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生擬像及其破格之欲《肉身賽博格》
5月
05
2023
肉身賽博格(安娜琪舞蹈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75次瀏覽

文 葉杏柔(特約評論人) 

近十餘年來投入科技舞作的安娜琪舞蹈劇場(下文簡稱「安娜琪」),繼前作《Second Body》(2015)、《永恆的直線》(2019)後,以2023年的《肉身賽博格》作為科技舞蹈創作計畫三部曲的最終章。安娜琪歷次的舞作都緊跟著數位時代的技術及其文化現象,在這三部曲中,我們可以窺見近年時下關於脅迫「肉身存有」認識論的權威(dominant)技術:從音像描圖(audiovisual mapping)、仿生學(bionics)與模控學(cybernetics),到近年的大數據(big data)與人工智能(AI)。文化科技系統之龐雜,一以貫之三部曲者,是技術必須內嵌於表演每一刻,以「活現」的科技物之勢,化於無形又充於表演的時間、空間;與之共存/共生/共舞的舞者則在這樣的互動結構中化身為(相對於科技物的)「人類」代表。有別於第一、二部曲觀眾相對疏離地觀看舞作,第三部曲《肉身賽博格》對「觀看關係」作多維度關係設計:觀眾不單純是認識、體悟這般沉默的一方,而是有機率在資料餵養關係中作為實時(real-time)的訊號源,編碼出台上與舞者共存的串流(live-streaming)或生成(generative)影像。納入大數據、AI等技術基礎建設的《肉身賽博格》,其展開殊異觀看方式因而形塑的觀眾角色,是第一個我想藉此文談的議題。


雙重折射:鏡框中的串流影像

《肉身賽博格》有「現場」、「現場數位互動」、「線上數位互動」三種觀看設計,後兩者同樣登入安娜琪架設的多頻道串流暨視訊平台,同樣分享視訊畫面(多數觀眾的畫面是近距離的全臉)予表演控台,該畫面隨時可能被投影到舞台。「互動」區的觀眾在演出時可以自由切換六個頻道,鏡頭分別是:主畫面(大部分時候是舞台主投影)、線上/數位、觀眾席、貓道角度的俯視、全景/控台/後台,以及依篇章而異的場上若干台攝影機視角。「現場」與「線上」數位互動觀眾的差異在於前者置身劇院舞台前緣,後者遠端連線。上述《肉身賽博格》對「互動」觀眾參與方式的設計,實然接軌近年Covid-19疫情加劇之下,人們對「數位替身」(avatar)的技術慣習。依此互動設計觸發觀眾角色、凝視關係,是安娜琪在整部作品開演之前的先發議題,也是表演敘事中最接近私人感知,因而最無法預期(所以最期待)的一層。演出過程中,互動區觀眾在控台選樣中隨時可能成為「發訊號者」;對「突擊式肖像放大(在舞台)與放送(在雲端)」的期待心理,以及貪婪盼望更多未知、攸關低延遲(low latency)技術表現,包括更多互動區觀眾在鏡頭前「即興來一手(包含「失手」)」等未經演練的失序時刻,可以說是我作為《肉身賽博格》觀眾貫穿全場演出的心情。關於觀眾角色的第二層次:「劇院現場與互動區用戶同時構成該場次的『觀眾』,但又區分為舞台上『露臉』的參與者,與『暗處』的觀者」角色。」露臉者觀看的視訊畫面本身被觀眾觀看,與此同時像是凝視著暗處的觀眾席、鏡頭前的觀看者,諸此多線的突發式影像與即時判讀的心情,亦貫穿於整場演出。 

總結上述,平行於《肉身賽博格》內部敘事的,是觀眾必然依其參與的技術條件自行完成詮釋。那麼,置身於觀眾席上,以及視訊鏡頭前方的三種觀眾所共同開闔的敘事是什麼?尤其讓我玩味的,是舞台上視訊畫面中,那一雙雙凝視著現場與鏡頭前觀眾的眼睛——這些因為投影效果呈現出遠比舞者還要「逼人」的凝視,意味著什麼?

