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雨季》
9月
21
2015
雨季(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8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此次臺北藝術節跨國製作《雨季》,由來自德國的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Daniela Kranz)及臺灣的楊景翔劇團共同演繹,劇情以男孩Zippo的逝去為開端,角色們環繞此軸,兩兩交錯之際,死生遞嬗之間,面對傷痛,新整生活,藉由對亡者、對彼此的罪贖,延展出自我從破滅到重生的旅程。

情節通俗,劇場敘事手法卻不通俗。劇作家安雅・希苓(Anja Hilling)採用電影式結構,場景短促,得以即刻移轉空間、流轉時間,亦可藉多元組合排列,交互串織劇中五位人物(寶拉、布魯諾、西碧樂、Coco、梅蘭妮)關係。篇幅破碎、零散,敘事跳躍、漫射,事件繁瑣,推展、切換迅速。置於如此劇構框架中,一方面,情感散焦,不易累積,然若在劇情不斷行走之下,也可巧妙地讓通俗劇情免於情感耽溺的危險;另一方面,富饒流動感。

為了轉化這個亟需流動感的文本,演出空間也極富流動感。舞台上,五塊不規則六面體及七面體的巨型積木,平面大小各異,坡度有陡有緩。場景建立或轉換不在於營造環境(environment),而是對應情境(situation),演員透過單一物件、互動關係、台詞言語,在場表述其所處地點,時而相聚某處,時而各據一方,時而隨性遊走。演員和現場舞台的互動與變動,不僅指涉出劇中的物理空間,亦體現了人物的心理空間。例如,積木的陡面成了溜滑梯,人物緩步爬上或快速溜下呈現出當時不同心境節奏;坡面上兩人的高低位差,似乎也具象了彼此當下話語權力的強弱之別。因此,文本流動,空間流動,表演狀態亦流動,有時,分屬兩區塊的情境同時並行,甚至打破界線,僭越時空規則,看似相互干擾,但干擾中可見趣味。例如,當布魯諾向寶拉表白婚外情,西碧樂沒好氣地在另一空間擠眉弄眼;布魯諾與西碧樂正享受泛舟之歡時,身處異地的梅蘭妮拿起一桶水,朝兩人潑了過來,此舉,是傾倒而出的廢水,是湖面濺起的水花,像是角色對角色的評論,也像是演員們之間的遊戲。

五位演員服裝彩度鮮明,與簡潔的舞台空間相襯之下,更彰顯每位人物個體的獨立性。空間猶如遊樂園般流動轉換,玩具、咖啡、划船、浴巾等物件或活動結合匯成一股愜意小憩的確幸無事感。整體來看,視覺形象活潑、輕快,一反劇本背景哀傷、悲愁的本質,而是營造出一種歡愉「假」象。這樣的假,與文本隔開了一段距離,但這距離其實非常貼近劇中人物本身,貼近他們急欲迴避、逃離現實世界的渴望,貼近各自內心嚮往的美好境地,也貼近對於劇中從未出現卻揮之不去的男孩Zippo所缺席的生活想像。表面上的遊藝,本質上是有意識的,是自我的,是疏離的,是痛苦的。

一如舞台上所見外觀斑斕的世界,語言成了劇中人物掩飾內心真實聲音的工具,對話中夾雜獨語。一般而言,戲劇中的獨語常用於陳述事實、表明立場、抒懷自我,但在此劇,反倒成為拒絕溝通、躲避現況的時機。例如,寶拉在布魯諾逼問之下,令人摸不著頭緒地吐實Zippo下落。甚至有時候,人物覺察語言矯飾,卻仍依賴語言矯飾。例如,兩人做完愛後,西碧樂對於布魯諾的沈默感到不安,渴望對話,即便搪塞空談也好。

