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操控與凝視《棄者》
8月
01
2017
棄者(陳藝堂 攝,雲門舞集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42次瀏覽
張懿文(專案評論人)

簡潔的舞台上用銀白長布撲出矩形的長廊,從下舞台延伸到上舞台,象徵一個通道、一座橋、從此通往彼的交通樞紐、或暗示著飛機跑道的離開起將之處,如子宮般孕育生命的產道。舞作開始前是輕薄間歇的鼓聲,燈暗燈亮,兩具糾纏的肉體,充滿張力的舞蹈動作呼喚著原始的慾望:女子的腳以M字型開展,男女兩人以瘋狂熱烈做愛般的姿勢,互相拉扯踢打、抖動、召喚慾望,女子在底板上拖曳著身軀,以爬蟲類動物般的姿態在地上移動,這些動作提供觀者觀看身體的不同方式,演出狂暴的、被虐待般的瘋狂,貫串全舞的是編舞者近乎自溺的沈淪狀態— 全然父權觀看女性的角度、直白運用暴力的方式。

整場演出以音樂形式的不同,可以聽見家暴、動物垂死前的哀嚎、起乩自殘場景等聲音素材,區分了複雜的段落:如以rap闡述心聲,又或是男子強逼女子討論到底是否愛跳舞或不愛跳舞與是否會放棄的質問,穿插女聲「不要、我不要、不會放棄」如成人電影般的呢喃,搭配著舞作中男子對女子的暴力,讓人感覺似乎被強迫觀看強暴場景般的不自在,這是編舞者沒有體諒受暴者、被強暴者或是而在整個父權架構中被傷害者的處境,有類似經驗的人觀看此編舞,可能是種再次受暴的過程。而舞作末段編舞者自述了編作此舞的私人故事,劉冠詳細數了幾段個人歷史中的情傷,再搭配著演後座談時的自我剖析,誠實暴露內心深處的痛苦與迷惘,「棄者」創作源起來自於在墨西哥人類文化博物館看見馬雅文化的人形雕像,與編舞者做夢時祖母和母親在醫院裡的形象,感情受挫的他意圖以原始粗曠的雕像姿態,試著召喚著「失去」與「慾望」這兩個人性重要的核心議題。

縱使有著年輕的純真、創新的動作語彙與嘗試、再搭配上知名女舞者的合作演出,這份誠實也讓作品內容、編舞者觀點、編舞者個人的性格一覽無遺,甚至讓人能思考更為宏觀角度下社會架構或編舞場域中的權力關係。在舞作中,女舞者的面孔是模糊的,她時而被披散的長髮遮住五官,又或是被向上拉起的白色衣裳遮住臉孔,彷彿是個沒有五官的幽靈,她被擺弄著、被抱起、被扛著,拍打男舞者時也是被男舞者的手操控著,而當女舞者以極為優美流暢的獨舞轉圈時,凝視的目光除了來自觀眾,也來自赤裸半躺在上舞台處的男舞者(或許象徵著自身全然無遮蔽的開放),然而觀眾被迫與編舞者站在同樣的立場,以父權的眼光凝視著——既是舞台上女體被擺弄的姿態,又或是編舞家與舞者之間的關係——暴力是來自編舞者近乎自溺於自己的痛苦之中,卻又是直白的暴露自身對女性的獨斷想像、控制與單一的凝視,而這樣的關係由舞作中顯露出來的,是理所當然的父權暴力觀點,不只象徵了社會結構,某種程度上也暗示了編舞者與舞者之間的關係。

張曉雄教授在台新Arttalks網站上發表對《棄者》的評論時表示:「主導者始終以劉冠詳的『自己』為核心。只有在後半段有一小節由簡晶瀅這位傑出的女舞者主導。她在整個舞作中,以極為冷靜而精準的動作回應暴虐式的互動。在其嬌小巧緻的身形下,蘊藏極大的能量。這個能量,與其冷靜,也許是能讓身為舞者的她不受傷害的原因。這種黏合交疊狀的暴力的舞蹈不斷重複,施暴者與承受者似乎在這不斷的施與受的輪迴中確定自己的存在感。這是一種讓人難以接受的情境,不僅僅是以接近真實來再現真實,更多的,是創作者也許沒有意識到,這樣真實地展現自我內在的恐懼或不安時,那個真實的傷害與自我中心」。而舞者簡晶瀅在演後座談時說:「我只是在進入劉冠翔所要的那個狀態」,這樣的專業,肯定了宣傳文案中所一再強調女舞者的背景與技巧,卻反而更彰顯作品本身所呈現出的矛盾——優秀女舞者成為行銷重點,專業演出服膺在暴力中的怡然狀態——這個事件本身諷刺性地凸顯了某種權力關係。

藝術創作的動機也許無可避免源自個人的慾望與追求,轉化或許需要的是某種跳脫、某種不再自我中心的思考。而凝視的觀點可以怎麼樣被打破?筆者想到近日在威尼斯舞蹈雙年展所看到荷蘭Ann Van den Broek的編舞作品The Co(te)lette Film紀錄片,充滿強烈密集的做愛動作,視角卻是全然批判性的觀點;日前在歐美火紅的瑞典成人電影導演Erika Lust,也試著用女性主義的角度,拍攝數位時代中的新成人電影。而在演後座談時,簡晶瀅被詢問詮釋此全然被暴力挾持之女性的想法,她回答自己也曾演出「強勢」的「先殺夫再自殺的女人」角色,然而,「先殺夫再自殺的」女人是否依舊是服膺在某種既定結構之中?是否還有別種詮釋情慾與批判暴力的可能?

《棄者》

演出|劉冠詳
時間|2017/07/28 20:00
地點|淡水雲門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身體作為個人歷史的陽剛,必須要暴露自己的陽剛。但另一方面,在使用合成器創作、思考音樂時,作為一個編舞者,在舞台上運用「音樂」,尚未身心整合,因而欠缺了必要的空白與距離。‭ ‬(劉純良)
8月
04
2017
若時間是一頭野獸,坐困其中的人,難道也必須成為野獸才能繼續存活?更完備的力量能呈現出什麼樣貌?這是思考與行動的瓶頸。在映後座談中,面對質疑,他也不無感慨地答道:「會越來越好的。」(張敦智)
8月
04
2017
劉冠詳善用各類手法,舞作焦點及話語權亦明顯掌握其身,使得與之搭配的女舞者─簡晶瀅,相對「輕」盈且匿名,讓編舞者原初欲藉舞作表現女性各種變貌及樣態的美意,顯得較為模糊。(林亞璇)
8月
04
2017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