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似失序叛逆下的規律《春鬥2017》
3月
22
2017
春鬥2017(雲門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28次瀏覽
石志如(2017年度駐站評論人)

過去在舞蹈史上如果提到「叛逆」一詞,大都以顛覆過去的觀賞表演慣習(演出場域或演出形式的顛覆)、舞蹈結構的解構(敘事、非敘事、結構式與解構式等風格的顛覆)、重新詮釋舞蹈肢體的使用觀念(表演、日常、行為等肢體語言的顛覆)、音樂與舞蹈關係的新合作(並列、合唱、序列、非結構等織體形式的顛覆)、藝術家對自我、社會意識的顛覆等等,從藝術創作的表現來引用此一詞彙。然而,今年雲門《春鬥2017》以「叛逆之作」作為這次的宣稱【1】,令人好奇這群新生代創作者,如何顛覆?如何叛逆?以他們年輕的生命經驗裡,如何能站穩這樣難以駕馭的文字背後所代表的意義?又或者,他們只是想表述很私人很自我的叛逆行徑?但在這世代從來不缺這樣叛逆的性格!尤其是這個強調個體(Individual)如何從社會連帶(Social Solidarity)中突圍而出的世代。

上半場黃懷德的《亮》,以黑暗作為引介:「因為黑暗,才看見光亮,因為音樂,才看見身體。在微光中擺動身體,襯托音樂搖晃,只是單純跳舞。僅此如此。」【2】「亮」與「身體」在黃懷德的創作概念裡,成為一個被動者。於是光亮,成了黑盒子裡的潛逃者,而身體在音樂之下,最直接的律動是什麼?從黃懷德大玩身體的律動在空間裡製造出層次:點、線、面的編織,以及腳步動作與音樂之間的合唱關係,從身體律動、空間、音樂三者之間,皆可看到編舞者在整體空間上的巧思與其值得玩味之處。尤其是訓練有素的舞者們,以鬆、垮、旋等身體動能,上身肢體以類似狂顛的扭曲、甩、搖擺、顫動等動作張力,下肢動作主要以踩踏的方式進行多面向的空間轉移,與音樂節奏時而附和(多以下肢律動展現音樂節拍),時而疏離(主要以上身的搖晃脫離音樂旋律)的表現,加上舞者臉上塗滿白色顏料,以類似國劇丑角的誇飾表情與動作設計貫穿整場演出,讓身體律動隨著音樂鼓動起舞。然而,不知是否白臉太過醒目?還是誇張的表情與扭曲的肢體強過主體意識?最終對於主體核心一直無法從《亮》的意義解說進入更純粹的解讀,就在末段一處暗燈後,隨著燈光的剪影處理舞段,讓看似失序離散的簡單跳舞,在燈光與呼吸的鼓譟之下,陷入一陣規律與光的陷阱。

第二首陳韻如的《潛》整體以細緻的微觀移動,試圖改變空間調度的手法,從對自我的叩問,再到深入意識交錯的空間對話,都讓整首作品彰顯出一種特殊的氛圍與魅力。陳韻如以海的深、廣、無邊作為創作發想,再扣回自我對黑暗的恐懼、頓困、孤立的自問,開頭雙人舞的相互施壓與欲溺斃的狀態,隱喻隱形殺手對她的控訴。於是輕輕的卻墜落了、碎語的卻壓迫了、孤單的卻恐懼了!

陳韻如的動作設計雖然展現出學院風的現代芭蕾訓練,卻能應用時間的對立與空間的抽離關係,達到視覺上如被慢速播放的影像。例如:從群體舞蹈中忽然一人跳脫原來節奏與空間,使個人與群體的關係立即受到注視,同時緩慢的身體節奏製造凝固的時空與聚焦。陳以這樣的方式處理時間與空間,使得這首作品展現精練的編舞技法。唯一可惜之處是應用口白與手語作為堆疊與複語的意象,雖然舞者重複很多次,但是因為與觀眾席仍有些距離(筆者坐第八排中間),卻仍然無法聽清楚舞者在說什麼,因此疏離的時間拉長,讓這段與前後文產生斷裂。另外《潛》透過舞台燈光設計的氛圍中,深度描述出這作品的主體性,讓作品富有詩意並為之一亮。

最後一首作品是蔡博丞的《瞳孔裡的灰牆》,從雲門提供的文本中,得知這是由蔡親身經歷的一段故事作為創作動機【3】,主要是描述人類疏離感的故事,並且在肢體上以日本畫家石田徹也的畫作進行發想:「石田的畫裡,人物的眼神都充滿空洞、不安、失溫以及對社會有點失望的意象,跟這次的事件有些神似處。」「著重在眼神的元素『觀看』,眼神的使用將著重在舞者間的互動,台上的舞者自以為是第一人稱,其實他們是被觀眾觀賞的第三人稱。」(引自官網蔡博丞文自述)。

舞蹈作為社會文化的縮影,文本本身必須具備能穿透故事情節的能力。然而,蔡著重技巧動作的設計結構,除了讓女角色的技巧表現相對突出,舞作中三男的段落脈絡混亂,其他舞者多以簡單的「觀看」出現陪襯在側,這顯得技巧地位崇高,而讓主體「疏離」與「觀看」失去地位形成陪襯之境。舞作後段的碎語之處,在前一首陳韻如的碎語殘響之下,產生相似、雷同、卻無法突破陳之前所營造的意象,實屬可惜。

一年一度令人期待的《春鬥》展演,總是讓所有觀眾讚嘆年輕舞者在長期訓練下,呈現多元豐富的身體,這也是臺灣一項重要的文化財。身體的展現,不僅僅傳達編舞者的創作意圖,舞者本身所散發的內在氣質更在這次展演中,增添了作品的厚度,謝幕起,所有辛苦的舞者是最值得尊敬的藝術家。離開了雲門劇場再次踏回淡水捷運站,《春鬥》終歸日常。

註釋

1、引自雲門官網與文宣資料http://www.cloudgate.org.tw/ticket/detail/38

2、引自演出節目單

3、參閱雲門官網https://www.cloudgate.org.tw/news/show/941

《春鬥2017》

演出|雲門2
時間|2017/03/17 19:3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潛》當中既可以看到編舞家濃烈的情感,編排中又極為節制,不任其恣意外放,許多極美的動作編作也絲毫不戀棧,觀者眼睛留著上一秒的殘像,卻同時接受著下一秒的刺激,如同厚重的潮水將人捲入其中、沉至深處。(鍾伯淵)
4月
28
2017
每個身體的差異,已然含蘊著生命力不同強度的展現以及其所歷經的事件,這些充滿個體化與歷史性的身體之流轉,因而纏繞出更加複雜而多元的意義。(楊婉儀)
4月
05
2017
如果說「春鬥2017」的三個作品有一個共通的主題,我覺得是關於焦慮無助、和對希望的渴求。不論是在社會立足的焦慮,與重要的關係或人事的別離,或對社會慘劇的冷漠旁觀。(陳代樾)
3月
29
2017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