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雨季》
9月
21
2015
雨季(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27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此次臺北藝術節跨國製作《雨季》,由來自德國的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Daniela Kranz)及臺灣的楊景翔劇團共同演繹,劇情以男孩Zippo的逝去為開端,角色們環繞此軸,兩兩交錯之際,死生遞嬗之間,面對傷痛,新整生活,藉由對亡者、對彼此的罪贖,延展出自我從破滅到重生的旅程。

情節通俗,劇場敘事手法卻不通俗。劇作家安雅・希苓(Anja Hilling)採用電影式結構,場景短促,得以即刻移轉空間、流轉時間,亦可藉多元組合排列,交互串織劇中五位人物(寶拉、布魯諾、西碧樂、Coco、梅蘭妮)關係。篇幅破碎、零散,敘事跳躍、漫射,事件繁瑣,推展、切換迅速。置於如此劇構框架中,一方面,情感散焦,不易累積,然若在劇情不斷行走之下,也可巧妙地讓通俗劇情免於情感耽溺的危險;另一方面,富饒流動感。

為了轉化這個亟需流動感的文本,演出空間也極富流動感。舞台上,五塊不規則六面體及七面體的巨型積木,平面大小各異,坡度有陡有緩。場景建立或轉換不在於營造環境(environment),而是對應情境(situation),演員透過單一物件、互動關係、台詞言語,在場表述其所處地點,時而相聚某處,時而各據一方,時而隨性遊走。演員和現場舞台的互動與變動,不僅指涉出劇中的物理空間,亦體現了人物的心理空間。例如,積木的陡面成了溜滑梯,人物緩步爬上或快速溜下呈現出當時不同心境節奏;坡面上兩人的高低位差,似乎也具象了彼此當下話語權力的強弱之別。因此,文本流動,空間流動,表演狀態亦流動,有時,分屬兩區塊的情境同時並行,甚至打破界線,僭越時空規則,看似相互干擾,但干擾中可見趣味。例如,當布魯諾向寶拉表白婚外情,西碧樂沒好氣地在另一空間擠眉弄眼;布魯諾與西碧樂正享受泛舟之歡時,身處異地的梅蘭妮拿起一桶水,朝兩人潑了過來,此舉,是傾倒而出的廢水,是湖面濺起的水花,像是角色對角色的評論,也像是演員們之間的遊戲。

五位演員服裝彩度鮮明,與簡潔的舞台空間相襯之下,更彰顯每位人物個體的獨立性。空間猶如遊樂園般流動轉換,玩具、咖啡、划船、浴巾等物件或活動結合匯成一股愜意小憩的確幸無事感。整體來看,視覺形象活潑、輕快,一反劇本背景哀傷、悲愁的本質,而是營造出一種歡愉「假」象。這樣的假,與文本隔開了一段距離,但這距離其實非常貼近劇中人物本身,貼近他們急欲迴避、逃離現實世界的渴望,貼近各自內心嚮往的美好境地,也貼近對於劇中從未出現卻揮之不去的男孩Zippo所缺席的生活想像。表面上的遊藝,本質上是有意識的,是自我的,是疏離的,是痛苦的。

一如舞台上所見外觀斑斕的世界,語言成了劇中人物掩飾內心真實聲音的工具,對話中夾雜獨語。一般而言,戲劇中的獨語常用於陳述事實、表明立場、抒懷自我,但在此劇,反倒成為拒絕溝通、躲避現況的時機。例如,寶拉在布魯諾逼問之下,令人摸不著頭緒地吐實Zippo下落。甚至有時候,人物覺察語言矯飾,卻仍依賴語言矯飾。例如,兩人做完愛後,西碧樂對於布魯諾的沈默感到不安,渴望對話,即便搪塞空談也好。

是故,就劇本書寫及劇場搬演策略來看,不論是舞台和劇情、角色和語言之間,都存在著內外扞格、自體矛盾的本質,但這些形式上的衝突,並未能帶領人物直搗問題核心,始終迂迴邊緣,左右不前,而真正逼迫向前的動力,來自於情節本身。此劇依循古典田園劇的敘事原型,人物在不斷受到現實束縛的壓制之後,主動或被迫出走,奔向自然世界:寶拉、Coco前往波羅的海,布魯諾、西碧樂到了布蘭登堡划船,梅蘭妮則遠至雨季之地——越南。這些人物進入這些富含水源意象的境域,洗刷罪惡,滌淨自我,挑戰人生。於是,寶拉與Coco發展出前所未有的同性情慾初體驗;布魯諾急尋劇本靈感,西碧樂不會游泳還來划船;肇事禍首梅蘭妮,隻身孤影進入異域,表面上拍攝紀錄片,實則像是古希臘悲劇英雄般自我放逐。然而,同樣地,這些戲劇行動旨在透過抗拒、迴避現況來達到救贖,情節不斷增長,人物不斷遊來走去的苦行過後,仍舊環繞問題邊緣,心境何來試煉、轉折、超脫,進而重獲新生?整段歷程,同時象徵了與他人、與自我、與自然、與命運的和解,但當布魯諾駕駛梅蘭妮的車子、寶拉住進梅蘭妮的房子,兩人皆在不知情之下接受了殺子兇手的餽贈,從不願到願意,轉折迅速,此般象徵性的和解過於牽強,以致亡者存在舉無輕重。倘若原本扣緊劇中五人關係、錨定各自逃避行動、反差視覺及語言假象的核心變得失重,連帶地,傷痛與罪惡之間也顯得失衡。

延伸來看,此劇展現了近年來不少臺灣劇場作品所嘗試的多線敘事,就結構的完整性來說,不失為一範例。短篇、破碎、迅速、多元,文本宛若電影般的敘事特性,使演出得以承載大量的戲劇元素:漫漫長路的旅程、交互轉換的空間、不停流動的時間、延續不止的情節。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豐富元素匯流之後,形式本身又是如何強化言說內容?當視覺上的物理風景猶如浮光掠影般一一閃過,角色或觀眾一路下來的心理風景,最後所構織而成的,是四處走馬看花的文化印象之旅,抑或充滿醒悟成長的史詩人生。

《雨季》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5/09/0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試著在一個最平常、最通俗的故事情節中,藉著文字語言變化新意,甚至運用各種劇場元素來成就語言的份量。在這輕盈卻重要的耐人尋味中,也讓我們這些不願放棄文字的人,繼續對舞台上所說出口的話,懷抱著希望。(白斐嵐)
9月
15
2015
編劇或許並不刻意追求後戲劇形式,不過導演仍可以選擇後戲劇詮釋,「走自己的路」。類似今年藝術節另一部德國作品《失竊的時光》,導演剝除劇作家提供的生活脈絡背景。這有時能使劇本清新脫俗、神采煥發,有時則使敘事更顯破碎瑣屑,令人出神。(林乃文)
9月
10
2015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