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雨季》
9月
21
2015
雨季(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59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此次臺北藝術節跨國製作《雨季》,由來自德國的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Daniela Kranz)及臺灣的楊景翔劇團共同演繹,劇情以男孩Zippo的逝去為開端,角色們環繞此軸,兩兩交錯之際,死生遞嬗之間,面對傷痛,新整生活,藉由對亡者、對彼此的罪贖,延展出自我從破滅到重生的旅程。

情節通俗,劇場敘事手法卻不通俗。劇作家安雅・希苓(Anja Hilling)採用電影式結構,場景短促,得以即刻移轉空間、流轉時間,亦可藉多元組合排列,交互串織劇中五位人物(寶拉、布魯諾、西碧樂、Coco、梅蘭妮)關係。篇幅破碎、零散,敘事跳躍、漫射,事件繁瑣,推展、切換迅速。置於如此劇構框架中,一方面,情感散焦,不易累積,然若在劇情不斷行走之下,也可巧妙地讓通俗劇情免於情感耽溺的危險;另一方面,富饒流動感。

為了轉化這個亟需流動感的文本,演出空間也極富流動感。舞台上,五塊不規則六面體及七面體的巨型積木,平面大小各異,坡度有陡有緩。場景建立或轉換不在於營造環境(environment),而是對應情境(situation),演員透過單一物件、互動關係、台詞言語,在場表述其所處地點,時而相聚某處,時而各據一方,時而隨性遊走。演員和現場舞台的互動與變動,不僅指涉出劇中的物理空間,亦體現了人物的心理空間。例如,積木的陡面成了溜滑梯,人物緩步爬上或快速溜下呈現出當時不同心境節奏;坡面上兩人的高低位差,似乎也具象了彼此當下話語權力的強弱之別。因此,文本流動,空間流動,表演狀態亦流動,有時,分屬兩區塊的情境同時並行,甚至打破界線,僭越時空規則,看似相互干擾,但干擾中可見趣味。例如,當布魯諾向寶拉表白婚外情,西碧樂沒好氣地在另一空間擠眉弄眼;布魯諾與西碧樂正享受泛舟之歡時,身處異地的梅蘭妮拿起一桶水,朝兩人潑了過來,此舉,是傾倒而出的廢水,是湖面濺起的水花,像是角色對角色的評論,也像是演員們之間的遊戲。

五位演員服裝彩度鮮明,與簡潔的舞台空間相襯之下,更彰顯每位人物個體的獨立性。空間猶如遊樂園般流動轉換,玩具、咖啡、划船、浴巾等物件或活動結合匯成一股愜意小憩的確幸無事感。整體來看,視覺形象活潑、輕快,一反劇本背景哀傷、悲愁的本質,而是營造出一種歡愉「假」象。這樣的假,與文本隔開了一段距離,但這距離其實非常貼近劇中人物本身,貼近他們急欲迴避、逃離現實世界的渴望,貼近各自內心嚮往的美好境地,也貼近對於劇中從未出現卻揮之不去的男孩Zippo所缺席的生活想像。表面上的遊藝,本質上是有意識的,是自我的,是疏離的,是痛苦的。

一如舞台上所見外觀斑斕的世界,語言成了劇中人物掩飾內心真實聲音的工具,對話中夾雜獨語。一般而言,戲劇中的獨語常用於陳述事實、表明立場、抒懷自我,但在此劇,反倒成為拒絕溝通、躲避現況的時機。例如,寶拉在布魯諾逼問之下,令人摸不著頭緒地吐實Zippo下落。甚至有時候,人物覺察語言矯飾,卻仍依賴語言矯飾。例如,兩人做完愛後,西碧樂對於布魯諾的沈默感到不安,渴望對話,即便搪塞空談也好。

是故,就劇本書寫及劇場搬演策略來看,不論是舞台和劇情、角色和語言之間,都存在著內外扞格、自體矛盾的本質,但這些形式上的衝突,並未能帶領人物直搗問題核心,始終迂迴邊緣,左右不前,而真正逼迫向前的動力,來自於情節本身。此劇依循古典田園劇的敘事原型,人物在不斷受到現實束縛的壓制之後,主動或被迫出走,奔向自然世界:寶拉、Coco前往波羅的海,布魯諾、西碧樂到了布蘭登堡划船,梅蘭妮則遠至雨季之地——越南。這些人物進入這些富含水源意象的境域,洗刷罪惡,滌淨自我,挑戰人生。於是,寶拉與Coco發展出前所未有的同性情慾初體驗;布魯諾急尋劇本靈感,西碧樂不會游泳還來划船;肇事禍首梅蘭妮,隻身孤影進入異域,表面上拍攝紀錄片,實則像是古希臘悲劇英雄般自我放逐。然而,同樣地,這些戲劇行動旨在透過抗拒、迴避現況來達到救贖,情節不斷增長,人物不斷遊來走去的苦行過後,仍舊環繞問題邊緣,心境何來試煉、轉折、超脫,進而重獲新生?整段歷程,同時象徵了與他人、與自我、與自然、與命運的和解,但當布魯諾駕駛梅蘭妮的車子、寶拉住進梅蘭妮的房子,兩人皆在不知情之下接受了殺子兇手的餽贈,從不願到願意,轉折迅速,此般象徵性的和解過於牽強,以致亡者存在舉無輕重。倘若原本扣緊劇中五人關係、錨定各自逃避行動、反差視覺及語言假象的核心變得失重,連帶地,傷痛與罪惡之間也顯得失衡。

