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佇留白之間呼吸《圈圈》
12月
28
2018
圈圈(林育全提供/攝影林育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26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兒童劇需要「呼吸」。有呼吸、懂得呼吸調節才有真正的生命力,這樣說肯定有人會詰問:一齣戲從平面文字變成立體的表演,創作完成不就有生命力了嗎?但在我心中,這樣的想法只是說明兒童劇有了短暫的生命形象,然而距離生命力蓬勃展現,要有靈魂思想可長久感知,還牽涉到藝術形式與內涵有意味的展現。

觀之許多台灣兒童劇長久以來的大問題,便是呼吸調節失度。用醫學觀念來看人體,呼吸調節失度必然引發諸多疾病,用來比喻兒童劇的毛病也很適切。老毛病之一,是習於將教育道理說得直白太滿,完全用灌輸式的方法在訓示孩子,沒有賦予孩子主權去思考,這叫填鴨過度,當然阻滯呼吸的自在順暢;老毛病之二,是喜用大量華麗熱鬧的視覺和互動包裝,滿足了最粗淺表層的官能刺激,這叫虛華無度,會讓呼吸只是一直處於興奮急促狀態而已,偶一為之尚可接受,長久如此沉溺就不健康。

因此,兒童劇的呼吸,才是成就藝術生命力的重要關鍵之一。而要掌握呼吸的技巧,不妨回到中國美學的留白概念去思考。澳門足跡此次應台灣三缺一劇團策畫的「潮聽招待所:基隆海港山城計畫」邀約來到基隆市長官邸演出的兒童偶劇《圈圈》,便示範了停佇留白之間有節度的呼吸,如何讓一齣戲變得更有魅力情韻。

《圈圈》的故事起於牛牛對世界萬象一個又一個的疑惑質問,例如:「為什麼有禮拜天?沒有禮拜地?」又如牛牛讀了一本書《最受歡迎的動物》,得知最受歡迎的動物是熊貓和海豚,於是衍生自我叩問:「為什麼他們比我更受歡迎?」每一個拋問,都是孩子的天真本色,是他們啟動了想像,努力想去思考探索認識世界的方式。隨著牛牛走入動物園、海洋公園,他開始思考為何動物們都被關在籠子裡?他們快樂嗎?海上相遇的候鳥,唱著:「海豚一生轉圈圈,誰為你唱海之歌?」帶著詩一般隱喻的象徵台詞裡,潛藏著反對動物圈養,替受人類壓迫傷害的動物權發聲的動物倫理(animal morality)議題,牢籠或者訓練表演的圈圈,絕對指涉了一個明顯的行動限制,這就是為何彼得・辛格(Peter Singer)會在1975年便寫出擲地有聲的《動物解放》一書,要嚴正提醒人類合理對待動物的道德原則。「解放」一詞,當然承載了對被歧視,被不公平對待者的關懷與行動。

不過,這樣沉重的議題,這齣戲完全沒有流於說教要愛護動物、要不殺生、要保育生態環境等,抽離了訓誡的口吻,只讓牛牛不停用問句讓觀眾也有省思,這便是一種留白的實踐。給孩子自由去尋找問題解答,這也是一種能力素養的建構,並且在這樣的積極探索中,我們將看見皮耶羅.費魯奇(Piero Ferruccl)在《孩子是個哲學家》書裡發現孩子的特質:「他們充滿活力的注意力是由生氣勃勃、閃爍的好奇心所支撐的,而這種好奇不斷地指向新的事物。」兒童劇若能激發孩子好奇心,比直接在劇情中給制式的答案,抑或刻意互動的一問一答要來得有意義。

前面提到《圈圈》這齣戲點出了熊貓和海豚兩種受人類歡迎的動物,不過情節關注的重心明顯偏向海豚與海洋,以及人類與海洋間的關係,牛牛的探訪過程最後也失去了微笑,那乘著船要離開的憂愁身影,還有最後導演善用演出空間的日式建築特色,讓演員帶著牛牛,推開拉門,走向表演舞台後方的緣廊,倚著木格窗扉,靜靜地眺望外頭,彷彿想望著一種充滿愛、和平與希望的未來,期待動物權被穩定守護著。演出空間於此幫襯了戲的氛圍營造,這棟成為古蹟保存的日式建築內部空間家具物件或展示品極簡,座敷與榻榻米之間留白頗多,加上陰翳美學的形制體現,置身其中是被引領走向虛無平靜的,但只要門窗一一拉開,又顯得四面通透,好像也在宣示光亮溫暖無所不在(陰翳被解放了)。

再就《圈圈》戲裡所用的道具而言,幾乎都是紙製品,俱充滿巧思可觀。例如相機,背面一展開竟是一個紙製提袋,立刻可以拿來裝東西;又如屏風式的紙板,摺疊或拉展時各有不同用處與象徵,也就是說,這些生活舊物回收,最環保的物件改造,任創意注入其中,實也印證了兒童劇的表演不必然要倚靠用色彩繽紛撩亂的服裝、道具、布景堆砌出具體寫實的物象,創意的靈光永遠來自於自由活潑的心,即使是素樸的形式、微小的舞台,一樣可以創造出更不同凡響的創意,但為何國內仍有許多兒童劇創作者愛把自己設在一個圈圈內無法逃脫,始終不改變呢?

《圈圈》

演出|足跡Step Out(澳門)
時間|2018/12/22  14:00
地點|基隆市市定古蹟市長官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
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1月
03
2025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
「做自己」有時聽起來就像滿街飄搖的旗幟,彷彿有種正確答案;實際也可能不過是一個個向內溝通、與外協商的中繼點,不斷累疊起來的總體。
12月
23
2024
我認為《老派日常》說的是「我」與「我們」的「日常」故事,漫遊、聆聽過程中,店主、城市行走的路人、其他觀眾等都是劇場的「敘事者」,在這種極為普通的新舊交疊的日常裡,以城市的枝微末節作為象徵,得以體會、再現人與地方的溫度情感。
12月
19
2024
此刻回想《青春》,整體抒情風格的表現突出,舞台景觀與調度流暢鮮活,可列為個人近年觀演經驗中存在感相當強烈的小劇場作品;至於「青春是什麼」,或可視其以萬花筒的繽紛剪影回應此自設命題,可惜文本內容涉及時代記憶幅員與政經變遷廣泛,整體脈絡編織手法略顯隱晦、模糊
12月
1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