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肢體揭露人際虛偽《倫理學》
10月
20
2014
倫理學(三十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12次瀏覽
徐瑋瑩(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兼任講師)

三十舞蹈劇場今年推出《倫理學》與《局外人》兩支獨立作品。前者由張秀萍、余奐甫與演出舞者共同創作,後者由王怡湘從2008的獨舞再內化與延伸。這兩支作品所傳遞出的氛圍與溫度非常不同,《倫理學》冷靜,《局外人》則充滿情感張力。受限於舞評的字數,在此只評述《倫理學》,主要是因為直接以倫理學,此抽象層次為議題的舞蹈創作,在台灣並不多見。因此這篇短評的目的,是以觀舞者的角度見證台灣舞蹈藝術界之人試圖以倫理學,如此思辨性的主題,當作舞蹈創作題材,嘗試開啟思維與身體的對話。

倫理學是哲學或社會學的重要議題,關注社會生活中的秩序關係。倫理的崩解,導致社會失序,人則愈發無所安住與無所適從。三十舞蹈劇場在此時以舞作的方式提出倫理學的議題,折射出今日社會在新舊倫理重新洗牌下,正義、良善、權力、虛假等長期被討論的問題,仍得不到解決,且愈發紊亂。正如節目單所提問的「我們要如何與我們這個時代相處?」;也就是,我們要如何與周邊的人、事、物共生,產生良好的關係?這是一個在舞蹈中無解的提問,而其無解的關鍵在於「虛偽」 。

以倫理學為主題入舞的張力存在於身體與理智的拉鋸。身體善於傳達細膩的情感,理智善於辨證思維。前者透過身體質感傳達給觀者溫度、情緒,後者有賴冷靜與理性的沉思。如何將二者互補交織的並列融合,並非容易。尤其,舞蹈中口白的使用,激起觀眾沉思話語的意義。但那些並不連續的片段語言,沒有文字脈絡可以追尋,開啟觀(聽)者更多的詮釋與想像空間。然而,難解的是,當語言喪失解讀的文字脈絡,卻交織於動作脈絡中,語言應該如何解讀?動作又應該如何闡釋?這對觀者是個考驗。

根據節目單所述「舞者代表哲學家的身分」,如此,片段的話語,在自問自答、自我反省、批判,與對虛假社會規範的反諷間,透露出身為哲學家(或一般能思考的大眾)混亂的身心狀態。更甚者,反映出日常生活中實踐與理想的拉鋸。手勢化、直硬、強有力,但卻左右不定的舞蹈動作,外顯了哲學家(或也是編舞者)固執的精神,與在現實生活中理想之無法實踐的內在張力。舞作中,這些氣質高傲的哲學家,總是獨處獨舞,自問自答,沒有交集、也無交流。是否,缺乏現實的人際互動與感動,是哲學家理想與實踐背道而馳的原因?

此舞對親密關係的刻劃,一樣彰顯著虛假與偽善,算計與猜疑。漫畫般的親吻,不論再多次,都只剩下空洞的符徵。相互偎依的擁抱,卻沒有溫柔的撫摸,而是大力的拍打,強硬的移動對方。這讓擁抱像是親密關係中虛假的雕塑,身體的緊密感並不等於心靈上的連結與同步。愛人的眼中盡是愛自己,而非愛對方;強迫對方順著己意才是目的。該如何維繫親密關係?其中,倫理依歸於何處?親密關係中非理性與純真的情感,又該置於何處?身為觀眾的我,開始自問自答。

「倫理學」沒有浮濫或誇大的情感造作,以冷靜、諷刺、反省與批判的角度觀察宏觀的社會關係與微觀的親密關係,揭露了人際關係中道德、正義、良善的虛偽性,卻留下了迫切、深刻,但卻無解的提問:我們要如何與我們這個時代相處?這個攸關人如何安身立命的哲學/社會學問題。

《倫理學》

演出|三十舞蹈劇場
時間|2014/9/19 19:30
地點|國家戲劇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回看《在場》,當「消逝」成為既定的事實,陳柏潔轉而以多媒介的方式尋索存在的型態。即便萬物終將受制於時間的流放,她的身體卻在追趕、停滯、再現與媒介碰撞之間,開啟對「存在即是不在」的叩問。
10月
20
2025
這樣的處理,不僅是單純接納身體的差異,更將其轉化為對身體能動領域的積極拓展,這種對身體內在疆域的拓展,在舞台上找到其結構性的對應——體現了個體在社會失衡機制中的實踐。
10月
15
2025
何曉玫的《林投姐》無疑是對該鬼故事的重寫與新探,透過米堆,引領我們來到她魅惑的肉身,其幽玄宛若林投與花的綻放,浩瀚猶如海景到混沌宇宙的顯像。
10月
09
2025
換言之,編舞者將文本中的權力結構精準地轉譯為舞台語彙,卻忽略了權力關係本身並非全然靜止不變。這樣的缺席,使作品錯失了叩問的契機,讓觀眾只能被迫面對「等待的僵局」——在已知的等待中,繼續等待已知。
10月
09
2025
然而,當她以語言交代創作脈絡時,這段說明卻宛如劇透——因為即便沒有這段前言,每個段落早已如其標題般清晰可辨,作品更像一齣舞劇,有著明確的文本依循。這種安排雖保證了可讀性,卻也相對削弱了舞蹈本身「身體說話」的空間。
10月
07
2025
作品最終將民主的疑問落在「能動性」之上,創作者疾速地追尋民主的核心議題時,或許更該將關照轉向:「什麼才是民主的速度?」反思如何將舞者的障礙性轉化為主體性的力量,而非只停留在被動的「被包容」位置。
9月
30
2025
《及烏樂園》並非將街舞改造成劇場,反倒透過劇場語境讓街舞回到其初衷:作為一種身體之間的協商與生成。
9月
30
2025
田孝慈的感受、思考、情緒、動作,連貫成一篇非常有邏輯的四十分鐘舞作。《好像不可以》或許正是他運用體感認知創作方法,證明感性就是理性的作品。
9月
23
2025
透過「旅人」這個共同標籤,黃承瑩與林氏好兩者或許可以類比。疫情世代固然舉步維艱,但相對當年暴風眼不斷轉移的戰火頻仍,其中歷史的重量差卻清晰可見,甚至顯得有些牽強。
9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