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一處透光的人生舞台:2022逆風計劃《赤子之心》
9月
01
2022
赤子之心(差事劇團提供/攝影張育瑋)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59次瀏覽

楊美英

坐在大禮堂形式的空間中,讓人聯想起學生時代集會聽講的身體經驗。鏡框式舞台上已經陳設完成:白色大天幕投影了今日演出活動的標題,並於觀演時提供表演內容的文字訊息;舞台左右兩側各有兩個高矮不一的門框,是主要的裝置設計,也成為後續表演過程中的重要道具,並產生可能的視覺象徵意義。

這是一場限定觀賞對象的表演。觀眾席大致為三類參與者:2022逆風計劃戲劇工作坊學員們的家屬親友、勵志中學教師與法務部、教育部等相關長官、接獲邀請並事先登記的觀眾們。在走入演出所在的中正堂之前,我們必須先經過鐵門管制,交出個人的手機、包包等。觀眾所在的校園,最早原稱「臺灣省立彰化少年感化院」,六十餘年來歷經多次名稱與機關體制的變革,至2021年正式改制為矯正學校「勵志中學」【1】。即將登場的演出,乃是所謂本年度「逆風計劃」【2】經過為期半年的戲劇工作坊產出的成果【3】。


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與傷

演出開始。從後方傳來沉緩柔美的歌聲「妹妹背著洋娃娃,走到花園來看花⋯⋯」,一名少女自彈吉他自吟唱,行經觀眾席的中間通道,燈光一路隨她走上舞台,啟動整場的「序章」;工作坊的少女學員們穿梭、流動於舞台上,先後輪流、疊聲說著:「我是誰,我在哪裡,要去哪裡,我身在何時?我在尋找,我想追尋,我想追尋⋯⋯我以為⋯⋯相信我吧,我以為,我是值得被愛的」【4】


  赤子之心(差事劇團提供/攝影張育瑋)

如是的提問,可說貫穿了整個作品,也可說是大多素人戲劇培力常見的起始點;是以筆者長期觀察的重點在於,每一次不同的社群成員通過藝術介入的計劃實施,如何於期末成果類型的舞台上完成「融入現實生活之素材」,簡言之,她們將會以什麼樣的身體表演美學發展,會選擇什麼樣的故事予以再現、重組、甚或拼貼、變形,進而從中展現劇場藝術行動為成員帶來了什麼改變(或是蘊藏未來可能改變的動力)。

《赤子之心》的節目單列出五段表演文本:序我是誰?、第一章我的家庭真⋯⋯、第二章沒有靈魂的世界、第三章手中線…、第四章英雄的冒險旅程。整場以詩意的風格,表達了這群年輕孩子們內心的痛苦與期待、關於過往的創傷和困惑等,如安排一個女孩持續以陶笛吹出熟悉的旋律「我的家庭真可愛」,旁邊幾個女孩以肢體動作和少許語言對之進行挑釁或笑弄,形成讓人有感的反差。

除了運用簡易的童謠,藉以傳遞戲劇角色的心情,同時也運用大量表述內心世界吶喊的語言,如第二章,表演者邊移動著舞台上的木框邊大聲說著「如此渴望、害怕失去⋯⋯找不到一條回家的路、追尋/孤獨⋯⋯流浪⋯⋯」【5】,在全篇編劇不做(或者也是不宜)精確情節敘事的前提下,達到表演企圖傳達的訊息,以及舞台表演的渲染力。

筆者以為,這個呈現的表現形式應可歸類小劇場美學風格,簡易的舞台和道具,焦點在於工作坊學員的身心開發與共同完成;或許場上的表演語彙,如某些肢體動作、口白帶有幾分生澀,但整體的表演能量相當飽滿,適切的映射出此次戲劇培力計劃的階段性成果。一如序章的最後,由大家一起捧接一名少女猛然向後傾倒的身體,不僅給了當下她的心聲「我以為,我是值得被愛的」一個表演上的回應,更是一個有力的舞台調度,同時間筆者感覺到這也是劇場活動開發團體動力「信任遊戲」會有的畫面。


