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李泰祥在台灣音樂界可以說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存在,可能因其不夠「學院派」,使得李泰祥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某些台灣當代作曲家群像的名單上,但他的音樂卻能在商業世界裡有藝術、藝術發揮中卻能顧及市場,加上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使得他的作品家喻戶曉。由臺灣音樂館主持的「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同時給予了李泰祥通俗音樂與藝術音樂兩個標籤。在李泰祥逝世十週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規劃了一系列音樂會與展覽,用不同的形態與音樂作品來紀念這位特別的作曲家。筆者參與了由台北室內合唱團擔當演出的合唱專場,當中演繹了十六首李泰祥創作的歌曲,並請六位當代作曲家重新編寫成合唱曲,吸引了滿場的觀眾以音樂懷念這位作曲家。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臺灣音樂館提供/攝影王俊凱)
從這場音樂會的曲目編排,可以看出製作人將策展的概念放入音樂會當中,形成了「作曲家的早期作品」、「為女弟子創作的作品」、「音樂與台灣當代文學的碰撞」以及「作曲家患病後的晚期作品」四個部分。透過主持人的解說,聽眾就算先前只對〈橄欖樹〉有印象,透過這場音樂會仍能認識這位作曲家的不同樣貌。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多數編曲者相對中規中矩,其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包括作曲家張譽馨替〈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加上了猶如蕭邦式的鋼琴長句旋律。作曲家邱浩源將〈不要告別〉與〈告別〉兩首姐妹作相互呼應頗具巧思,但也約略犧牲了些李泰祥音樂中特有的率性,而李泰祥的公子李奕青所編曲的作品,則最保留了李泰祥音樂中的個性。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臺灣音樂館提供/攝影王俊凱)
第三段的作品強調了李泰祥以台灣詩作入樂,李泰祥也的確是選擇歌詞的翹楚作曲家,但改編成合唱的多人詮釋,也或多或少犧牲了些獨唱特有的朗讀感。增添樂曲豐富度的合奏樂器,除了〈天窗〉當中的長笛之外,其餘在音樂會中皆相對低調,沒有和合唱團形成足夠的互動(包含編曲的設計以及各樂器的特性),也頗為可惜。而筆者覺得最為遺憾的,是本場音樂會雖分為了四個大段落,卻因為樂曲之間的換場,將節目又切割得更加零碎,沒有辦法將前一曲所營造的熱度帶至下一曲,使得整體連貫性與音樂的堆疊都需要花費更多的工夫,在缺乏長篇作品的情形之下,略顯得節目稍微單薄。
李泰祥雖然已經離世十年,但是他的音樂卻是那個時代中的一股暖流,他的音樂裡擁有台灣在發展時期的熱情,音樂當中可以聽見的原住民歌謠元素,更是台灣音樂中最珍貴的標籤,雖然這些作品可能還是較為接近通俗歌曲,但也因此有更多聽眾可以被打動,音樂會當晚,許多聽眾並非是平常音樂廳裡的熟面孔,但對於被音樂感動的追求,通俗與藝術之間的區別,反而變得一點也不重要。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告別李泰祥十周年音樂會
演出|指揮:鮑恆毅、鋼琴:王乃加、台北室內合唱團
時間|2024/06/2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