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喜交奏,攪不動台灣情《阿Q後傳》
8月
21
2012
阿Q後傳(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76次瀏覽
吳政翰

從2004年的《兩條老柴玩遊戲》到2006年的《遊園》,編導甄詠蓓展現了她靈活的舞台調度,不但沿襲了中國戲劇的簡練,也蘊含了歐陸劇場多元的肢體想像。此次受邀於臺北藝術節的《阿Q後傳》,改編自魯迅的經典之作《阿Q正傳》,演員集合了來自不同地區的華人,包括中國大陸、香港、新加坡。藉由這個製作,甄詠蓓試圖以當代的視角來和經典對話,同時用經典來觀照當今的社會現況。於此,如何詮釋兩種特殊的文化文本成了這個製作的考驗:就縱面而言,是現代與古典的跨時間文本,亦即如何將文本現代化,或說與現代對話;以橫向來說,則是這些同樣歸屬於中華文化卻截然不同的國家(或地區)「同屬不同種」的跨地域文本。如何在這諸多文本中「同中求異、異中求同」,成了導演的重要課題以及觀眾檢視此劇的觀點。

《阿Q後傳》大致保有《阿Q正傳》的骨幹,從前的「阿Q精神」轉化成現代的「自我感覺良好」。與小說最大的不同是,在《阿Q後傳》裡,阿Q在一開始就被處死了,然而,阿Q雖人死了,但靈魂不死,反而滲入每個村民,阿Q精神也藉著這些人的作為得以緜延不絕。是而,在《阿Q後傳》裡,雖然阿Q這角色的身影從未出現在舞台上,他的形象卻藉由其他角色的敘事和重述得以「再現」;同時也由這些村民們對於阿Q精神傳承,使阿Q的角色得以依附及重疊於這些人物之上。阿Q 精神如鬼影般無所不在,這些人物也猶如消費主義下的產物,成為阿Q的複製品,尤有甚者,他們是普世眾人的縮影。

此製作把這個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導演將劇中所有角色簡化成「丑」,演員皆是以白墨塗成的豆腐臉,基本服裝也是清一色地白衣,除了用些許服裝的裝飾來轉化成其他角色,每個演員骨子裡已喪失了個體特殊性,無法清楚分辨,甚或可以相互替換。在上半場結尾,當角色控訴村民們歸咎他被阿Q附身,這時觀眾席燈忽然漸亮,控訴即刻轉嫁到台下所有的觀眾:「你們的問題就是你們自己」。於是,我們笑劇中人物的荒謬,笑他們的悲哀,同時也在笑我們自己。我們笑得越大聲、越起勁,越是哀悼人性的愚昧和自私。

本劇是亦喜亦悲,有多喜就有多悲;這悲喜的二重奏,是少了任何一調,便獨音不成樂。阿Q的死亡,是這喜劇的起點;面對劇末祝融燒村的悲劇,導演讓村民以嗔笑作結。「未」莊(同時兼具「偽裝」和「未來村莊」的理想願景之意)和「末」莊(意味村莊和人性的發展都走到了「末路」)兩個相反的概念,卻是一體兩面。對於貫穿全劇看似自我矛盾而又同時成立的雙重性,導演甄詠蓓和舞台設計曾文通似乎也以舞台上從未消失的白、紫、紅燈籠的色彩概念來呈現:白色是死亡也是純潔,紅色表示血腥和喜慶,紫色不但置於紅白之間成為過渡,本身亦帶有幻化不定的調性。

這齣戲的成功之處,除了導演舞台調度的流暢及演員喜劇語言和肢體節奏的精準外,最讓人過癮的地方乃在於文本語言的高妙。一旦落入了本劇的諷諭邏輯與戲內和戲外對應的雙重框架,讓人便驚覺劇本無處不是弦外之音,角色話中有話,導演指桑罵槐。

為了達到諷刺當今社會的意圖,導演使觀眾不掉入情緒,時時處在對照社會和反省自我的狀態。導演將每個章節的開頭投影在背幕,演員不入情感的表演又時而跳脫出角色對觀眾訓誡,歌曲三不五時穿插其中,皆讓本戲頗有布萊希特式的美學。然而,戲長達近三個小時,這漫長又轟炸的教化過程不免讓人覺得煩躁冗長,使我對於劇中消費主義與市儈人性的諷刺從一開始的當頭棒喝,逐漸意興闌珊,最後麻痺無感。