赤子之心(差事劇團提供/攝影張育瑋)


雙方同在的溝通與對話

在大約五十分鐘的觀演過程中,許多時候因著台上表演者的青春臉龐所訴說的話語、及其透露的某種生活遭遇的嘲諷、挫折、拋棄等暗黑經驗的輪廓,讓身為觀眾的我感到心痛、同悲,特別是第三章手中線⋯⋯。

「手中線⋯⋯」該場,除了原工作坊學員,還增加了從觀眾席走上舞台的四位表演者,分別以姊妹、母女、勵志中學輔導員、本次演出製作人鍾喬的立場,一邊推動舞台上的四道木框,一邊說出對應其身分背景的話語,殷殷切切的勸解和叮嚀、祝福;這四人顯現孩子們身處於家庭社會架構中重要的人際關係,同時隨之也可能存在的僵持、緊繃、誤解、期待、壓力⋯⋯在展演的此刻,雙方同在!而且,透過舞台上的互動,似乎也做到了原本真實生活中不容易出現的溝通、對話。

對於台上的年輕女孩們,在表演中,與現實生活中的重要人物進行了真實的情感交流;而對於台下觀眾席間的學員親友,或許也正在通過他人的表演而有自我凝視、反思的歷程。當時即使自己努力保持客觀理性,仍不免感動而眼眶濕潤,也看到了台上台下都淚光閃閃,一齊聽見這場收尾的話語:開門吧!孩子,加油!


  赤子之心(差事劇團提供/攝影張育瑋)

在這個舞台上,來自現實世界的故事已被轉化為表演文本的基底素材,但舞台不可能等於現實,角色的真實或是情節的真相,亦非必要重點。那麼,筆者相信,對於這場戲劇培力計劃期末成果而言,完成了劇場藝術行動的這群年輕孩子們,在舞台上執行自我展演/扮演他人的時刻,或許開始感覺到對自我身心表達能力的成長與信心,要多過於作為一個演員的角色表演意識。接下來,筆者期待的是,在這段劇場排練、身心開發的限期計劃之後,能否一如最後一段所演,少女學員們可以結束被壓制在白布下的扭曲、掙扎,可以站起、慢慢摘下遮去臉龐的面具,伴著學員小溫的創作樂曲,帶著自主/主體改變的意念、決心,面對這個世界的觀看,自許「把壞的故事,留在回憶裡沉澱」【6】。

筆者認為,通過生命敘事與劇場身體書寫,李秀珣導演的《赤子之心》,其發展與實踐歷程,為這群少女們打造了一個可能會讓人生透光的舞台【7】。


註解:

1、參見勵志中學官方網頁「歷史沿革」https://www.chr.moj.gov.tw/15824/15826/15838/1035607/post。相關敘述如下:本校創設於中華民國45年9月16日,原稱「臺灣省立彰化少年感化院」,隸屬於臺灣省政府社會處,48年改稱為「臺灣省立彰化少年輔育院」。70年7月1日改隸法務部,並定名為「臺灣彰化少年輔育院」,民國100年1月1日因應法務部矯正署成立,機關改隸,全名更為「法務部矯正署彰化少年輔育院」,民國108年8月1日因應改制矯正學校成立之準備,設置「誠正中學彰化分校」,民國110年8月1日正式改制為矯正學校,全名更為「勵志中學」。

2、參見紀慧玲文章〈飛越第五面牆吧!《迷途羔羊》、《緊急出口》〉https://pareviews.ncafroc.org.tw/?p=31189。相關敘述如下:此系列活動,可追溯及2016年差事劇團首次進駐誠正中學(青少年感化教育場所),帶著十一名校生進行五個月戲劇工作坊,自2017年開始,正式以此為名:「逆風計畫」,差事第三次協助誠正孩子演出《緊急出口》。2018年也同步擴展到彰化少年輔育院,在「逆風計畫」與差事團隊陪伴下,彰輔孩子(女孩)同樣同步演出第一部戲劇作品《迷途羔羊》。

