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與藝術之間《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7月
10
2024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臺灣音樂館提供/攝影王俊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443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李泰祥在台灣音樂界可以說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存在,可能因其不夠「學院派」,使得李泰祥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某些台灣當代作曲家群像的名單上,但他的音樂卻能在商業世界裡有藝術、藝術發揮中卻能顧及市場,加上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使得他的作品家喻戶曉。由臺灣音樂館主持的「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同時給予了李泰祥通俗音樂與藝術音樂兩個標籤。在李泰祥逝世十週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規劃了一系列音樂會與展覽,用不同的形態與音樂作品來紀念這位特別的作曲家。筆者參與了由台北室內合唱團擔當演出的合唱專場,當中演繹了十六首李泰祥創作的歌曲,並請六位當代作曲家重新編寫成合唱曲,吸引了滿場的觀眾以音樂懷念這位作曲家。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臺灣音樂館提供/攝影王俊凱)

從這場音樂會的曲目編排,可以看出製作人將策展的概念放入音樂會當中,形成了「作曲家的早期作品」、「為女弟子創作的作品」、「音樂與台灣當代文學的碰撞」以及「作曲家患病後的晚期作品」四個部分。透過主持人的解說,聽眾就算先前只對〈橄欖樹〉有印象,透過這場音樂會仍能認識這位作曲家的不同樣貌。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多數編曲者相對中規中矩,其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包括作曲家張譽馨替〈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加上了猶如蕭邦式的鋼琴長句旋律。作曲家邱浩源將〈不要告別〉與〈告別〉兩首姐妹作相互呼應頗具巧思,但也約略犧牲了些李泰祥音樂中特有的率性,而李泰祥的公子李奕青所編曲的作品,則最保留了李泰祥音樂中的個性。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臺灣音樂館提供/攝影王俊凱)

第三段的作品強調了李泰祥以台灣詩作入樂,李泰祥也的確是選擇歌詞的翹楚作曲家,但改編成合唱的多人詮釋,也或多或少犧牲了些獨唱特有的朗讀感。增添樂曲豐富度的合奏樂器,除了〈天窗〉當中的長笛之外,其餘在音樂會中皆相對低調,沒有和合唱團形成足夠的互動(包含編曲的設計以及各樂器的特性),也頗為可惜。而筆者覺得最為遺憾的,是本場音樂會雖分為了四個大段落,卻因為樂曲之間的換場,將節目又切割得更加零碎,沒有辦法將前一曲所營造的熱度帶至下一曲,使得整體連貫性與音樂的堆疊都需要花費更多的工夫,在缺乏長篇作品的情形之下,略顯得節目稍微單薄。

李泰祥雖然已經離世十年,但是他的音樂卻是那個時代中的一股暖流,他的音樂裡擁有台灣在發展時期的熱情,音樂當中可以聽見的原住民歌謠元素,更是台灣音樂中最珍貴的標籤,雖然這些作品可能還是較為接近通俗歌曲,但也因此有更多聽眾可以被打動,音樂會當晚,許多聽眾並非是平常音樂廳裡的熟面孔,但對於被音樂感動的追求,通俗與藝術之間的區別,反而變得一點也不重要。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告別李泰祥十周年音樂會

演出|指揮:鮑恆毅、鋼琴:王乃加、台北室內合唱團
時間|2024/06/2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