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與藝術之間《你是我所有的回憶》
7月
10
2024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臺灣音樂館提供/攝影王俊凱)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67次瀏覽

文 徐韻豐(專案評論人)

李泰祥在台灣音樂界可以說是一個相當特別的存在,可能因其不夠「學院派」,使得李泰祥的名字沒有出現在某些台灣當代作曲家群像的名單上,但他的音樂卻能在商業世界裡有藝術、藝術發揮中卻能顧及市場,加上流行文化的推波助瀾,使得他的作品家喻戶曉。由臺灣音樂館主持的「臺灣音樂群像資料庫」同時給予了李泰祥通俗音樂與藝術音樂兩個標籤。在李泰祥逝世十週年,國立傳統藝術中心規劃了一系列音樂會與展覽,用不同的形態與音樂作品來紀念這位特別的作曲家。筆者參與了由台北室內合唱團擔當演出的合唱專場,當中演繹了十六首李泰祥創作的歌曲,並請六位當代作曲家重新編寫成合唱曲,吸引了滿場的觀眾以音樂懷念這位作曲家。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臺灣音樂館提供/攝影王俊凱)

從這場音樂會的曲目編排,可以看出製作人將策展的概念放入音樂會當中,形成了「作曲家的早期作品」、「為女弟子創作的作品」、「音樂與台灣當代文學的碰撞」以及「作曲家患病後的晚期作品」四個部分。透過主持人的解說,聽眾就算先前只對〈橄欖樹〉有印象,透過這場音樂會仍能認識這位作曲家的不同樣貌。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多數編曲者相對中規中矩,其中令筆者印象深刻的包括作曲家張譽馨替〈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加上了猶如蕭邦式的鋼琴長句旋律。作曲家邱浩源將〈不要告別〉與〈告別〉兩首姐妹作相互呼應頗具巧思,但也約略犧牲了些李泰祥音樂中特有的率性,而李泰祥的公子李奕青所編曲的作品,則最保留了李泰祥音樂中的個性。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臺灣音樂館提供/攝影王俊凱)

第三段的作品強調了李泰祥以台灣詩作入樂,李泰祥也的確是選擇歌詞的翹楚作曲家,但改編成合唱的多人詮釋,也或多或少犧牲了些獨唱特有的朗讀感。增添樂曲豐富度的合奏樂器,除了〈天窗〉當中的長笛之外,其餘在音樂會中皆相對低調,沒有和合唱團形成足夠的互動(包含編曲的設計以及各樂器的特性),也頗為可惜。而筆者覺得最為遺憾的,是本場音樂會雖分為了四個大段落,卻因為樂曲之間的換場,將節目又切割得更加零碎,沒有辦法將前一曲所營造的熱度帶至下一曲,使得整體連貫性與音樂的堆疊都需要花費更多的工夫,在缺乏長篇作品的情形之下,略顯得節目稍微單薄。

李泰祥雖然已經離世十年,但是他的音樂卻是那個時代中的一股暖流,他的音樂裡擁有台灣在發展時期的熱情,音樂當中可以聽見的原住民歌謠元素,更是台灣音樂中最珍貴的標籤,雖然這些作品可能還是較為接近通俗歌曲,但也因此有更多聽眾可以被打動,音樂會當晚,許多聽眾並非是平常音樂廳裡的熟面孔,但對於被音樂感動的追求,通俗與藝術之間的區別,反而變得一點也不重要。

《你是我所有的回憶》告別李泰祥十周年音樂會

演出|指揮:鮑恆毅、鋼琴:王乃加、台北室內合唱團
時間|2024/06/24 19:30
地點|國家音樂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重新思考在現場呈現技術主導的音像藝術對於場館本身的意義:它已不是如何提升表演的能見度,而是如何提供當代的新敘事法(Narratology):某種科技所賦予的原生空間經驗⋯⋯
9月
06
2024
除了IP本身的知名度和表演團隊的口碑,究竟動漫(畫)音樂會的魅力何在?它塑造了怎樣的欣賞體驗?它和其他不同類型的音樂會,是否有可比性?
9月
06
2024
延續去年以關注臺灣爵士音樂表演為主題,這三場演出的製作思維,是邀請樂迷共同想像「臺灣爵士樂」可以有什麼有趣的玩法?除了向經典致敬之外,是否也能端出有親和力的原創作品?加入即興元素,重新編曲的流行音樂,是否依然深具魅力?
8月
26
2024
將流行歌當成一種親近聽眾的媒介,帶出爵士演奏的魅力,並且透過聆聽環境的設計,讓大眾可以輕鬆自在地欣賞音樂,《臺味爵醒》算是作得很成功的演出。
8月
15
2024
開幕場次「流動的山海」,相較於主流華語和本土多元母語音樂之間的平衡課題,今年更加強音樂的流動,似乎期盼以音樂本身能穿越時空的流動(flow)對應「流動的邊界」,在時光流淌間和觀眾、山海共創一個個美好瞬間
8月
15
2024
默默是國內少見的,以演唱中低音域見長的爵士音樂家。透過這一晚的演出,她純熟的歌唱實力再次獲得驗證,而廖旻瑜大氣、華麗的鋼琴演奏,江忻薇時而飽滿、時而柔情的小提琴演奏,也讓現場聽眾感受到標準曲經過重新詮釋後,千變萬化的魅力。
8月
06
2024
就整體視覺製作上,雖然國家交響樂團請來了日籍導演太田麻衣子,但整合其實相當不理想,國家音樂廳雖是一個折衷的場地,但筆者在欣賞中所感受到的,只能看見導演對走位、動作等基礎的處理,完全沒有感受到導演要如何面對這個有限的場地?
8月
02
2024
現代人聲音樂開展的創意與人的距離並不遙遠,並不像是要刻意背離規矩做出的叛逆,反而是直達人心的驚豔與溫暖;或許沒有你所期待的神聖莊嚴洗滌心靈,也可能不是你所想像的歡唱KTV,但在這個午後,卻是一群人用最純粹的人聲,試圖施下一種看見音樂的魔法。
7月
30
2024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