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長長黃磚道《阿茲大地》
1月
21
2014
阿茲大地(A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39次瀏覽
白斐嵐(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不管是和龍捲風一同降落異鄉的桃樂絲、或是唱著《Somewhere Over the Rainbow》的茱蒂.嘉蘭,奧茲/阿茲國似乎總是代表了「另一個世界」,一個夢想會實現、困難會不見的「另一個世界」。由A劇團所製作演出的《阿茲大地》也是這樣的「另一個世界」──另一種形式的音樂劇(a cappella人聲音樂劇)、另一種演出場地(擠滿觀眾的溫馨咖啡館)。

既然走出了正統劇院,採用了有別以往的演出形式,遊戲規則也就得在一開始先建立。「究竟誰會走路走到一半開始跳舞,說話說到一半開始唱歌?」這早已是每個音樂劇演員需在表演上克服的寫實關卡,但對於A劇團的《阿茲大地》而言,即便是奇幻如阿茲國,還是得想盡辦法為觀眾理出一條合理又不突兀的黃磚道。畢竟,有誰會說話說到一半開始模仿樂器的聲音,又有誰見過舞台上的演員還要拿著麥克風講話?於是,在觀眾進場時,只見演員以a cappella形式唱出「請關閉您的手機與電子產品…」的演出小叮嚀,讓觀眾熟悉「唱出口」的訊息;故事跟隨著闖入的桃樂絲開場,阿茲國蜂擁而上的媒體記者,手拿麥克風將這位外來者團團圍住,在嘲諷「鬼島」反智媒體文化的同時,為「麥克風」建立了合乎劇情的亮相。此外,在塞滿觀眾的咖啡館內,硬是從中開了一條狹長通道作為舞台,也為貫串全劇的「黃磚道」建立了其空間符號。

在這一連串巧妙設計的遊戲規則中,我最喜歡的設定來自於桃樂絲看似無厘頭的一句自我介紹:「我叫桃樂絲,桃子的桃,絲瓜的絲。」漫不經心地用這兩樣台灣人熟悉無比的農產品,把故事從有著龍捲風與大草原的美國中西部,拉到了親切日常的時空背景中,瞬間與台下觀眾建立連結。這麼一句輕描淡寫的文字聯想,背後卻是根深蒂固的自我認知,比劇情之後出現的任何時事指涉都還令人感同身受。

《綠野仙蹤》原作以「黃磚道」和「回家」等主題,點出了青少年面臨成長困境的自我追尋,而這無論在俄亥俄還是在台灣,都能引起普世共鳴。但《阿茲大地》將主題深掘,清楚地連結了「自我追尋」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陪著桃樂絲上路的黃磚道三劍客,各自有著自己的煩惱(正如原作所記),「原生家庭」因而提供了問題的解答:稻草人沒有腦,是因為媽媽只喜歡聰明的姐姐,連帶著也懷疑起自己的能力(想必是華人家庭毫不陌生的「個案」);獅子成長於家庭暴力的陰影下,不敢為媽媽挺身而出抵擋施暴的父親,於是從此變得膽小;無法原諒媽媽外遇的錫人,從此也失去了寬恕人的能力。伴隨著音樂中潛藏的兒歌,如「走,走,走走走,我們大手牽小手」或是「我的家庭真可愛,幸福又安康」(皆只以純音樂無歌詞形式出現,有時則埋伏於劇中歌曲之伴奏中),暗示了「黃磚路」正是一條回家之路。我們都要勇敢地回家,面對與家人之間的問題,才能跨出腳步實現夢想。

不過,也許是受限於a cappella合唱形式,鮮明的角色設定(除了桃樂絲一行四人之外,還有懦弱無能的阿茲王、否定自己的壞女巫、以及高聲唱著「相信自己」鼓吹性別認同的田鼠女王)並未完全反應在音樂上。劇中幾首大合唱遠比獨唱樂曲/句出色許多,不知是否是在歌唱層面受到表演和走位影響下,顯得綁手綁腳,自信不足(在沒有伴奏的輔助下,一邊還要維持和聲和節奏的準確實非易事)。相較之下,直接從音樂發展出來的角色個性就搶眼許多:配角如詐騙集團如唸唱般的罌粟花小姐(呼應了詐騙集團常見的特殊腔調),主要角色則有不會說話只會唱著節奏低音的錫人。此角色的金屬質感搭配a cappella中的打擊聲部,讓它成為音樂上極為搶眼的存在。可惜後半段他開口說話/唱歌後,反而和其他角色無異,失去了原先的驚喜。

在諸多根據原著角色平反或發展的情節中,西方壞女巫是最令我感到困惑的一段。有百老匯音樂劇《Wicked》翻案在先,《阿茲大地》的處理卻顯得略為隨便:壞女巫為非作歹,是因為長相讓她自卑,但其他角色卻在發現西巫長得很漂亮後釋出善意,西巫更在長相被稱讚後改邪歸正。我不禁納悶,如果拿下面紗的西方女巫依然不討喜,故事還是會一樣走向幸福結局嗎?

儘管可見《阿茲大地》以當代時空背景重新詮釋經典角色的企圖,但全劇過多的時事梗卻成了一種干擾。這些充斥在我們周遭的政治社會事件,就像是小圈圈內心照不宣的玩笑話(inside joke)般一再轟炸,不見任何更深刻的發展性,似乎只剩下博君一笑的小聰明,反而模糊了劇情焦點。若說《阿茲大地》有潛力發展成一齣在文本、音樂上更成熟的音樂劇,這些用過就丟的時事梗絕不會是A劇團需要帶上黃磚路的包袱。

要在咖啡館演出a cappella音樂劇,《阿茲大地》想必的確走過長長一條黃磚路。我特別喜歡每當角色要開口唱歌時,從小背袋裡認真且慎重地拿出麥克風的那個時刻。在那瞬間,麥克風不再是舞台上尷尬的存在,而成為進入魔法世界的神奇開關(當然,個人認為這個片刻絕對有更「儀式化」、更「煞有其事」的發展空間)。既然避不掉的,就勇敢處理它吧──我想這也是阿茲大地的精神所在。

《阿茲大地》

演出|A劇團
時間|2014/01/18 20:00
地點|A HOUSE(台北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戲從「嘲諷現代社會」到「相信自己」,結尾感動卻又有些抓不住焦點與頭緒,我想或許都因一切漂浮於語言之上,但在戲劇動作卻有些迷失所致。(方姿懿)
1月
22
2014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