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神的所在《江明龍歌仔戲爆笑劇之神仙受難記》
9月
11
2019
江明龍歌仔戲爆笑劇之神仙受難記(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788次瀏覽
林慧真(專案評論人)

平日夜間的衛武營多是運動與散步的人群,場館內略顯寂清。週三夜晚的衛武營小時光安排,為非假期的日子帶來一絲輕鬆愜意。儘管場館人潮並不多,表演廳內則因滿場而帶來熱鬧與喧騰。台上矗立著台板、兩旁帶著螢光色的石獅,塑造一個宛如廟口的氛圍。場內播放著早期電視連續劇主題曲──黃西田〈薛丁山與樊梨花〉,輕快帶有節奏感的音樂、復古的音質,營造了懷舊風情以及恬適自在的夜間時光,而這首〈薛丁山與樊梨花〉也為之後的情節埋下伏筆。

本劇採用戲中戲形式,一個於外台酬神演出的戲班,因私人情感而導致種種錯誤、在混亂之中確立了笑點。所謂「外台」形式,並非僅僅呈現在空間塑造上,而是挪用了部分酬神儀式。一般酬神演出前,主事者向戲班點戲並致贈紅包,本劇的操作手法則是假戲真作,場景設定為中元普渡的演戲酬神,戲班團長阿龍師(江明龍飾)尋找主事者(衛武營館方)貼紅紙、包紅包;正戲開演前的扮三仙、報幕等種種儀式的挪用,營造了廟口酬神戲的情境。

外台戲多為酬神或慶典目的,背後為廟方或請主,有部份藝文機構主導的「文化場」同樣在外台演出,則以學校空間或廟埕等居多。於此可見,「外台戲」並非僅以演出空間之內外作為唯一標準,而是涉及到其演出目的及主辦方。現今文化場或公演場日漸增加,主要以推廣藝文活動為主,而非酬神目的,即便在廟埕演出,也不一定具有宗教儀式。不過,《江明龍歌仔戲爆笑劇之神仙受難記》(簡稱《神仙受難記》)則刻意挪用部分外台戲的形式,即前述之宗教儀式,並將衛武營館方充當廟方──可以說,這是一場沒有「神」所在的「類外台戲」,而所謂的「神」只有演出時救難的機器神。稱其為「挪用」而非「複製」,即認為劇中看似呈現一種即興的氛圍,實際上對節奏掌握明確,並且有意識地製造錯誤以溢出趣味。

本劇令人驚喜之處在於呈現外台演出的窘境,同時讓觀眾參與其中。除了前述阿龍師至台下尋找衛武營館方主事者包紅包外,也帶出民間戲班因人手不足、需外調演員支援演出的情境。劇中戲班商請興仔(陳進興飾)、雯仔(孫詩雯飾)支援演出,陳進興與孫詩雯二人本為明華園天字戲劇團團長及團長夫人,同樣飾演支援演出的夫妻檔。並且劇中演出的日戲《王老虎搶親》也是明華園的著名丑角戲,故有因人設戲的味道──畢竟這齣戲以丑角為主體,並非傳統以生旦為主角、才子佳人大團圓的戲碼。

至夜戲演出《薛丁山與樊梨花》,樊梨花移山倒海一場因水兵不足,阿龍師只好再度尋找臨演。此時阿龍師徵求觀眾擔任臨演,有的負責鑼鼓、二胡,有的負責水兵,觀眾被請至台上時,阿龍師包了紅包作為臨演費用。觀眾的參與演出,自然也成為混亂中笑點的一部份,阿龍師應急教導鑼鼓點、對二胡不熟悉的觀眾被要求做做樣子即可、加上水兵們略顯混亂的換裝走位,可以說演員和觀眾共同完成了一場錯上加錯、逸趣橫生的演出。劇團充分掌握了參與式演出的效果,使觀眾不至於尷尬或置身事外,有效地凝聚了觀演兩方。

這樣輕鬆愉悅的氛圍可能由開演前〈薛丁山與樊梨花〉一曲便開始延續,音樂旋律製造的輕鬆感,使人放下對文化場較為嚴肅的想像。開演時主事者包紅包儀式,暗示了參與式演出的模式。興仔與雯仔將夫妻間的私事衝突帶至台上,王老虎被方玉英追打,最後命喪刀下,如此製造的種種笑料讓人放鬆地沉浸在劇情之中。本劇的演出風格可說是俚俗而不粗俗,它以貼近人民的庶民語言,透過諧音、誇飾來突出笑點,而四句聯、俚語的運用詼諧且具有韻味。這樣的風格讓人自然而然沉浸其中,而後多位觀眾的參與演出,似乎也是如此自然。

《神仙受難記》帶給觀眾一個輕鬆愉快的夜晚,但同時也讓人失落的是,「神仙受難」的部分顯得黯淡無光。演出前的劇情介紹,提出了一個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設定:傳統戲曲在處理危機情況時多由一股外部力量、即機器神的解圍與介入,使得原先難以收拾的局面突然有了轉機。假若這個輕易解決難題的神明也落難,劇情該如何發展與收尾?因此,引人預想是否將從戲劇的內在邏輯來解決或嘲弄這種便宜行事的技巧。

演出日戲《王老虎搶親》時,請主要求演出團圓戲,卻因雯仔對興仔的刻意報復錯殺王老虎,於是王老虎一死,如何以團圓收束?匆忙趕上的土地公使出起死復生術,讓戲看似完滿。至晚場演出《薛丁山與樊梨花》,演出薛丁山一角因腹痛急下場,興仔趕忙扮演土地公上場救戲;又因私人情感恩怨,土地公備受樊梨花欺凌,直至薛丁山趕回才勉強在一片混亂之中落幕。

前一場設定便充分展現土地公作為「機器神」的姿態,而後一場的土地公卻因演員私人情感而落難,土地公真的得救了嗎?會不會是另一個形式的機器神拯救了機器神?因此,「神仙受難」所引出的問題是機器神的失效,如果沒有機器神的現身、如果原先介入的外部力量同樣遭難,則劇情應該如何處理內在邏輯以解決眼前困境?假若再次回到前一場那個難以挽回的局面,沒有土地公出現的話應當如何發展?假若薛丁山始終未歸,土地公又當如何?歡笑結束之後,劇情似乎沒有給出答案,空缺的答案不禁在笑聲之後令人落寞。戲尾匆忙的結束,不知是否為演出時間限制的緣故,讓人意猶未盡的同時,也期待能在「神仙受難」的設定上看到內部如何自救的可能,如此一來,窠臼之中的反轉也更令人玩味。或許《神仙受難記》只是一個對機器神的提問,而答案正等待建構。

《江明龍歌仔戲爆笑劇之神仙受難記》

演出|江明龍歌仔戲
時間|2019/08/28 20:0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表演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