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屆的「轉身戲劇節」將台灣藝術大學的《是的,達馬》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質變》放於同一場次演出,或許無意,也或許有意,兩部作品扎實地呈現出對於小劇場表演的不同態度與思維。
台灣藝術大學的《是的,達馬》是個集體創作的作品,在其主題的包覆之下,想要表達的內涵不斷地在情節與演員的動作當中流轉。或許就像在節目單上所說的:「愛的感覺像什麼?什麼時候感覺到愛?」而這個「愛」,不分性別,喜歡才是最重要的。於是,觀眾可以近距離地看到兩位男演員的接吻,不管是錯位還是真槍實彈,因為這是我們所不能抵禦的「當愛來臨的時候」。就因這個概念的清晰可見,縱使是集體創作,卻可以看到非常連貫的想法從中不斷地接連到結束。這部劇作之所以成熟,在於離場之後,我們還可以複誦出裡頭的幾段台詞,不管是莫名的冷笑話,還是一段又一段如箴言式的語彙,或是那一封情書。於是,這是除了情節內容的真誠外,更是這群科班出身的學生在舞台語彙與肢體動作的純熟,因此觀眾能夠非常專注地在他們的演出。
不過,在這樣著重於意念與想法流動的劇場表演裡,或許缺乏的是一種說故事的模式,也就是說,這樣的表演更像是具備劇情的現代舞。在缺乏語言的情形之下,或許他們所要傳達的是在語言之外的情感流動,但我們卻又不可不雞蛋裡挑骨頭地認為,劇場的魅力還有故事性。但無法否認的是,台藝大的這場表演在小劇場裡有其獨特的美感,特別是這群演員的肢體,能夠在語言的缺乏之下,分毫不差地傳達。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的《質變》就是一個截然相反的表現方式。或許兩部劇作都有非常強烈的意識在運作,但相較於台藝大所運用的方式較為非寫實,國北教就不斷地操作類似於電視劇的寫實架構。因此,他們運用了電視台內部的爭奪,如鄉土劇的起承轉合,講述人轉變的過程,也就是夢想到底怎麼被現實所扭曲與破滅。只是,這個故事看似波濤洶湧,卻似乎落入了俗套,容易被觀眾臆測到下一步的劇情發展,於是在有限的時間內,瞬間就被「劇透」了。而,過於強調其所要表達的主題,也導致不少對話呈現出「教條式」的內容,缺乏舞台語彙。不過,此部劇作的開場是有趣的,運用了三位主播同於台上播報新聞,燈光、音效的切換,都十分得宜,只是這樣的手法卻未被延續。這樣的手法不統一,在這部劇作裡層出不窮,看似寫實的情節架構,卻常突出個人心理宣洩,於是劇情到底是寫實,還是意識流,都是混亂的。此外,相較於科班出身的台藝大學生,這場表演的肢體與口語也都明顯地不夠清楚且生硬,或許是可以再加強之處。
不可否認的是,站上舞台是需要勇氣的事情,不管是大舞台還是小舞台,都必須面對到許多的檢驗,特別是小劇場因為距離近,更容易被挑出問題。不過,或許這兩部劇作也能夠有彼此借鏡的可能,就是如何在劇本、表演等問題上,找到一個權宜的表達方式,可能是這樣的戲劇節,能夠彼此學習的好機會吧。
《是的,達馬》
演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國立台北教育大學
時間|2013/04/06 14:30
地點|台北市表演36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