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語言之上的現代寓言《阿茲大地》
1月
22
2014
阿茲大地(A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36次瀏覽
方姿懿(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

改編自《綠野仙蹤》(或譯為《奧茲國歷險記》)的《阿茲大地》於2013年拿下臺北藝穗節的佳作。他們覺得在劇場說故事不夠炫,結合阿卡貝拉唱出寓意才有趣。現場演出時,演員人手一支麥克風同時唱出樂句與歌詞,以戲劇演出來說,演員感覺都在同一個節拍上呼吸,這情景很是動人,而且確實好聽。也是因為這戲定位在音樂劇,以「人聲」為焦點,將舞台、燈光、服裝……等元素做得極簡但精緻,這回再加演以技術層面來說不是困難的事,是個適合一演再演的劇碼。這回趕上加演,與首次演出同樣的場地A House,是一家位於東區巷弄中以現場音樂演唱聞名的咖啡館,燈光明亮,甫入場氣氛一片歡樂,讓平時習慣黑盒子戰戰兢兢的我,一瞬間還以為到哪個異次元了。而這樣的氣氛也持續至劇末,簡言之,這是齣在看戲過程中沒有陣痛便產出至終局的演出,若後設來看,這確實是現下七、八年級生的最佳寫照。

在一片聊天的喧嘩聲中,突然一個女孩從門外衝了進來,她說:「有人掉到水裡了,誰可以趕快去救救他?」此時,其它演員全部衝上前去,就像我們平日所見的記者,沒有人在意這女孩說的話,只是不停逼問是不是她推那個人下水的?還問觀眾相信這女孩講的嗎?突兀的開場(底下還有觀眾竊竊私語問:「開始了嗎?」),搭配現今社會的媒體亂象,起初我以為這戲的主題是要嘲諷現代。隨著故事與歌曲進展,的確結合了許多現代元素,像是遇到困難就拿出手機請教谷歌(Google)大神,路途太遠透過西巫小姐的指導call out 55688(叫計程車)……等。在語言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談到性別問題,就在歌詞中直接唱出「性別就是霸凌」;談到社會眼光,要觀眾們戴有色眼鏡,以及西巫小姐以歌道出心聲「難道愛美錯了嗎?」這些現代社會議題不論以說白還是唱歌的方式皆相當赤裸,坦白說就如同劇中也提到臉書,說「按讚不能解決問題」,而我在思考的是,將這些議題直接提出丟給觀眾,不就如同我們時常在臉書轉貼連結打上幾行自己的心情抒發,其實看完戲的當下我也很想替這齣戲按讚,但想一想,然後呢?

從故事起初的嘲諷,一樣透過大家熟悉的人物:桃樂絲、稻草人、錫人和獅子,要找回各自缺乏而所要追尋的踏上了「黃磚路」,最終發現一路上過關斬將的他們早就在「黃磚路」上找到屬於他們珍貴的智慧、勇氣和善解人意的心。一路上,看角色們開開心心走「黃磚路」走得輕易,讓我不停思索這樣沒有困難的困難意義何在?但看戲的同時聽著角色們歌唱又會不住地讓人投入於其氛圍中。劇末,編導孫自怡將「黃磚路」引伸為如同我們一路讀書考上大學這條路,大人們都說考上大學就會有美好前程,但其實最終就好像一場空,唯有在旅途中學會「相信自己」才是能夠繼續往前的契機。這戲從「嘲諷現代社會」到「相信自己」,結尾感動卻又有些抓不住焦點與頭緒,我想或許都因一切漂浮於語言之上,但在戲劇動作卻有些迷失所致。而這層迷失是否也影射七、八年級的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阿茲大地》

演出|A劇團
時間|2014/01/18 20:00
地點|A House(台北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綠野仙蹤》原作以「黃磚道」和「回家」等主題,點出了青少年面臨成長困境的自我追尋,而這無論在俄亥俄還是在台灣,都能引起普世共鳴。但《阿茲大地》將主題深掘,清楚地連結了「自我追尋」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白斐嵐)
1月
21
2014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