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論述的三種可能《春鬥2017》
4月
28
2017
春鬥2017(雲門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52次瀏覽
鍾伯淵(劇場工作者)

舞蹈與身體,何以乘載論述?

黃懷德的《亮》仿若帶有台灣特有的肢體律動,初始在簡單的聲響節奏下,舞者特有的律動,在彈跳中不見透過身體延伸製造放射至全場的線條,而是小區塊斷裂、切割的動作,雖然在舞作介紹中提到「只是單純跳舞。僅此而已。」,但饒富戲劇張力的種子在開場時也隨場上站定的舞者一個鬆懈片刻的動作而種下,而後的身體質地好似能窺見宮廟文化中特有的律動、七星步或是召請、起乩、畫符等等,於是台灣當代的群體意識、集體瘋狂、起乩、扛轎或鬥法等等視覺意象再再於作品中各個角落閃現,既然只是單純跳舞卻也讓人看得痛快,舞者的細緻與靈氣的個人質地在作品中也被提煉出來,極為舒服而好看的在觀眾面前亮出來。

陳韻如的《潛》則是始於幽微,藍色幽暗光影中一男一女舞者自右上舞台交疊糾纏往下移動,時而如男女角力而拍地求饒有時又深情撫觸,引領觀眾通過微暗的甬道,窺見黑暗中人影走動,又如鏡頭拉遠,從特寫退往中景,由一組舞者轉為眾人如是的景象,而後手、口語的加入加深也加重前段的意象累積,然手語、口語能辨識的意義終究隨著不斷重複而無效化,僅存如水中波動和聲形。

而後以手語動作發展成一種共同姿態的多人舞蹈組合中,每一次舞台空間移動、重複也如同在不同經緯的多向切片,淡藍燈光如積水空明,舞者如水中藻、荇交橫,卻又乘載極為濃烈的情感於其中。作品後段,隨著左右三道翼幕依序升起,製造出的視覺感彷如讓舞者沉得更深,但在演出即將結束燈光逐漸轉暗之際,抱著女舞者的男舞者僅僅三次手指向上方,隨即燈暗。

《潛》當中既可以看到編舞家濃烈的情感,編排中又極為節制的鎖住情感,不任其恣意外放,許多極美的動作編作也絲毫不戀棧的在觀者驚嘆之餘不復存在,眼睛留著上一秒的殘像,卻同時接受著下一秒的刺激,如同厚重的潮水將人捲入其中、沉至深處。

蔡博丞《瞳孔裡的灰牆》相較於前兩個作品更是直接的使用劇場燈桿、群眾壓力製造強烈的戲劇張力,由於這個作品包含前兩個作品的舞者,演出中不時跳出前兩個作品的身影,於是可以看見悲劇的發生與暴力、降下的燈具的光圈如巨大的瞳孔和較多芭蕾的腳部動作編排,但緊扣作品的主題動作或是質地細節卻在這些紛沓多彩的形式中顯得淡薄。

在《瞳孔裡的灰牆》後半段,一位女舞者被眾人如物般在地上拖拉、堆舉、任意擺弄,女舞者如布偶般擺弄成為某種安排的「既定事實」,於是不論從亞里斯多德以悲劇(女舞者的遭遇)所引起(觀眾)的「恐懼」與「憐憫」,達到淨化觀眾心靈的目的,或如亞陶所說「殘酷既是生命的真義,劇場就應使觀眾意識到生命的殘酷。」(註1),皆較難引起觀眾的感受,本該如作品中巨大力量直搗觀眾內心的一擊也被高張的音樂掩蓋其下,徒留對舞者本人的不捨。

此次三部作品風格與內容全然迥異卻相互輝映,不論是蔡博丞劇場元素的實驗、黃懷德明亮幽默的風格,最為令我驚豔的是陳韻如作品的完整論述與編作俐落成熟,而這是她在2015年雲春鬥《衝撞天堂》後第二次在雲2春鬥發表作品,也才發現歷年雲2春鬥中少有女編舞家發表作品,以我所知大部分舞蹈科系女男學生比例極為懸殊,而雲門2春鬥作為孕育台灣編舞家的搖籃,那麼那些30-50歲間的女編舞家呢?相較之下好似身處在更險峻的創作環境中;而這似乎非關作品的想法卻又是在觀看演出中逐漸浮出,思索那樣深沉的地方,抬頭,會有陽光嗎?

註釋

1、歐托南・阿鐸(Antonin Artaud)《劇場及其複相》

《春鬥2017》

演出|雲門2
時間|2017/03/26 19:3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每個身體的差異,已然含蘊著生命力不同強度的展現以及其所歷經的事件,這些充滿個體化與歷史性的身體之流轉,因而纏繞出更加複雜而多元的意義。(楊婉儀)
4月
05
2017
如果說「春鬥2017」的三個作品有一個共通的主題,我覺得是關於焦慮無助、和對希望的渴求。不論是在社會立足的焦慮,與重要的關係或人事的別離,或對社會慘劇的冷漠旁觀。(陳代樾)
3月
29
2017
《潛》整體以細緻的微觀移動,試圖改變空間調度的手法,從對自我的叩問,再到深入意識交錯的空間對話,都讓整首作品彰顯出一種特殊的氛圍與魅力。 (石志如)
3月
22
2017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