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之經典重現《酒神的女信徒》
10月
28
2016
酒神的女信徒(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901次瀏覽
謝昱萱(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與人文教育研究所)

今年2016國際劇場藝術節,邀請希臘阿提斯劇院藝術總監、國際戲劇奧林匹克委員會主席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來台執導希臘經典悲劇《酒神的女信徒》,並結合國內知名十鼓擊樂團現場演出;其中劇情內容為描述酒神Dionysus來到底比斯及其報復計畫,透過建立教派召集女信徒們上山狂歡、解放,但此舉卻與底比斯之王Pentheus發生衝突,而在Dionysus的鼓吹及蒙騙下,Pentheus為一探信徒們的祭祀儀式喬裝成女性的模樣前往,最後在混亂中遭親生母親殺害,家人隨之被放逐,是齣經典的希臘悲劇。【1】

此作選於兩廳院藝文廣場作為戶外演出空間,並藉由黑色圍籬框出其活動範圍,當中階梯上坐南朝北的觀眾可俯視前方圓形舞台,部分觀眾則環繞於兩側,進而還原古希臘時期劇場的模樣,而背景除兩廳院廣場的特色磁磚外,前方是中國傳統殿堂式的國家音樂廳,視覺上可直擊中西文化的交融。開演時,大鈸一響,戲劇院簷瓦上頭的鳥兒竟成群地啾叫著,似乎正為悲慘的開始而預言,表演者們手持鼓棒,以重心前傾、延伸步伐的姿態依序出場,定位後即開始奏曲,當現場隆隆鼓聲劃破長空之際,即展開此儀式性典禮。

在本齣《酒神的女信徒》製作中,從演員台詞中可見導演近乎完整保留原始文本樣貌,其中演員與鼓樂的並用、融入角色的歌隊、一目了然的動線,及簡約的舞台設計,皆使場面調度更為精煉,甚至透過角色於舞台上下空間的配置,凸顯其權勢上的對比。此外,符號於劇中塑造出的意象令人深刻,如配戴於演員頭部的立方體及手持圓筒,搭配可發光之設計,在彼此對話中似乎將演員推入另一幻境裡,使其蒙蔽雙眼、與現實隔離,又如面具般強調遮掩與解放間的變化;而視覺色彩亦印象鮮明,除了以黑白兩色為主的場景與服飾外,塗抹於信徒胸前的紅色顏料、情緒轉換的紅色方形板塊等皆是獸性、解放、女性等象徵。

令人震撼的是,演員於一個半鐘頭的演出中長時間投入,其角色的姿態多強調下盤與核心肌群的顫抖、氣聲由內而外的釋放、精力延伸至四肢末端,加上緊繃上仰的臉部表情,此能量的釋放正為一種體力與專注力的雙重考驗,雖說眾多演員裡彼此的質感詮釋並不一致,但氣息卻是一體。此外,開演前大雨滂沱,迫使觀眾皆身穿雨衣,藉由現場演員竭力、扎實的表現,及潮濕悶熱的觀演環境,使觀者彷彿歷經現場難耐之氛圍。

最後,劇終前留下了一名身染紅藍雙色顏料的迷失信徒,在排列間他的體態、樣貌與色彩有別於他者,其迥異的模樣不禁讓人思考顏色於劇中的配置關係,而回歸原文本探討,一個強調父權主義的社會中,擁有女性長髮的酒神本具有非理性力量的展現,搭配女性信徒的組合正是一種反秩序、反文明的表現,然而,女性飽受壓迫之處境早已隨著時代逐漸轉變,如今原著重新搬演,也許置入這混合色彩的角色正是為此劇留下的另一眼界。

註釋

1、取自《酒神的女信徒》節目單

《酒神的女信徒》

演出|狄奧多羅斯.特爾左布勒斯
時間|2016/10/22 19:30
地點|兩廳院藝文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整齣製作訴諸形體、能量、感官,而變得酒神化。演員與觀眾之間的溝通,不再以對話主導、以智性思考或以情緒傳達,而是以全身巨大表演能量所散發出來的在場狀態(presence),將文本深蘊的張力更為普世化,同時也激盪起了跟整個展演空間的對話。 (吳政翰)
11月
01
2016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