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現場」到「再現」場:《不可能的邊界》的轉譯及其不可能
4月
08
2023
不可能的邊界(國家兩廳院提供/攝影張震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59次瀏覽

文 林宗洧(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鼓聲單獨響起,觀眾似乎被召喚到一個全然空白、沒有脈絡性的空間。四個劇場演員從表演一開始就展現了語言的多樣性,以及他們對於二元區分(dichotomy)的批判。然而,他們自身就深陷在這種二元區分的狀態中無法動彈,有一個「可能」世界與「不可能」世界;有一個人道主義者與另一個需要幫助的戰區;有一個得以安坐於觀眾席遠觀苦痛的劇場與另一個被苦痛編織起的真實生活。本劇一開始就看見了它作為「再現」媒介的侷限,正是無論透過如何的情感經驗的多樣性展演,劇場永遠都是一種殖民的象徵。

說起殖民,我們很快地就會將歷史與物質條件帶入討論。然而,本劇從「人道主義」的批判出發,談的是另一個維度的「文化」殖民。有一群「可能」世界的人前往「不可能」世界實行自己的人道關懷,而人道關懷卻正是因為這些「可能」世界擴展出地獄般的戰場才得以萌生與製造。帷幕隨著四個演員的拉扯而逐漸隆起,帷幕核心逐漸被揭開,觀眾似乎開始接近人道的本質,其實就等同於隆隆作響的戰爭鼓聲,以及角色們說不清楚的「現場」狀況。

導演刻意選擇讓四位劇場演員直接摹仿受訪者的聲調、口氣與談論內容(或者說以一種錄音機式的暫停與播放),讓觀眾似乎可以想像現場工作人員是如何詮釋他們在「不可能」世界的生活境況。演員就是工作者本身,而不是透過「扮演」他們來呈現一種連貫的劇情設定。這一方面指向了人道工作者由於個人身份及生命經驗所帶來的在現場工作的複雜性,另一方面也創造了一種故事們間的斷裂——大家的在「現場」經驗是如此異質,以至於既有浪漫化(romanticize)人道工作的敘事就成為一種不可能,甚至是可笑的嘗試。

劇場作為一種「再現」,無論角色再怎麼播放錄音,仍舊是一種對於現實的接近而不直接等同於現實。我認為,導演邀請了打擊樂手進行現場演奏,而不是透過事前音效製作的方式創造鼓聲,得以讓我們可以捕捉到「再現」現場的嘗試及其不可能。鼓聲相較於劇場演員的言說,在劇場表演中是更具有彈性與創造力的,角色的展演反而成為固定的,難以逾越的存在(甚至搭配上中英文翻譯,我們彷彿可以預測他們要說出什麼故事);然而,鼓聲也提醒了觀眾我們正在觀看的是一場難以逆轉的劇場表演,在劇場裡鼓聲總有停頓的一刻——即使在本劇最後,鼓聲持續了將近五分鐘——然而,在「不可能」世界中,戰爭的隆隆聲響從未停止,「現場」也未能成功搬回殖民性的舞台。

因此,坐在台下,身處在台灣的我們,或許可以試著將「再現」場倒轉成在「現場」的思考。對於人道的二元區分,對於強/弱、善/惡國家的二元區分,對於真實與再現的區分,或許在這個時代裡已經成為難以堅守邊界,同時也難以迴避的,關於劇場也關於國家處境的反思。

《不可能的邊界》

演出|日內瓦劇院(Comédie de Genève)
時間|2023/03/19 14:30
地點|國家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
在本劇中,表演竟又成了拉起虛構劇本與現實的等號,使得原先試圖拆散的符號,再一次被叢集在了一起,亦即:外省人主導的政治暴力,閹割了本省男人、威壓著本省女人。
1月
09
2025
以被拆除的台南秋茂園遺址為發想,《萬象園》讓消失的景點融合被隱藏的回憶,闡述一段無法輕言的曾經,由主角找尋並走入回憶,開啟這段以記憶和情感為核心的集體創傷過往。
1月
03
2025
這齣作品,輕巧地提醒觀眾,面對巨大的社會壓抑與標準,或突如其來的離別,生存的另一種可能姿態,以公車抵達安放。
1月
03
2025
「既然不在了,就去找一個新的地方,新的入口。」是否正是藉由俊廷這個角色的塑造,《萬象園》昭示了一種主體應對創傷的可能策略——天網無常下,一種調和「命定論」與「自我抉擇」的自我和解技術?
1月
02
2025
相反地,恐怕正是這一套借助舞台與修辭的形式,一再展演人物身分的敘事方法本身,在需求著酷兒與白恐來讓自己變勇敢、變得沒有自我疑問。最終,反過來以極其有效地舞台調度與演出,對著觀眾建立起了一種魅惑的關係。
12月
31
2024
《羊之歌》充滿著寓言式的批判;羊作為主角,並以人類「踐行者」的身份走過生命旅途,展演他的純真、無辜與無知,失落、孤寂與脆弱,而其不甘於平凡的姿態,正如當代群眾的樣貌
12月
27
2024
作品演出藉由「天光」降臨、壁上開花等隱喻,試圖形容當代社會的政治景況,彷彿島內正邁向一條逐漸明朗的道路,跨越歷史的陰霾。殊不知,如今所宣揚的「自由民主」已逐漸成為一種抽象的意識形態催眠劑。
12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