傾向身段表演的「傳統」《三進士》
3月
25
2025
三進士(鄭宇劭提供/攝影鄭宇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52次瀏覽

文 蔡佩伶(2024年度專案評論人)

歌仔戲,在戲曲分類裡,常被冠上「青少年」的想像。不滿百歲的歌仔戲,相較其他發展時間悠長的劇種確實年輕。側面反映出歌仔戲的現況和表演特色:仍在發展階段,除使用語言及部分站頭已定型之外,並無朝向單一中心發展的嚴謹教條。百花齊放即是歌仔戲這項表演形式的當下面容。所謂「歌仔戲傳統」也同樣多元並立。

傳藝中心自2022年起推動前身為「外台戲曲演員功底強化計畫」的「民間戲曲劇藝提升計畫」,透過課程加強外台戲班演員的綜合功底,期待發揮提升劇藝之效。由於計畫聚焦「戲曲劇藝」、「傳承」面向,也設定參與劇團的傳承劇目需選擇「傳統戲」。

就觀演關係而言,傳統戲的呈現樣貌相當程度上就定位了觀眾的觀看視角,並影響觀眾體驗作品的方式。傳統戲往往和以下關鍵字自然連結:演員劇場、行當分明、四功五法。傳統戲類似凸透鏡,會放大演員在作品的存在比重。把傳統戲當作演員技藝的培養基質,傳統戲需要演員進行二次創作以人保戲,構成「傳統戲」況味。至此可以說,演員詮釋成為觀眾入戲的橋樑。

三進士(鄭宇劭提供/攝影鄭宇劭)

鴻明歌劇團這齣《三進士》,屬於典型傳統戲。劇情描述孫士娘(蕭秀帆飾演)窮盡所有為夫家奉獻,不但失夫失子,晚年自賣為婢孑孓一身,最終悲喜反轉闔家團圓一門三士。《三進士》兼具大齣頭(tuā-tshut-thâu)、文戲及老旦戲三重屬性。劇情主線自孫士娘視角向外延伸。角色生命階段橫跨少婦到老旦,遭遇事件亦多,吃重演員在行當分野及情緒轉折的具體表現。《三進士》的戲肉由平凡女性孫士娘幾經磨難未改其志的堅定心念構築,是少見的老旦戲。可惜蕭秀帆較重視身形做功,專注於步履和老態的呈現;唱唸部分著墨不多。第五場【大哭】接【台南哭】唱段,孫士娘回顧前半生遭遇自嘆坎坷;雖有文場預先渲染氛圍,演員情緒張力不足,獨跪舞台中央仍無法刻劃角色悲苦無助,重點段落表現平淡。

值得注意的是,這種身形肢體優先的視覺傾向表演,也同時發生在飾演其夫張文達晚年的張褶菖以及飾演其媳婦/王嬌娘的徐珮容身上。四名培訓藝生,只有飾演其子周子卿的吳承恩展現出唱唸、做表相對平衡的狀態。當一齣家庭倫理悲喜劇的抒情段落,唱唸少了情感力度,重在身段執行、場面調度,而培訓藝生與資深演員同台對戲之際又顯生澀;不免令人有些疑惑:青年演員們的角色刻畫思路是什麼?他們如何理解自身演出角色以及整體劇情的關係?

三進士(鄭宇劭提供/攝影鄭宇劭)

傳統戲難在演員意識的創造。因為傳統戲少見百轉千迴的衝擊,反而採用平實可預期的情節達成觀眾預期,如此設計留予演員極大的表演空間。因而更需要演員沉潛。有意識退回原點,褪去個人固有的表演慣性,浸入整體劇情與角色,一點一滴應用唱唸做功回補角色血肉。傳統戲的可看性會投射出演員自身的表演詮釋思路,身段、唱唸排序僅僅是冰山一角。身段表現是歌仔戲演員演藝諸多面向中,最容易被觀眾看見的部分;外台民戲演出需要吸引人潮駐足,演員側重獲取觀眾注意力的面向再自然不過。然而真正定立各劇種差異的核心是「語言」。語言在作品轉化為唱唸形式,唱唸非但是傳遞劇情及角色情感的聽覺載體,是演員應用行腔做韻技術創造語、音和諧的實戰場,更是劇種特色的根底。

傳統戲是演員展現存在感的場域。刻劃角色是演員磨礪技藝的方法。而外台青年演員的傳統戲演出即是確認個人技藝的檢驗儀式。傳統戲的魅力在演員入戲,使觀眾間接感受到不可見的劇情幽微處。傳統戲要勾起觀眾共鳴,終歸仰賴演員光彩護持。歌仔戲演員的自我修煉,得把唱唸放進心裡。

《三進士》

演出|鴻明歌劇團
時間|2025/03/07 19:00
地點|臺灣戲曲中心戶外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三進士》的故事更於各劇種皆有傳唱後世的版本,本次演出劇本由劉秀庭編修,試圖在傳統八股的劇情中,找尋更符合現代調性,讓觀眾能更有共鳴。(謝孟吟)
10月
25
2019
作品試圖藉女性主角呂海英的行動,白描清代臺灣「向海立生」的歷史景象,卻在愛情戲類型包裝下,一步步稀釋她的行動力。呂海英跟李啟明之間的婚外戀情、被阿桂嫂單戀,儘管豐富了戲劇情節,卻讓本應有為有守的女海賊形象,退為「戀愛腦」。
10月
30
2025
動作經由電腦指令同時轉化影像,很大程度地輔助觀眾了解演員身體語言及戲曲程式之表達意象。手持手機作為攝影工具,不可避免的手震造成AI判讀的參數變動,產出影像虛實交錯,恰好達到上述輔助、略為提示之效,不致扼殺觀眾美的想像。
10月
29
2025
雙棚形式上的美學擂台賽中,偶和解了,故事和解了,藝師和解了,唯一沒有和解的就是在視覺與聽覺感官限縮下的觀演關係了。於是,當戲劇主題越是趨向和解與萬物有情,越是凸顯兩種布袋戲美學的差異性。
10月
23
2025
劇本選擇情節密度高、多元角色屬性和跨文化符號並置的設計,藉此獲取兒童觀眾注意力;卻忽略兒童難以短時間消化大量聲光刺激。反而使作品遊走在尷尬邊界上。形式上遠離歌仔戲本質,內容又過度複雜無法讓兒童直接理解。
10月
20
2025
《比目戲情》透過非典型旦行雲仙的角色設計,嘗試從戲班文化與愛情敘事切入,反思行當秩序、職業倫理與性別主體等課題。劇中的戲中戲結構,展現表演和人生的互文,埋下題組:當表演與現實逐漸重合,戲與現實的邊界何在?
10月
17
2025
紀錄劇場關注真實,也關注真實如何被轉化。《媽吉》透過聲音地景、語言策略與代述手法的應用,以劇場幻化文化記憶的田野,使歷史、技藝、敘事、身體與常民藝術在此聚合。
10月
15
2025
《皇上還沒來的時候》創造了一個賽柏格(Cyborg)劇場,即時投影、動態捕捉、和生成式AI,誕生於不同世代的多媒體形式不僅是提供技術的基礎,而是以一種有機的邏輯與表演彼此嫁接。
10月
15
2025
蘇俊穎木偶劇團擅長使用豐富多樣的巨偶和聲光特效創造滿台的視覺效果,生動流利的口白也易於吸引觀眾,問題主要在於情節的鋪陳和角色的刻畫如何扣人心弦。
10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