是故,就劇本書寫及劇場搬演策略來看,不論是舞台和劇情、角色和語言之間,都存在著內外扞格、自體矛盾的本質,但這些形式上的衝突,並未能帶領人物直搗問題核心,始終迂迴邊緣,左右不前,而真正逼迫向前的動力,來自於情節本身。此劇依循古典田園劇的敘事原型,人物在不斷受到現實束縛的壓制之後,主動或被迫出走,奔向自然世界:寶拉、Coco前往波羅的海,布魯諾、西碧樂到了布蘭登堡划船,梅蘭妮則遠至雨季之地——越南。這些人物進入這些富含水源意象的境域,洗刷罪惡,滌淨自我,挑戰人生。於是,寶拉與Coco發展出前所未有的同性情慾初體驗;布魯諾急尋劇本靈感,西碧樂不會游泳還來划船;肇事禍首梅蘭妮,隻身孤影進入異域,表面上拍攝紀錄片,實則像是古希臘悲劇英雄般自我放逐。然而,同樣地,這些戲劇行動旨在透過抗拒、迴避現況來達到救贖,情節不斷增長,人物不斷遊來走去的苦行過後,仍舊環繞問題邊緣,心境何來試煉、轉折、超脫,進而重獲新生?整段歷程,同時象徵了與他人、與自我、與自然、與命運的和解,但當布魯諾駕駛梅蘭妮的車子、寶拉住進梅蘭妮的房子,兩人皆在不知情之下接受了殺子兇手的餽贈,從不願到願意,轉折迅速,此般象徵性的和解過於牽強,以致亡者存在舉無輕重。倘若原本扣緊劇中五人關係、錨定各自逃避行動、反差視覺及語言假象的核心變得失重,連帶地,傷痛與罪惡之間也顯得失衡。

延伸來看,此劇展現了近年來不少臺灣劇場作品所嘗試的多線敘事,就結構的完整性來說,不失為一範例。短篇、破碎、迅速、多元,文本宛若電影般的敘事特性,使演出得以承載大量的戲劇元素:漫漫長路的旅程、交互轉換的空間、不停流動的時間、延續不止的情節。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豐富元素匯流之後,形式本身又是如何強化言說內容?當視覺上的物理風景猶如浮光掠影般一一閃過,角色或觀眾一路下來的心理風景,最後所構織而成的,是四處走馬看花的文化印象之旅,抑或充滿醒悟成長的史詩人生。

《雨季》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5/09/0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試著在一個最平常、最通俗的故事情節中,藉著文字語言變化新意,甚至運用各種劇場元素來成就語言的份量。在這輕盈卻重要的耐人尋味中,也讓我們這些不願放棄文字的人,繼續對舞台上所說出口的話,懷抱著希望。(白斐嵐)
9月
15
2015
編劇或許並不刻意追求後戲劇形式,不過導演仍可以選擇後戲劇詮釋,「走自己的路」。類似今年藝術節另一部德國作品《失竊的時光》,導演剝除劇作家提供的生活脈絡背景。這有時能使劇本清新脫俗、神采煥發,有時則使敘事更顯破碎瑣屑,令人出神。(林乃文)
9月
10
201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
《傻子王國》所完成的,便不僅是一齣成功的兒童劇,更是一場溫柔卻深刻的社會教育。《傻子王國》展現出一種可貴的創作初衷——讓戲劇回歸日常,並在共享中實現教育、藝術與情感的多重價值。
4月
23
2025
畢竟在現有既定的獨角戲形式與替代空間表演的客觀條件限制下,從文學文本到表演文本必然需要作出極大的跨越。因此,自己關注的重點在於創作團隊如何運用所選擇的空間進行表演敘事,達成現場與觀者的交流
4月
22
2025
四位歌者以科薩語、祖魯語和茨瓦納語進行的演唱,試圖召喚非洲這塊土地的過往先知,加上「Isicathamiya」獨特的社會文化意涵,似也透露了某種「過去的痕跡」——既是礦工族群的社會處境,也是肯特里奇向來關注的南非人權與殖民議題。
4月
18
2025
我認為《伊南娜計畫》若能給出指引,那將會是尚未深究葛式劇場的神思,也就是通往過去、根源又能面質當下處境的當代敘事。
4月
1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