3、為期半年的戲劇工作坊,差事劇團的工作團隊與校方輔導老師等,以及該校的16位學生共同討論發展表演文本,而且演出人員尚加入部份學生之家人及班級教導員,完全融入現實生活之素材。參見勵志中學官方網頁「最新消息」https://www.chr.moj.gov.tw/15824/15956/15958/1199779/post(發布日期: 111/8/23)相關敘述如下:本校與差事劇團曾於2018年《迷途羔羊》、2019年《囡》、2020年《那個她,那個我》合作演出,故今年再度邀請該劇團的團隊入校,進行為期半年的戲劇表演教育,課程包含身體訓練、自我探索、故事採集、劇本發想、排練等單元。《赤子之心》之編劇與演出方式,不同於一般戲劇,劇本由劇團與本校參加演出的16位學生共同討論決定。演出人員尚加入部份學生之家人及班級教導員,完全融入現實生活之素材。

4、此處所引表演內容使用的文字,來自個人觀演過程的隨手速記,僅供本文討論參考,並不等於演出團隊的劇本。

5、如上。

6、如上。並略補充在表演者困在白布下的掙扎一段之前,觀眾聽到了一段她們的心聲「如果重新來過,我想追尋,追尋那個……不畏懼世界,多少風雨……」

7、關於導演李秀珣對於「逆風計劃」的工作理念,可參閱 〈劇場-面對世界的身體部署與行動姿勢〉《人間思想》26期(2021/8/1)頁229-258。

《赤子之心》

演出|勵志中學、差事劇團
時間|2022/08/19 14:00
地點|勵志中學中正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戲劇行動的介入,代表我們的同情,不應該僅止於情感的支持,而是從自我的改變、解放開始,拓展我們對個人生命、家庭、親職、教育、價值、未來的多元想像,是不是真能尋回「赤子之心」,我不確定,但,持續探索冒險,才是重要。(陳正熙)
9月
01
2022
全劇的短景皆以相對輕薄的篇幅展演,可見演員不斷於不同角色之間轉換的功力,篇幅的短促卻使人難以得到深刻的印象,同時也較難深入理解角色內心,以寫實表演為基底的處理手法,似乎難以讓這些現象的荒謬性成為真正的奇觀。
11月
17
2025
《寶島一村》不僅是一部關於眷村的戲,更是一場關於「如何再現歷史」的劇場體驗。它讓觀眾在回味與疑惑之間,重新經驗歷史作為一種活的行動——可被身體感知、也可被再度想像。
11月
14
2025
《了解了》有以表演者本身精湛實力收服觀眾的讚嘆,也有在觀眾佈下的陷阱裡努力存活下來後的拍手叫好,段子《ABC》結束得無厘傻氣,觀眾仍報以客氣禮貌的笑聲作為回應。
11月
12
2025
然而刺激越是強烈,亞洲就越是被概念化與抽象化。以小吃攤為中心的雙層設計,更強化了「亞洲作為他者」的舞台效果。當兩位食客上前,他們碰到的不是在乙支路三街或者西面經營布帳馬車的某位南韓大叔,而是旅外已久、表演資歷深厚的Jaha Koo。
11月
07
2025
當所有藝術形式都可自由融合,馬戲若不再以其獨特的身體語彙說話,終將在劇場化的潮流中被同化。而《奔》的美,在於它如何赤裸地呈現了這個時代的疲憊與矛盾——亦讓我們看到馬戲正奔跑於兩個極端之間:渴望成為詩,但也害怕失去根。
11月
07
2025
兩個移動遊走式演出,不約而同皆以環境為主角,由於人的行動及介入而構成新的意識邊界:直視早於人類存在的世界,裸裎人類存在的本質。劇場創造了一場集體在場的無人地帶,讓人重新體驗:為何是人?因何而活?
11月
06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