彷彿戰地滂湃聲響印記《國防部示範樂隊巡迴音樂會》
6月
04
2018
國防部示範樂隊(取自國防部示範樂隊臉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21次瀏覽
陳彥儒(2018年度駐站評論人)

國防部示範樂隊本次八二三砲戰紀念音樂會巡迴的最終站,請到了目前任職於高雄師範大學交響樂團與音樂系管樂團的指揮王戰客席。多年來示範樂隊的指揮,除了隊上的隊長或主官,管樂團部分一直是由侯宇彪教授擔任,管弦樂團則由郭聯昌教授指揮。在筆者印象中,除了簡文彬曾客席指揮外,這還是管樂團與管弦樂團多年來第一次交由其他指揮帶領。王戰除了多年管樂團指揮的經驗,也有過歌劇與管弦樂團的指揮經歷,更是一位小號演奏家。這樣的背景與經驗配合上國防部示範樂隊,令人產生了相當的期待。

示範樂隊管樂團在上半場的表現相當的好,在王戰的帶領下展現了不同於以往的氣質,可說是脫胎換骨。儘管可能是為了換場需要或配合場館本身的硬體限制,除了預置給台北愛樂青年合唱團的合唱平台,樂團並未再將不同聲部架高,卻未減損上半場示範樂隊管樂團從聲部音響到音樂與張力上的表現。更意外的是,大劇院演出的音響效果,似乎相當適合管樂團演出。身著示範樂隊演出服的王戰彷彿不是首次與示範樂隊合作一般,與樂團有著良好的默契與溝通。不論是約翰・莫里西的《儀典之樂》(Music for a Ceremony),或音樂劇《窈窕淑女》選粹(Selections from "My Fair Lady"),皆令筆者相當享受在音樂的流動中。

為了八二三砲戰六十週年,示範樂隊特別邀請作曲家藍美米創作《榮耀一甲子》。本曲則是一改了前兩個作品的優美,透過擊樂聲響與金門民謠《白鷺鷥》,帶領全場聽眾來到1958年衝突的金門海岸。在擊樂器與人聲模仿的風聲中,薩氏管突兀的進入後由人聲唱出《白鷺鷥》旋律,一陣鋪陳後又透過小號隱隱帶出國歌的音型,暗喻著最前線將爆發戰事的不安以及戍守在前線的部隊,音樂的情境也營造出強烈的臨場感。此外,作曲家善用各式打擊樂器,創造出砲彈落地後塵土飛揚、受到撞擊而飛天的砂石落下的聲響,令筆者著實印象深刻。樂團在王戰的帶領下一刻也不讓聽眾喘息的堆疊著張力,讓整個作品變得立體,彷彿是在觀看某個關於八二三砲戰的電影或紀錄片。較可惜的是,整個作品當中的衝突暗示僅有其神而無其形,除了砲彈以外完全感受不到敵人的存在,彷彿2017年大導演克里斯多夫諾蘭的《敦克爾克大行動》一般。但,《敦克爾克大行動》是不間斷地透過「看不見的敵人」製造緊張感與氛圍的堆疊,本曲卻在一陣砲擊和混亂後,樂曲便「突然」轉向帶出暗喻反擊與堅守的國旗歌片段。這使得好不容易因為陣陣砲火堆疊的壓迫與緊張感很快的消逝,似乎看不到事件的全貌與國人熟知的歷史事實。筆者對於本作的期待是類似於柴可夫斯基所作《1812序曲》般的格局,作品聆賞過程中也隱約感覺有相近的鋪陳,卻彷彿只是一種單一視角之感作結,相當可惜。

上半場結束後,下半場改由示範樂隊管弦樂團以柴可夫斯基的義大利隨想曲開場。雖然台中國家歌劇院的大劇院對需要自然反響的樂器(如弦樂)並「不太友善」,樂團在王戰的帶領下仍呈現相當不錯的聲響,漸入佳境,搭配台北愛樂青年合唱團帶來連續三首歌劇選粹。下半場對筆者來說,較為可惜的除了場地因素外,還有管弦樂團的編制問題。示範樂隊在進入全募兵制後,管樂與擊樂團員的演奏專業也逐年的提高,表現更為優異突出,也更接近所謂國家門面的理想狀態。但弦樂聲部人員比例卻未能同等提升,仍需要大量協演人員才能滿足演出編制。考量音樂演奏者專業分工的趨勢,示範樂隊作身負多元多目標的專業團體,實應考慮更增添編制,好讓多元化的各方面任務均能達成。筆者期待日後在示範樂隊的努力下能更進一步推動編制的完整性,並帶來更多多元的節目豐富國內音樂生態。

《國防部示範樂隊巡迴音樂會》

演出|國防部示範樂隊、台北愛樂青年合唱團 指揮/王戰
時間|2018/05/24 19: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臺灣自由爵士場景尚未完全成熟的時代,原田依幸四重奏為本地樂迷提供了一個嶄新的視角:自由爵士並非是無序的狂熱,而是經年累月琢磨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一套高度風格化,有完整價值體系的藝術語言。
1月
19
2025
而到了下半場,樂團與指揮之間合作得愈發有默契,指揮對於樂團的掌控得宜,樂曲風格分明,將這些歌劇的序曲演奏得十分精彩,細緻又脫俗。可以聽見飽滿豐沛的情感從樂團中宣洩而出,甚或是從團員演奏的表情中,都可以感受到大家與指揮一同盡心也盡興地融入在音樂之中。
1月
17
2025
今晚的土撥鼠室內樂群全員齊聚於舞台上,以他們多年深耕於台灣舞台的經驗,將不同的室內樂形式:四手聯彈、三重奏、四重奏……等等的多樣性呈現,為台灣觀眾量身訂製了這樣一場在聽覺上有著多重享受的「伊比利花園之夜」。
1月
13
2025
今晚所演唱浦契尼的《光榮彌撒》,在指揮吳曜宇細膩的音樂處理下,精彩地詮釋了這部美好的作品。就像是吳曜宇偕台北愛樂青年管弦樂團和台北愛樂合唱團,用他們青春洋溢的音樂向那曾經青春的浦契尼致意。
1月
07
2025
透過對女性作曲家作品的演繹,《Lucy & Girls’ Melody 女作之韻 III》帶領樂迷重新認識長久以來被爵士樂圈忽略的創作,藉此啟發更多人留意音樂裡的「女性」,為臺灣爵士演出帶來更多元的策展視角,以及鼓勵創作的可能性。
1月
03
2025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