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語言之上的現代寓言《阿茲大地》
1月
22
2014
阿茲大地(A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627次瀏覽
方姿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改編自《綠野仙蹤》(或譯為《奧茲國歷險記》)的《阿茲大地》於2013年拿下臺北藝穗節的佳作。他們覺得在劇場說故事不夠炫,結合阿卡貝拉唱出寓意才有趣。現場演出時,演員人手一支麥克風同時唱出樂句與歌詞,以戲劇演出來說,演員感覺都在同一個節拍上呼吸,這情景很是動人,而且確實好聽。也是因為這戲定位在音樂劇,以「人聲」為焦點,將舞台、燈光、服裝……等元素做得極簡但精緻,這回再加演以技術層面來說不是困難的事,是個適合一演再演的劇碼。這回趕上加演,與首次演出同樣的場地A House,是一家位於東區巷弄中以現場音樂演唱聞名的咖啡館,燈光明亮,甫入場氣氛一片歡樂,讓平時習慣黑盒子戰戰兢兢的我,一瞬間還以為到哪個異次元了。而這樣的氣氛也持續至劇末,簡言之,這是齣在看戲過程中沒有陣痛便產出至終局的演出,若後設來看,這確實是現下七、八年級生的最佳寫照。

在一片聊天的喧嘩聲中,突然一個女孩從門外衝了進來,她說:「有人掉到水裡了,誰可以趕快去救救他?」此時,其它演員全部衝上前去,就像我們平日所見的記者,沒有人在意這女孩說的話,只是不停逼問是不是她推那個人下水的?還問觀眾相信這女孩講的嗎?突兀的開場(底下還有觀眾竊竊私語問:「開始了嗎?」),搭配現今社會的媒體亂象,起初我以為這戲的主題是要嘲諷現代。隨著故事與歌曲進展,的確結合了許多現代元素,像是遇到困難就拿出手機請教谷歌(Google)大神,路途太遠透過西巫小姐的指導call out 55688(叫計程車)……等。在語言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談到性別問題,就在歌詞中直接唱出「性別就是霸凌」;談到社會眼光,要觀眾們戴有色眼鏡,以及西巫小姐以歌道出心聲「難道愛美錯了嗎?」這些現代社會議題不論以說白還是唱歌的方式皆相當赤裸,坦白說就如同劇中也提到臉書,說「按讚不能解決問題」,而我在思考的是,將這些議題直接提出丟給觀眾,不就如同我們時常在臉書轉貼連結打上幾行自己的心情抒發,其實看完戲的當下我也很想替這齣戲按讚,但想一想,然後呢?

從故事起初的嘲諷,一樣透過大家熟悉的人物:桃樂絲、稻草人、錫人和獅子,要找回各自缺乏而所要追尋的踏上了「黃磚路」,最終發現一路上過關斬將的他們早就在「黃磚路」上找到屬於他們珍貴的智慧、勇氣和善解人意的心。一路上,看角色們開開心心走「黃磚路」走得輕易,讓我不停思索這樣沒有困難的困難意義何在?但看戲的同時聽著角色們歌唱又會不住地讓人投入於其氛圍中。劇末,編導孫自怡將「黃磚路」引伸為如同我們一路讀書考上大學這條路,大人們都說考上大學就會有美好前程,但其實最終就好像一場空,唯有在旅途中學會「相信自己」才是能夠繼續往前的契機。這戲從「嘲諷現代社會」到「相信自己」,結尾感動卻又有些抓不住焦點與頭緒,我想或許都因一切漂浮於語言之上,但在戲劇動作卻有些迷失所致。而這層迷失是否也影射七、八年級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阿茲大地》

演出|A劇團
時間|2014/01/18 20:00
地點|A House(台北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綠野仙蹤》原作以「黃磚道」和「回家」等主題,點出了青少年面臨成長困境的自我追尋,而這無論在俄亥俄還是在台灣,都能引起普世共鳴。但《阿茲大地》將主題深掘,清楚地連結了「自我追尋」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白斐嵐)
1月
21
2014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