延伸來看,此劇展現了近年來不少臺灣劇場作品所嘗試的多線敘事,就結構的完整性來說,不失為一範例。短篇、破碎、迅速、多元,文本宛若電影般的敘事特性,使演出得以承載大量的戲劇元素:漫漫長路的旅程、交互轉換的空間、不停流動的時間、延續不止的情節。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豐富元素匯流之後,形式本身又是如何強化言說內容?當視覺上的物理風景猶如浮光掠影般一一閃過,角色或觀眾一路下來的心理風景,最後所構織而成的,是四處走馬看花的文化印象之旅,抑或充滿醒悟成長的史詩人生。

《雨季》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5/09/0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試著在一個最平常、最通俗的故事情節中,藉著文字語言變化新意,甚至運用各種劇場元素來成就語言的份量。在這輕盈卻重要的耐人尋味中,也讓我們這些不願放棄文字的人,繼續對舞台上所說出口的話,懷抱著希望。(白斐嵐)
9月
15
2015
編劇或許並不刻意追求後戲劇形式,不過導演仍可以選擇後戲劇詮釋,「走自己的路」。類似今年藝術節另一部德國作品《失竊的時光》,導演剝除劇作家提供的生活脈絡背景。這有時能使劇本清新脫俗、神采煥發,有時則使敘事更顯破碎瑣屑,令人出神。(林乃文)
9月
10
2015
對於一些長期熟悉《熱帶天使》的劇迷們,或許無法諒解此版刻意濃縮或刪減的劇情及鋪陳;然而對我來說,「星聲登場版」的《熱帶天使》,無疑是相當成功的嶄新文本。
4月
02
2025
《換/幻妻》並不停留在性別政治的寫實性,而是透過表演、舞台調度,讓三人的情感關係透過台南-曼谷的經濟位置,以及失智症所召喚出的記憶混亂,讓情感不只是一種感性要素,而是烏托邦瓦解後的餘燼能量。
3月
31
2025
在許正平的劇本結構安排以及導演童詠瑋的表演身體調度下,形成多向式辯證的複合文本:真實經驗與意識虛幻的交雜,無法抑制的慾望蔓生連結至面面俱到的家庭上下與婚姻內外,以及同性戀菁英是否適用於被壓迫的話語,甚至是該如何照顧媽寶般備受呵護、予取予求的臺灣
3月
28
2025
我們雖注意到了本劇那些調度上的冗餘,但也唯有面對這份不完美,挑戰這條遠路,才不至於讓那些文本的衍繹、姿態的寓意,乃至於尚待凝聚的組織與批判,全都失落在比曼谷、比幻想都更遠的遠處。
3月
27
2025
因為當代影音媒體的先進普及,年輕世代對聲音的豐富表現性,確實有勝過前輩世代的敏感,選擇音樂劇形式,表達個人對生命課題的反思,對社會議題的探究,似乎不言自明,但在熱鬧的歌舞過後,熾熱的情緒冷卻之後,現實挫敗的苦澀味道,是否也會隨著消逝?夢想之地,是否能離我們更近一些?
3月
20
2025
與其溫馴地順著指引,去組裝我們自己版本的歐洲史,倒不如思考:為何本劇如此執迷於客觀的歷史與純粹的美學?淬鍊歐洲史的諸多概念與命題,就能自然而然地成為亞洲史的命題嗎?
3月
20
2025
若說「有真與有真」同名同姓有其心理分析之暗示,戲一開場倒是開宗明義點出心理治療的場景設定。兩位有真實際上是以三十多歲的年紀換上國中制服,回溯國中時期之記憶。換句話說,兩人是以成人身分,重新面對帶著創傷走到青春期的自己——再度呼應此劇重點並非性侵事件本身,而是受傷的人生如何繼續向前。
3月
2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