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意義《雨季》
9月
21
2015
雨季(臺北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183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此次臺北藝術節跨國製作《雨季》,由來自德國的導演丹妮耶拉・克朗茲(Daniela Kranz)及臺灣的楊景翔劇團共同演繹,劇情以男孩Zippo的逝去為開端,角色們環繞此軸,兩兩交錯之際,死生遞嬗之間,面對傷痛,新整生活,藉由對亡者、對彼此的罪贖,延展出自我從破滅到重生的旅程。

情節通俗,劇場敘事手法卻不通俗。劇作家安雅・希苓(Anja Hilling)採用電影式結構,場景短促,得以即刻移轉空間、流轉時間,亦可藉多元組合排列,交互串織劇中五位人物(寶拉、布魯諾、西碧樂、Coco、梅蘭妮)關係。篇幅破碎、零散,敘事跳躍、漫射,事件繁瑣,推展、切換迅速。置於如此劇構框架中,一方面,情感散焦,不易累積,然若在劇情不斷行走之下,也可巧妙地讓通俗劇情免於情感耽溺的危險;另一方面,富饒流動感。

為了轉化這個亟需流動感的文本,演出空間也極富流動感。舞台上,五塊不規則六面體及七面體的巨型積木,平面大小各異,坡度有陡有緩。場景建立或轉換不在於營造環境(environment),而是對應情境(situation),演員透過單一物件、互動關係、台詞言語,在場表述其所處地點,時而相聚某處,時而各據一方,時而隨性遊走。演員和現場舞台的互動與變動,不僅指涉出劇中的物理空間,亦體現了人物的心理空間。例如,積木的陡面成了溜滑梯,人物緩步爬上或快速溜下呈現出當時不同心境節奏;坡面上兩人的高低位差,似乎也具象了彼此當下話語權力的強弱之別。因此,文本流動,空間流動,表演狀態亦流動,有時,分屬兩區塊的情境同時並行,甚至打破界線,僭越時空規則,看似相互干擾,但干擾中可見趣味。例如,當布魯諾向寶拉表白婚外情,西碧樂沒好氣地在另一空間擠眉弄眼;布魯諾與西碧樂正享受泛舟之歡時,身處異地的梅蘭妮拿起一桶水,朝兩人潑了過來,此舉,是傾倒而出的廢水,是湖面濺起的水花,像是角色對角色的評論,也像是演員們之間的遊戲。

五位演員服裝彩度鮮明,與簡潔的舞台空間相襯之下,更彰顯每位人物個體的獨立性。空間猶如遊樂園般流動轉換,玩具、咖啡、划船、浴巾等物件或活動結合匯成一股愜意小憩的確幸無事感。整體來看,視覺形象活潑、輕快,一反劇本背景哀傷、悲愁的本質,而是營造出一種歡愉「假」象。這樣的假,與文本隔開了一段距離,但這距離其實非常貼近劇中人物本身,貼近他們急欲迴避、逃離現實世界的渴望,貼近各自內心嚮往的美好境地,也貼近對於劇中從未出現卻揮之不去的男孩Zippo所缺席的生活想像。表面上的遊藝,本質上是有意識的,是自我的,是疏離的,是痛苦的。

一如舞台上所見外觀斑斕的世界,語言成了劇中人物掩飾內心真實聲音的工具,對話中夾雜獨語。一般而言,戲劇中的獨語常用於陳述事實、表明立場、抒懷自我,但在此劇,反倒成為拒絕溝通、躲避現況的時機。例如,寶拉在布魯諾逼問之下,令人摸不著頭緒地吐實Zippo下落。甚至有時候,人物覺察語言矯飾,卻仍依賴語言矯飾。例如,兩人做完愛後,西碧樂對於布魯諾的沈默感到不安,渴望對話,即便搪塞空談也好。

是故,就劇本書寫及劇場搬演策略來看,不論是舞台和劇情、角色和語言之間,都存在著內外扞格、自體矛盾的本質,但這些形式上的衝突,並未能帶領人物直搗問題核心,始終迂迴邊緣,左右不前,而真正逼迫向前的動力,來自於情節本身。此劇依循古典田園劇的敘事原型,人物在不斷受到現實束縛的壓制之後,主動或被迫出走,奔向自然世界:寶拉、Coco前往波羅的海,布魯諾、西碧樂到了布蘭登堡划船,梅蘭妮則遠至雨季之地——越南。這些人物進入這些富含水源意象的境域,洗刷罪惡,滌淨自我,挑戰人生。於是,寶拉與Coco發展出前所未有的同性情慾初體驗;布魯諾急尋劇本靈感,西碧樂不會游泳還來划船;肇事禍首梅蘭妮,隻身孤影進入異域,表面上拍攝紀錄片,實則像是古希臘悲劇英雄般自我放逐。然而,同樣地,這些戲劇行動旨在透過抗拒、迴避現況來達到救贖,情節不斷增長,人物不斷遊來走去的苦行過後,仍舊環繞問題邊緣,心境何來試煉、轉折、超脫,進而重獲新生?整段歷程,同時象徵了與他人、與自我、與自然、與命運的和解,但當布魯諾駕駛梅蘭妮的車子、寶拉住進梅蘭妮的房子,兩人皆在不知情之下接受了殺子兇手的餽贈,從不願到願意,轉折迅速,此般象徵性的和解過於牽強,以致亡者存在舉無輕重。倘若原本扣緊劇中五人關係、錨定各自逃避行動、反差視覺及語言假象的核心變得失重,連帶地,傷痛與罪惡之間也顯得失衡。

延伸來看,此劇展現了近年來不少臺灣劇場作品所嘗試的多線敘事,就結構的完整性來說,不失為一範例。短篇、破碎、迅速、多元,文本宛若電影般的敘事特性,使演出得以承載大量的戲劇元素:漫漫長路的旅程、交互轉換的空間、不停流動的時間、延續不止的情節。然而,這些林林總總的豐富元素匯流之後,形式本身又是如何強化言說內容?當視覺上的物理風景猶如浮光掠影般一一閃過,角色或觀眾一路下來的心理風景,最後所構織而成的,是四處走馬看花的文化印象之旅,抑或充滿醒悟成長的史詩人生。

《雨季》

演出|楊景翔演劇團
時間|2015/09/05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試著在一個最平常、最通俗的故事情節中,藉著文字語言變化新意,甚至運用各種劇場元素來成就語言的份量。在這輕盈卻重要的耐人尋味中,也讓我們這些不願放棄文字的人,繼續對舞台上所說出口的話,懷抱著希望。(白斐嵐)
9月
15
2015
編劇或許並不刻意追求後戲劇形式,不過導演仍可以選擇後戲劇詮釋,「走自己的路」。類似今年藝術節另一部德國作品《失竊的時光》,導演剝除劇作家提供的生活脈絡背景。這有時能使劇本清新脫俗、神采煥發,有時則使敘事更顯破碎瑣屑,令人出神。(林乃文)
9月
10
2015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