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緻通俗劇之可能《男言之隱》
7月
29
2019
男言之隱(故事工廠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40次瀏覽
陳佩瑜(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碩士班研究生)

故事工廠自創團以來,明顯朝商業通俗劇邁進,也取得了相當不錯的品牌形象與大眾口碑。《男言之隱》是第三回作品,已經過2015首演,與2016、2017、2019三度加演,市場反應熱烈自不在話下。自發性在個人部落格書寫感想的不少,查閱表演藝術評論台,卻無任何一篇專業劇評。這是否暗示劇場之藝術性與通俗性難以兼顧?頗引起筆者的好奇,想一窺究竟。

不得不說,本劇的主題與宣傳是吸引人的。主線以女主角宜蘋「聽見男人心聲」超能力的得到與失去,探討真愛的意義。而發展線中,男女主角共同創作歌曲過程中的問答,也成了DM中的浪漫標語:「一首歌到底是先有詞,還是先有曲?」,「先有故事。」明喻了詞曲創作、暗喻出男主角耀霖的內心世界,又象徵著故事工廠的理念。

進到劇場,觀眾的組成、類型確實散發著與以往看戲經驗不同的歡快氛圍,看戲像是個沒有壓力的庶民娛樂,而不是需要正襟危坐、努力思考其意義與審美的藝術品;也許這更像是戲劇於宋元萌發時,流連於瓦舍勾欄中的百姓心情。當代劇場的日益小眾化,不正是劇場人憂心忡忡的困境?

隨著劇情的開展,在亮眼配角小彬(林東緒飾)、萱萱(百白飾)使出渾身解數插科打諢下,觀眾的歡笑不絕於耳;中場前出現的逃犯(郭耀仁飾)橋段,集緊張、爆笑於一身,更使男女主角感情增溫,將故事推向高潮。

但僅憑感人的愛情戲加以幽默搞笑來調劑,觀眾是否就該買單?舟車勞頓,親臨劇場,除了感受身歷其境的劇場幻覺,與群眾同悲同喜的共鳴快感,劇場應該存有與影視迥異的那份獨特性,筆者在本劇中卻感受不到。

以題材的開創性來說,本劇可說是老哏大集合。此處並非批判浪漫愛情喜劇慣有的套路,而是本劇設定的主題夾雜太多其他作品的「影子」,不免讓人有故事拼盤之感。首先,「聽見異性心聲」與梅爾吉勃遜主演的《男人百分百》(What Women Want, 2000)相當雷同,超能力的失去或復得皆與觸電有關,主角也都利用此能力在職場如魚得水。差別在於,電影男主角因超能力而開始懂得異性的感受,劇場女主角卻因失去超能力才開始願意用心傾聽,然而其長年以來聽到的男性心聲竟只符合膚淺的刻板印象?吊詭的是,依此脈絡,若宜蘋從來就沒有超能力,故事的發展也絲毫不會受影響,特異功能成了噱頭。其次,「男女主角共同創作歌曲」與休葛蘭主演的《K歌情人》(Music and Lyrics, 2007)也頗為相似,皆是受過傷害的女孩被發現有寫詞才華,在創作過程中與男主角日久生情。再者,有些片段斧鑿痕跡頗重,如Cindy從一開始的狐狸精形象,突然在劇末轉為忍辱負重的正宮,一席聲淚俱下的告白,吳怡霈雖然演得認真,但前段劇情卻沒有給予角色足夠的支撐;她對宜蘋表達自己對男友的付出是「我連他的缺點也愛」這段台詞,也與國片《234說愛你》(2015)中某場戲如出一轍。當然,一切都可能是英雄所見略同的巧合。但同樣面對眾多食材,初級廚師只能使其各顯所長,高級廚師卻可使之水乳交融。

以場面調度來說,最大的問題便是換場太過頻繁、瑣碎,許多辛苦換景後的場次台詞寥寥可數、言不及義,令人不知所以。此缺點應是過度受到影視畫面淡出淡入習慣的影響,無法精煉劇情、集中場次展現舞台劇的力道。當醞釀滿溢的情緒一次次被暗場打斷,投入的情感也隨之一次次遞減,這不是投影一些動人的獨白、雋語就可以填補的。讓人不解的是,這個問題直到故事工廠最新的第九回作品《明晚,空中見》依然存在。網路上處處可見觀眾針對此點的喟嘆,劇團應更用心傾聽。

本劇許多巧思都是很好的商業結合範例:與劇情配合的歌曲,支支動聽,朗朗上口,隨後發行的原聲帶EP,若能搭配加演宣傳,也許能相輔相成、得到更多迴響;劇末王宏恩本尊駕到,不只擁有宛若現場演唱會的聽覺饗宴,其穩健詼諧的演技亦讓人驚喜。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筆者觀劇時注意到並且提出的劇場觀念和情節邏輯問題,出自求好心切。劇場大眾化的方針沒有錯,但通俗劇仍需追求自我提升、致力精緻化。一個健全的劇場生態,是該靠著故事的動人、製作的用心去吸引更多民眾認同,形成自給自足的經營模式。讓我們期待並欣見越來越多越好的雅俗共賞作品誕生。

《男言之隱》

演出|故事工廠
時間|2019/06/30 14:30
地點|臺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