導演固然在經典現代化和小說戲劇化等方面處理得十分得宜,巧妙地以古典文學來觀照現代社會,填補兩者之中所存在的時間罅隙,然而由於華人共有文化思維仍因地域的不同而有所歧異,導演對於本製作在台灣搬演,做了多少或者是否有要做任何文化轉譯?與台灣社會的對話為何?這些問題令人費解。劇中充斥著由台灣發跡的流行歌曲如《有一天》、《我是一隻小小鳥》、《酒干倘賣無》、《那些年》等,又偶爾在台詞裡混了一些閩南語,Jay Zhao(Jay Chou的諧音)也如天外飛來一筆般出現,這些表面的台灣印象拼貼,顯然地目的在使此戲能稍稍往台灣觀眾靠攏,或多或少能削弱觀眾對文本和文化上的疏離感,但同時是否也顯露出導演欲以文本與台灣的情境對話卻無處著根,反被「消費文化」所消費的窘境?倘若並非如此,消費文化恰好是導演諷諭策略之一,那麼劇尾《社會主義好》對於中國境內政治與社會的諷刺,要比那些游移在譁眾取寵邊緣的台灣文化連結,來得有震撼力多了。

《阿Q後傳》

演出|新加坡實踐劇場、香港甄詠蓓戲劇工作室
時間|2012/08/17 19:30
地點|台北市中山堂中正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自從主張社會主義的中國也大步向資本主義邁進,錢式邏輯已成為幾岸幾地華人的共同語言。後傳就抓住「向錢看」的整體病徵來做諷諭主調:「未莊」改名「末莊」,「末河」變成了「末路」,扼殺生源走上絕路的諷意不言自明,象徵頗妙。但似乎為了鋪墊阿Q的生平,本劇從魯迅式的農業社會「未莊」,直下媒體行銷、文化產業、全球化企業當道的後工業社會「末莊」,未免太理所當然。(林乃文)
8月
21
2012
到底,臺北的觀眾對這則膚淺、欠缺想像的PO文並沒有按讚,中場休息後就離場了一大半,空蕩的劇場觀眾席,還十分罕見。所以劇場無論要不要正義?去不去革命?請先回歸劇場藝術本身,以為要討好誰?正確服務於什麼?都無法使作品有深度。(謝東寧)
8月
20
2012
海島演劇推出「人權遊台灣計畫」,透過演出人權議題戲劇,將被過去政府刻意壓制的話題、人們漸漸淡忘的過往,用戲齣紀錄。《開在壁上的花》主要圍繞在當時政治受難者簡國賢、林秋祥、楊國宇及其家屬們。開場透過重現簡國賢編導的舞台劇《壁》⋯⋯
9月
25
2023
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與臺北市立交響樂團今年推出韋伯的《魔彈射手》,作為年度歌劇製作,選擇演出這部作品,其實需要承擔一定的風險⋯⋯本文將試著從本次的《魔彈射手》的演出狀況與觀後心得,綜合思考歌劇製作的困難、與其在臺灣的運作複雜性。
9月
22
2023
由台灣C MUSICAL製作團隊與韓國拼死奔跑劇團所製作的《伊底帕斯》,選擇了一個不容易處理的文本,以一種相當冒險的方式來呈現,或許也呼應了伊底帕斯這個文本其中一個重點,也是主創團隊所挑中呈現的關鍵字「選擇」。
9月
19
2023
今年於新北市音樂劇節登場的音樂劇《沒有臉的娃娃》,這齣戲最先開始的設定為兒童音樂劇,並且是小劇場演出,但作品文本所探討的,包括家庭成員情感互動、群體所要共同面對的難關,還有生死病痛、人是否真的能選擇命運等議題。
9月
14
2023
看著《親愛的陌生人2.0》,難免感到心情複雜。台灣將進入超高齡社會,失智症患者增多,也讓許多老年人士與其家人憂心忡忡。這背後及牽涉到「失智症污名化」的問題:因為對失智症的迷思與刻板印象,使得患者不願及時就醫,造成後續治療與照護準備的困難。
9月
11
2023
在本次藝穗節中,由陽明交大演藝廳劇場助理與清大戲劇表演通識課學生所創立的「緊急出口製作」選擇呈現喬埃‧波默拉(joël pommerat)劇作《兩韓統一》當中的七個短篇。在政治意味極濃的劇名下,實則是二十個拉扯「愛」字之定義與樣貌的生活場景。
9月
07
2023
在臺灣的售票系統,音樂劇仍被歸類為「戲劇」類演出,但每次演出完,也不乏在黑特版上看見網友對於臺灣音樂劇演員唱功的批評(當然對歌劇演員拙劣演技的批評也不在話下),音樂劇在韓國,同樣也是近二十年,才開始飆升式地成長,但從台上大大小小演員所呈現的,卻能透過演員的功底來彌平音樂與戲劇到底孰為重的難題。
9月
0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