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熱血,台下冷眼《阿Q後傳》
8月
21
2012
阿Q後傳(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7次瀏覽
林乃文

兩個中國、兩個香港、五個新加坡演員,演出《阿Q後傳》給台灣的觀眾看。魯迅在《阿Q正傳》俄文譯本自序曾坦言創作動機:「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然近乎一百年後,所謂「國民」為何國之民?住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雖說都是華人,但每個社會的歷史發展與社會特徵已有很大分歧;不比魯迅當年寫《阿Q正傳》時,對象是五四時代的中國之毫無疑義;這部意圖與二十一世紀華人對話的作品自然很難對準焦點。

故事從封建、傳統滲入了骨髓的阿Q卻參加革命黨而遭槍斃之後,「未莊」一干人開始說起:趙太爺、吳媽、尼姑,甚至連小說所無的陰間白無常都加入群眾行列。如果說魯迅是以單一個人來演繹一國民靈魂與性格的方方面面,那麼這部戲就是從方方面面群象來歸納一社會的整體病徵。前者由各說同,隨時可遁入阿Q的主觀世界和說書人的冷靜口吻;後者由同入各,大處著手,零散雜蕪,到最後還不免以意識形態的宣達作為總結;一時台上熱血而台下冷眼。

自從主張社會主義的中國也大步向資本主義邁進,錢式邏輯已成為幾岸幾地華人的共同語言。後傳就抓住「向錢看」的整體病徵來做諷諭主調:「未莊」改名「末莊」,「末河」變成了「末路」,扼殺生源走上絕路的諷意不言自明,象徵頗妙。但似乎為了鋪墊阿Q的生平,本劇從魯迅式的農業社會「未莊」,直下媒體行銷、文化產業、全球化企業當道的後工業社會「末莊」,未免太理所當然。透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毛氏名言,轉義為下層社會所理解的「革命就是為了吃飽飯」,嫁接到吃飽飯就要拼經濟,同時瓦解了辛亥革命和紅色革命雙重革命的意義,頗為巧妙。只不知這對紅色中國是否當頭棒喝,對台灣觀眾來說則未到癢處。

肢體對位和語言重複是本劇表演特色,幾處肢體動作設計精巧。所有人物抹白臉以丑角妝登場,戲劇體裁徘徊於喜劇、鬧劇,從正劇、荒謬劇,到綜藝秀之間,古今趣味交錯。其實在台北,很多觀眾不是衝著「魯迅」,而是衝著「甄詠蓓」來看《阿Q後傳》。以為這是繼《兩條老柴玩遊戲》和《遊園》之後,甄詠蓓第三度現身台北舞台的人,可能會覺得失望,因為她在此擔任的角色是編導而非演員。本劇仍可見甄「認真」到令人動容的意圖,舞台上見到一盤經「甄式」調理過的雜燴式現代身體,很努力融合為一----其實這正反映出當下「華人社會」的內涵:所謂「我們都是阿Q的後人」中的「我們」是誰?其中譜系複雜,實難輕易畫一。

小說由各說同,戲劇由同說異。相對於原著,本劇達到的效果是振振有辭的世俗批判,還是沉默魂靈的冷筆描繪?我想看客自有公斷。

《阿Q後傳》

演出|新加坡實踐劇場、香港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2/08/17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達到諷刺當今社會的意圖,導演將每個章節的開頭投影在背幕,演員不入情感的表演又時而跳脫出角色對觀眾訓誡,歌曲三不五時穿插其中,皆讓本戲頗有布萊希特式的美學。然而,戲長達近三個小時,這漫長又轟炸的教化過程不免讓人覺得煩躁冗長,使我對於劇中消費主義與市儈人性的諷刺從一開始的當頭棒喝,逐漸意興闌珊,最後麻痺無感。(吳政翰)
8月
21
2012
到底,臺北的觀眾對這則膚淺、欠缺想像的PO文並沒有按讚,中場休息後就離場了一大半,空蕩的劇場觀眾席,還十分罕見。所以劇場無論要不要正義?去不去革命?請先回歸劇場藝術本身,以為要討好誰?正確服務於什麼?都無法使作品有深度。(謝東寧)
8月
20
2012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