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舞蹈劇場今年推出《倫理學》與《局外人》兩支獨立作品。前者由張秀萍、余奐甫與演出舞者共同創作,後者由王怡湘從2008的獨舞再內化與延伸。這兩支作品所傳遞出的氛圍與溫度非常不同,《倫理學》冷靜,《局外人》則充滿情感張力。受限於舞評的字數,在此只評述《倫理學》,主要是因為直接以倫理學,此抽象層次為議題的舞蹈創作,在台灣並不多見。因此這篇短評的目的,是以觀舞者的角度見證台灣舞蹈藝術界之人試圖以倫理學,如此思辨性的主題,當作舞蹈創作題材,嘗試開啟思維與身體的對話。
倫理學是哲學或社會學的重要議題,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秩序關係。倫理的崩解,導致社會失序,人則愈發無所安住與無所適從。三十舞蹈劇場在此時以舞作的方式提出倫理學的議題,折射出今日社會在新舊倫理重新洗牌下,正義、良善、權力、虛假等長期被討論的問題,仍得不到解決,且愈發紊亂。正如節目單所提問的「我們要如何與我們這個時代相處?」;也就是,我們要如何與周邊的人、事、物共生,產生良好的關係?這是一個在舞蹈中無解的提問,而其無解的關鍵在於「虛偽」 。
以倫理學為主題入舞的張力存在於身體與理智的拉鋸。身體善於傳達細膩的情感,理智善於辨證思維。前者透過身體質感傳達給觀者溫度、情緒,後者有賴冷靜與理性的沉思。如何將二者互補交織的並列融合,並非容易。尤其,舞蹈中口白的使用,激起觀眾沉思話語的意義。但那些並不連續的片段語言,沒有文字脈絡可以追尋,開啟觀(聽)者更多的詮釋與想像空間。然而,難解的是,當語言喪失解讀的文字脈絡,卻交織於動作脈絡中,語言應該如何解讀?動作又應該如何闡釋?這對觀者是個考驗。
根據節目單所述「舞者代表哲學家的身分」,如此,片段的話語,在自問自答、自我反省、批判,與對虛假社會規範的反諷間,透露出身為哲學家(或一般能思考的大眾)混亂的身心狀態。更甚者,反映出日常生活中實踐與理想的拉鋸。手勢化、直硬、強有力,但卻左右不定的舞蹈動作,外顯了哲學家(或也是編舞者)固執的精神,與在現實生活中理想之無法實踐的內在張力。舞作中,這些氣質高傲的哲學家,總是獨處獨舞,自問自答,沒有交集、也無交流。是否,缺乏現實的人際互動與感動,是哲學家理想與實踐背道而馳的原因?
此舞對親密關係的刻劃,一樣彰顯著虛假與偽善,算計與猜疑。漫畫般的親吻,不論再多次,都只剩下空洞的符徵。相互偎依的擁抱,卻沒有溫柔的撫摸,而是大力的拍打,強硬的移動對方。這讓擁抱像是親密關係中虛假的雕塑,身體的緊密感並不等於心靈上的連結與同步。愛人的眼中盡是愛自己,而非愛對方;強迫對方順著己意才是目的。該如何維繫親密關係?其中,倫理依歸於何處?親密關係中非理性與純真的情感,又該置於何處?身為觀眾的我,開始自問自答。
「倫理學」沒有浮濫或誇大的情感造作,以冷靜、諷刺、反省與批判的角度觀察宏觀的社會關係與微觀的親密關係,揭露了人際關係中道德、正義、良善的虛偽性,卻留下了迫切、深刻,但卻無解的提問:我們要如何與我們這個時代相處?這個攸關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哲學/社會學問題。
《倫理學》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4/9/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