在演出到第二、三章時,我漸漸將這些雜想安置下來。回到以「視訊畫面」開場的首章,台上一位主持人/直播主串連現場與線上的「觀—演」關係(她隨後成為舞者的角色)。在這一段落裡,滿版的大投影置中於鏡框舞台,已給出一個訊息:鏡框式的舞台作為屬於劇院現場的「螢幕」。首章之後,隨著舞作的進行,舞台上的影像即便已碎形化為流動的螢幕、舞者手持調度的鏡頭、自天而降又返回天際的螢幕等,首幕舞台即「螢幕」的意象已將這亂流般的影像碎片,以及「穿戴」、「拼接」於影像之間的舞者肢體,都穩定在一個「螢幕」的觀看意象中。


肉身演繹的大寫身體 vs. 存取於影像平面的複數肖像 

第二點藉此文談及的,是本作呈現「身體」、「臉」的形像及影像,以及三位舞者。 

《肉身賽博格》由三位舞者演出,其中兩位相同服裝、髮型,第三位服裝異於前兩位舞者的色彩斑斕,身著素色舞衣。在前兩章中,髮妝相同的兩位舞者從影像拼接合而為一個頭像/身體開始,進而在透視觀看中將局部的身體影像拼接於對方同樣的身體部位,更甚,兩人有一段「合體」如「人面馬身」等非人物種等意象,呈現出無法分辨何者為本尊,何者為鏡像/替身的「複本」形像。第三位舞者如前兩者的魂魄,也如雲端資料,在最終章扮演數據演算而成的賽博格,引領兩位「複本」舞者走入光的盡頭——演出結束於此。 

對比於頻繁出現、高清(具象且如實地呈現演算時的糊化、破圖等「高清」畫質亦然)且大尺幅、多頻道的「臉」——來自舞台上的攝影機,來自視訊鏡頭,來自安娜琪演出前所徵得觀眾掃描頭部的錄影,來自綜合前述資料、演算法即時生成的「臉的集合」——「身體」珍稀而靈活地,全由三位舞者體現。除此,她們亦是搬演追焦、搖鏡運作的機制本身;既是持攝影機的肢體,也是迫切於鏡頭前演示肉身的女體。 

「請升級我的身體,更數位,更獨一無二。」在「複本」的其中一位舞於螢幕上打出這段文字之後,舞台上多頻道的「臉」歷經長時間、多樣化的變形。第四章,如動作捕捉(motion capture)影像般,貼圖未完整的身體模型對稱分佈在舞台上的五個螢幕,這些內容極似捕捉自舞台上的獨舞者(前文提及的第三位舞者)。複數但平面的「臉」,以及始終在場,且最終章中,三位(線性排列呈現為)「一體」的舞者,在《肉身賽博格》中演繹著強烈對比。這個對比於我而言意味著,原來我經驗著一場終究化為一體的運算機制,這當中人工智能積極運算者唯有「臉」,「身體」終而尚未被餵入大數據運算系統中。肉身的必要與無可取代的本位性,正如首兩章所表現的:若無持攝影機的肢體積極搖鏡,諸多異位虛像也無法被準確拼接,創造「複本」形象。


肉身賽博格(安娜琪舞蹈劇場提供/攝影林峻永)


鏡像及其折射:欲力的終局? 

最後得談的,是最終章的獨舞與視覺上終為一體的三位舞者。 

最終章主要由前文提及的第三位舞者獨舞,素色舞衣的她演繹著臉部與全身皆是前篇數據演算的成果——她是賽博格,獨舞與舞台上。也因為是賽博格,亦像是舞動於「螢幕」中。獨舞最後,她向前喚醒側倒於下舞台的舞者,她是「複本」的其中一位。她起身,才剛剛跟隨賽博格朝上舞走的幾步路上,另一位「複本」從側舞台入列。三位最終在透視視線中合為一體,行走於地板中軸的筆直白光上,朝著向觀眾強打的白光中走去,最終燈暗,演出結束。 

在首章的視訊互動邀請,「複本」之間的影像視差、錯位拼接,臉部演算與身體模型演繹之後,演示賽博格生成且能自主的最終章中,賽博格召喚其一是人類(但始終不知道何者是,何者不是人類)的兩位「複本」一同邁向這個時空平面的終局。肉身在此章的無主狀態,徹底翻轉了前章肉身唯一實存、未能被大數據式運算的現實設定。《肉身賽博格》戛然止於此,仿如生之動力(eros)在歷經數位轉化中衰敗、剝落,直至無主而止。觀眾席燈亮,看著黑暗的舞台我心想:所幸,我們還在肉身未被全面捕捉、運算的時刻。 

《肉身賽博格》

演出|安娜琪舞蹈劇場
時間|2023/04/23 14:30 (線上數位互動席)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肉身賽博格》

演出|安娜琪舞蹈劇場
時間|2023/04/22 14:30
地點|台中國家歌劇院中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肉身賽博格》向我們證明的是,AI正對人類世界產生重大改變,而藝術有能力在控制場域內創造體驗,向大眾說明AI可能催生的實踐與用途,也因此,更多人類才可能更普遍地去想像它的威能或威脅。
4月
27
2023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
透過多重視角,作品呈現出移民在遷移歷史、家庭關係與國界之間的矛盾心境,並以移民後代的視野探索戰爭與移民經驗如何跨越時代與地域的界限,進一步轉化為代際之間的身份迷霧與文化矛盾。
1月
02
2025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