層次分明的音樂表現《布魯克納的榮耀-林勤超與台北愛樂》
4月
24
2017
林勤超與台北愛樂(台北愛樂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19次瀏覽

劉馬利(資深音樂人、媒體人、文字工作者)

布魯克納第三號彌撒曲一如其他大型的作品,以管風琴的概念為基礎,聖詠與賦格的交替為主體,在他步入中年之際,從出生地林茲到音樂之都維也納,把宗教音樂帶出教堂,將交響樂神格化,是充滿神性、靈性、藝術性的鉅作,是十九世紀後半最重要的宗教作品之一。此為眾所矚目的國內首演,在指揮家林勤超帶領下,與四位獨唱者、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共同完成這項艱鉅的歷史性任務。

林勤超,這位出生於台東的年輕指揮家,在蘇黎世接受音樂訓練並活躍於歐洲樂壇,目前已是德國邁寧根劇院的首席駐院指揮兼代理音樂總監,沉穩的表現令人驚豔。他的詮釋從宏觀端看,每一個樂章及大的樂段的聲響營造的如管風琴般的廣闊富立體感;從細節探究,極致的強弱變化與和聲轉調的處理,在游離之間又保有樂曲的完整性,在傳統的宗教音樂裡,聽見前衛的聲音美學。尤其在〈光榮頌〉與〈信經〉賦格樂段表現具層次感,展現對位風格的嚴謹、俐落;〈羔羊經〉開頭的動機從小提琴、長笛、大提琴依次銜接,柔和圓潤、一氣呵成。

此曲雖是一部大型鉅作,但布魯克納在合唱部份是以素歌及聖詠式的風格為基礎。誠如音樂會標題「布魯克納的榮耀」,與華格納式的情慾糾結或雄偉壯闊大相逕庭,反倒是更多的寧靜緩和的氣息。整體來說,如能在音色的明暗濃淡再多些琢磨,就更能表現出布氏宗教音樂的神聖性。首先,在〈垂憐曲〉的開頭如能確實做到從pp-p-mp至f的力度層次,在聽覺上會更精彩豐富。

合唱團有將音符大致唱準,但在音色及情感的細膩度卻有捉襟見肘之窘,這首作品有大量半音的進行、不和諧音程、遠系的轉調等等,對團員都是音樂技術的考驗。譬如說在〈垂憐曲〉的力度對比,再加上音程較難,男高音的聲音似乎已到達極限,無法遊刃有餘的表現聖詠曲該有的莊嚴靜謐,之後進入到〈光榮頌〉與〈信經〉,或許是求好心切,頻頻出現勉為其難或是不整齊的聲音,或許將合唱隊形調整可改善此種狀況,讓團員在表演時更有安全感。

某幾個器樂的重奏或是與獨唱並行的樂段,應該如室內樂般的相互應和。四位獨唱家的位置放在樂團之後,很多短音符地方不夠清晰不說,與指揮及樂團首席也有疏離感,像是〈垂憐曲〉及〈信經〉的某些樂段有小提琴獨奏與獨唱者相向互行,彼此拍點吻合但音樂的線條卻「各自為政」。此外,〈聖哉經〉的開頭,長笛、雙簧管、單簧管聲部的線條方向須整齊一致,方能表現和聲及旋律的細膩感,否則在聽覺上會出現「多頭馬車」的窘態。可能在總彩排時需充分確認舞台上人員的位置安排,要如何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用,台上的聲音應如何與音樂廳互動,是前制作業中很關鍵的一環。

這畢竟是一首高難度的作品,在音程進行及聲音技巧上對於業餘合唱團員是一大挑戰,在音色整齊及情感細膩的表現上對於樂團這群年輕的樂手們難免力有未逮,而林勤超與眾多演出者的默契還有更多進步的空間。不過台北愛樂合唱團這個台灣合唱界的「老字號」,多年來積極提拔後進,海納百川,不斷嚐試新的挑戰,開拓新的曲目,開啟台灣音樂界的新視野,值得鼓勵。

《布魯克納的榮耀-林勤超與台北愛樂》

演出|台北愛樂合唱團、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林勤超
時間|2017/04/10  19:30
地點|台北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