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抗者與他的相繼者們《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
2月
10
2022
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王子雅)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1次瀏覽

謝淳清(專案評論人)


《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運用傳記學及一種類似於記憶術的方式,形成抽象概念的傳遞。林爽文,在這場演出裡,彷彿成為一種對於「反抗」的命名,經由這個「反抗」,作品提醒我們識別歷史書寫的立場和對象、受壓迫的實感,以及從中產生的思考、內在力量的追溯。

關於主角的生平交代,與其說依循線性時間軸,更是通過意義建構的遞進程序,猶如研究論述的取徑。開場,表演者對主題姓名的單純提問,預設歷史人物「林爽文」於當代的陌生痕跡。演出段落之間,刻意以投影顯示的各個標題,既近似紀實報導的單元效果,更像是指明思路的章節導引。改編自田野史料的敘事,從身世之謎進入秘密結會(天地會)的社會脈絡與個人軌跡,再參照乾隆朝廷的平定命令、西拉雅族尪姨金花的參與起義,逐漸由宿命般的傳奇,最終朝向反思式的獨語。

此外,時而跳脫故事情境,並且針對人物、事件進行推敲或質疑的橋段設計,如觀眾即席採訪、表演者幕後陳述,或是模擬研討會專家講評等手法,突顯出史觀建立的片面化與偶然性。連同當代社運(太陽花運動、雨傘運動、反送中運動等)的置入,營造一種時空跨越的共鳴。史話軼事鏈結的劇情,遂與現實批判產生張力。作為主題的人物誌,不止於再現英雄的時空,更讓演繹本身催生觀點,因而呈現出後設作品(metafiction)的特性,宛如訴求觀者自我意識的覺醒。

 

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 KEN)


民俗元素的生機創新

一種仰賴想像而進行的記憶,於此成為重訪歷史的途徑。戲劇詮釋結合舞蹈演繹,創造出豐富的視覺意象與流動場景,並進一步將情節構思與純感性體驗之間的連繫與觸動,託付給舞蹈本身開啟的聯想與情境。尤其,全場幾乎皆以群舞形式描繪單一人物的生命,無論是否化身為具體的角色,表演者共同傳達的特定場景,如比擬乘船渡海的身體交疊晃動,傳聞雀鳥相隨的伸臂揮舞繞行,宛若囚徒受縛的齊排下跪掙扎等姿態、走位、隊形,或是結合影像,營造出有如透視主義式背景的爐前祈拜、林間匍匐等情景,於場中喚起凝聚力,並為消逝的曾經,留下印記。

 

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雞屎藤舞蹈劇場提供/攝影 KEN)

表演藝術與特定歷史接軌的企圖,因而經由形像的喚起與再次賦予,展現出新的生機。一如多樣民俗元素(南北管、儀式、符籙、石頭公、服裝、身段等)的運用,融入音樂、造型、道具、影像、動作設計的編作中,在如同單元性的連串節目裡,呈現出活潑、鮮明、多變甚至時尚的風韻,讓記憶的運作,成為一股持續的能量和活力。

到底,作品的目的似乎不在於效率地闡釋一場未竟的革命,甚至賦予其絕對性的價值或意義,而是讓這段模糊的歷史及其引發的迴響持續發生效應,如根莖般蔓延,然而亦不忘對所謂的歷史真相產生質疑。生命,並不透過實質成敗來斷定。結尾處,藉由投影文字言及的抗日農民余清芳,就像一則回應,並連結於作品英文名稱(The Event: Lîm Sóng-bûn and his Followers)中關於相繼者的意義,透露反抗的即將來臨。

《大事件─臺灣刁民林爽文》

演出|雞屎藤舞蹈劇場
時間|2021/12/18 14:30
地點|臺南文化中心原生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從「江湖在哪裡?」將歷史事件延伸到身在「江湖」的你我,面對社會下層階級遭受打壓的草根社群,如果對抗是歷史的必然,爽文們,是否繼續現身江湖呢?
1月
06
2022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