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熱血,台下冷眼《阿Q後傳》
8月
21
2012
阿Q後傳(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2次瀏覽
林乃文

兩個中國、兩個香港、五個新加坡演員,演出《阿Q後傳》給台灣的觀眾看。魯迅在《阿Q正傳》俄文譯本自序曾坦言創作動機:「要畫出這樣沉默的國民的魂靈來」。然近乎一百年後,所謂「國民」為何國之民?住在中國、台灣、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的雖說都是華人,但每個社會的歷史發展與社會特徵已有很大分歧;不比魯迅當年寫《阿Q正傳》時,對象是五四時代的中國之毫無疑義;這部意圖與二十一世紀華人對話的作品自然很難對準焦點。

故事從封建、傳統滲入了骨髓的阿Q卻參加革命黨而遭槍斃之後,「未莊」一干人開始說起:趙太爺、吳媽、尼姑,甚至連小說所無的陰間白無常都加入群眾行列。如果說魯迅是以單一個人來演繹一國民靈魂與性格的方方面面,那麼這部戲就是從方方面面群象來歸納一社會的整體病徵。前者由各說同,隨時可遁入阿Q的主觀世界和說書人的冷靜口吻;後者由同入各,大處著手,零散雜蕪,到最後還不免以意識形態的宣達作為總結;一時台上熱血而台下冷眼。

自從主張社會主義的中國也大步向資本主義邁進,錢式邏輯已成為幾岸幾地華人的共同語言。後傳就抓住「向錢看」的整體病徵來做諷諭主調:「未莊」改名「末莊」,「末河」變成了「末路」,扼殺生源走上絕路的諷意不言自明,象徵頗妙。但似乎為了鋪墊阿Q的生平,本劇從魯迅式的農業社會「未莊」,直下媒體行銷、文化產業、全球化企業當道的後工業社會「末莊」,未免太理所當然。透過「革命不是請客吃飯」的毛氏名言,轉義為下層社會所理解的「革命就是為了吃飽飯」,嫁接到吃飽飯就要拼經濟,同時瓦解了辛亥革命和紅色革命雙重革命的意義,頗為巧妙。只不知這對紅色中國是否當頭棒喝,對台灣觀眾來說則未到癢處。

肢體對位和語言重複是本劇表演特色,幾處肢體動作設計精巧。所有人物抹白臉以丑角妝登場,戲劇體裁徘徊於喜劇、鬧劇,從正劇、荒謬劇,到綜藝秀之間,古今趣味交錯。其實在台北,很多觀眾不是衝著「魯迅」,而是衝著「甄詠蓓」來看《阿Q後傳》。以為這是繼《兩條老柴玩遊戲》和《遊園》之後,甄詠蓓第三度現身台北舞台的人,可能會覺得失望,因為她在此擔任的角色是編導而非演員。本劇仍可見甄「認真」到令人動容的意圖,舞台上見到一盤經「甄式」調理過的雜燴式現代身體,很努力融合為一----其實這正反映出當下「華人社會」的內涵:所謂「我們都是阿Q的後人」中的「我們」是誰?其中譜系複雜,實難輕易畫一。

小說由各說同,戲劇由同說異。相對於原著,本劇達到的效果是振振有辭的世俗批判,還是沉默魂靈的冷筆描繪?我想看客自有公斷。

《阿Q後傳》

演出|新加坡實踐劇場、香港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2/08/17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為了達到諷刺當今社會的意圖,導演將每個章節的開頭投影在背幕,演員不入情感的表演又時而跳脫出角色對觀眾訓誡,歌曲三不五時穿插其中,皆讓本戲頗有布萊希特式的美學。然而,戲長達近三個小時,這漫長又轟炸的教化過程不免讓人覺得煩躁冗長,使我對於劇中消費主義與市儈人性的諷刺從一開始的當頭棒喝,逐漸意興闌珊,最後麻痺無感。(吳政翰)
8月
21
2012
到底,臺北的觀眾對這則膚淺、欠缺想像的PO文並沒有按讚,中場休息後就離場了一大半,空蕩的劇場觀眾席,還十分罕見。所以劇場無論要不要正義?去不去革命?請先回歸劇場藝術本身,以為要討好誰?正確服務於什麼?都無法使作品有深度。(謝東寧)
8月
20
2012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
《一個公務員的意外死亡》最可貴之處,在於它把制度批判落在人身上。它不是抽象的權力結構圖譜,而是一張張被擠壓到極限的面孔。筆者認為,布萊希特式的間離手法讓我們不至於陷於同情的淚水,而是被迫帶著清醒去思考行動
9月
25
2025
在多重尺度與維度的探索之中,她的身體如同一道不合時宜的縫隙,擾動了原本被數位粒子維繫的感官秩序。然而這縫隙隨即被填平,她又迅速地消融,回歸於粒子的均質之中。於是問題不僅是「舞者在何處」,而更是「舞者是什麼」。
9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