泯滅身體差異的視覺秀《器官感_性》
5月
07
2012
器官感_性(世紀當代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2次瀏覽
謝東寧

劇場與商場的差別在於,在劇場我們補充精神糧食,在商場我們滿足生活需求,很明顯的今天,商場憑藉著資本主義的力量,在城市中的發展遠遠大過劇場,甚至入侵劇場,讓我們購買完生活基本需求之後,繼續購買娛樂、慾望、夢想…。

還沒走進華山文創園區的紅磚區A棟,遠遠就聽得到怦怦作響的電子音樂低音喇叭聲,一進門迎面而來的,是一排穿著顏色鮮豔服裝的高挑美麗年輕少女牆,混亂的空間除了小小的節目冊販賣桌,還有化妝品專櫃和酒吧。被沿途高挑的帥哥美女帶位,走進伸展舞台的兩側座位,椅子有三種票價等級,前方最貴票區的一位觀眾問回頭我,更前面靠近主舞台的絲綢布座位是誰坐的?我也疑惑,問一旁帶位的美女,她說:那是給配合的廠商貴賓的。

《器官感_性》是第九屆台新藝術獎首獎得主編舞家姚淑芬,聯合新銳服裝設計師黃嘉祥所打造的舞蹈視覺劇場,整個紅磚牆面的舞台,以建築工地的鋼架環三面牆圍繞,舞蹈以春夏秋冬四季,及風火水土四元素構成四個片段,並加上序曲與最後樂章,這些片段都配合相當具有設計感及視覺效果的服裝,和誇張豔麗的舞台化妝效果,搭配融合東方風格的電子音樂、雷射燈光、視覺投影、煙霧效果等等的效果,構成一幅視覺的美麗饗宴。

舞蹈的表演者陣容龐大,包括八個女舞者、一位男舞者及十五位服裝模特兒,但是在整個演出過程中,不斷變換的視覺聽覺刺激,終究還是讓人開始疲勞,記得應該是來看舞蹈的,那舞蹈在哪裡呢?

已逝舞蹈大師碧娜‧鮑許說「我在乎的是人為什麼動,而不是如何動」,這句話讓舞蹈變得簡單又困難,簡單的意思是,從此「技巧」(如何動)不是決定舞蹈的關鍵,人人都可以跳;但困難的地方也在,如果沒有足夠「動機」(為什麼動),那即是有好舞者、好想法,舞蹈還是會變得空洞。《器官感_性》中的舞者,使盡力氣配合華麗的服裝,每個舞者的身體被重重的所謂美麗包住,每個軀體被泯滅了差異,構成整齊畫一的肉體牆,除了男舞者,完全看不出屬於舞者個人的絲毫質感,甚至最後出現的那十五個模特兒,反而最為自然,如果《器官感_性》要說的是感性,那麼這些較為自然、看得出差異的身體,反而最為感性。

服裝設計師與編舞家的合作,中外早已屢見不鮮,譬如來過台灣的《白雪公主》(尚-保羅.高堤耶vs.普雷祖卡),前陣子剛落幕的卡菲舞團《有機體》(古又文vs.穆哈.莫蘇奇),無論如何這舞蹈和服裝的主客地位,是不容質疑的。很抱歉在演出中,我看不到以舞團名義在文宣資料上面寫的「象徵東方女人一生的四季」、「深入女性心靈的挑逗與情慾」…,甚至也不了解舞名《器官感_性》的器官在哪裡?只看見缺乏能量的舞者身體,與貧乏的舞蹈動作內容。如此,編舞家願意讓出話語權,努力成就這場服裝視覺秀,也證明了本文一開頭提的,商場的確入侵了劇場。

《器官感_性》

演出|世紀當代舞團
時間|2012/05/02 19:30
地點|華山1914文創園區 紅磚區A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