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聲入耳,戲感入心《抓住星星的野人阿爾迪》
8月
12
2020
抓住星星的野人阿爾迪(嚐劇場提供/攝影58kg)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46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1980年代是台灣兒童劇場走向專業化發展的開始,若依學界慣常的研究,以十年為一代,至今已是第四代,即將迎接第五代了。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自2017年開始舉辦的「華山親子表藝節」,標榜徵選「具有故事深度、互動體驗的表演團體,期望透過創新、多元的演出方式,帶給大人、小孩最不一樣的夏日回憶。」觀察「華山親子表藝節」這幾年的展演策畫與實踐,確實朝著這目標執行,因此得以看見第四代兒童劇場正逐漸走出舊有兒童劇場模式的企圖,令人耳目一新。

2018年成立的嚐劇場,在今年「華山親子表藝節」演出的《抓住星星的野人阿爾迪》故事承載的意義,有種台灣兒童劇罕見的豐饒深邃,一如這個故事的主場景──博物館,蒐集廣博材料,豐富成一座吸引人走進去探索的場域。但這座博物館的繼承人紀先生,無心經營,處心積慮要把貴重文物拍賣出去,這個寫實層面,坦承了私人博物館永續經營的困難。在博物館工作的尹秀媽媽,經常帶著女兒尹秀待在博物館,這對母女形同單親,透過角色敘事,我們可知尹秀的爸爸長年在外工作,親子關係的疏離,夫妻感情的冷淡破裂,褪色的愛,造成這對母女要各自面對生活的苦澀與艱難。缺乏愛,使尹秀遁入超現實幻想,和野人阿爾迪一起經歷穿越時空,追逐星星,尋找力量。按心理學上的說法,阿爾迪猶如尹秀自我意識的「依戀過渡性客體」(transitional objects),物件被擬人化,會介入安慰到尹秀內心的空虛、孤單、寂寞與害怕。

阿爾迪具有史前原始人類的特徵,尹秀可以和他溝通無礙,可以靈犀相通,彼此互相依賴扶持的關係互動中,建立起一種很純粹、純淨而美的情誼。當阿爾迪帶領尹秀回到過去,見證了侏儸紀的洪荒混沌時期,開始會生火的新石器時代、一路見證演化至工業革命,人類科學進步圓了許多以前覺得不可能的夢想,就這個角度而言,阿爾迪也彷彿這座博物館裡的導覽員,為尹秀揭示了人類文明與生命的延續,如一條浩蕩長河流動不息;於是我們也能夠明白,舞台上不時出現的白布的象徵了。布的柔軟易變化變形,這個道具的存有,也不僅僅是河的象徵,例如開場未久,尹秀披著白布緩緩走入,恍如女神一般浸沐著神祕的光;儼然玩著扮演遊戲,卸下白布之後,還原成一個好奇的女孩,四處張望,探詢著什麼。物件的生命經由想像轉化,倚靠於人的直覺聯想,而直覺正是兒童一個重要的特質。阿爾迪要尋找的星星,跟尹秀相信爸爸對她說的巨兔神故事,相信故事的幻想意義,也都是直覺的反應,甚至可以說是兒童的本能。尹秀既能與阿爾迪心意連通,實也意味著兒童的原始思維狀態和原始人類相似。

澎湃豐富的想像力運作,是兒童最能自我掌控與滿足的事。在這齣戲裡,不難看到尹秀和阿爾迪彼此分享著秘密而歡喜,可是一旦和媽媽相處,她所面對的媽媽是槁然憔悴的,只會囉嗦叫她快去寫功課,生氣拒絕討論爸爸的事,媽媽努力面對尹秀施展的權威其實是很虛弱的,就像她也沒權力與能力去改變博物館已成「蚊子館」的事實,空無人煙的博物館,縱有千百收藏也了無生氣;空蕩蕩的博物館,也契合著媽媽空蕩蕩失了魂的無助內心。

尹秀和阿爾迪在一場地震中被迫分離,回返現實,只見博物館裡的阿爾迪雕像已毀損斷臂。雕像的殘缺分離,隱喻著尹秀也將脫離對客體的依戀,完整了自己,必須展開新的生命階段。在這齣戲中,飾演尹秀的陳芃秀只是抱著雕像,一點點悲傷嗚咽自能動人,而且這樣的擁抱,又指引告訴我們,阿爾迪說穿了也就是尹秀自我意識的延伸罷了。沒有刻意誇大的嚎哭,也沒有刻意要加諸台詞讓尹秀立刻變堅強勇敢的自我催眠,這般節制含蓄,免於濫情,反倒含蘊更大的感人力量!

再來提這齣戲靈活運用了那些劇場形式來說故事,形體劇場、故事劇場這類讓演員身體盡可能取代語言,創造出各種人與非人的樣態,演員的身體技藝無疑是當代劇場表演需無盡探索的功課。我認為這些形式的探索都是值得嘗試的,至少能夠積極打破兒童劇表演時演員身體故作可愛而矯作的包袱。光影戲在尹秀爸爸敘說故事時出現,虛幻的故事和迷離的光影貼合,應用得恰如其分。尹秀和阿爾迪相伴的異時空旅程中,遇到戴著非洲面具的野人或是怪物不可確知,不過使用粗獷原始的非洲面具,是有用心思的造型穿插。

當然,我們更無法抹滅擬音(Foley)為這齣戲帶來的精彩效果,甚至宛如這齣戲的靈魂,時時引人入勝。音樂設計卓士堯與聲音互動設計陳晏如都在舞台上,用其巧手操作擬音,蟲鳴鳥叫、水流風呼嘯,還有腳踩在沼澤泥濘中等聲音一一呈現,聽覺的饗宴繁複細緻非凡。被聲音牽繫著,最後我們甚至能聽到已長大的尹秀播放出她和阿爾迪的錄音談話聲,至此故事又逸出一絲絲玄秘,究竟阿爾迪是真的人,或虛擬的想像呢?我們彷彿又不斷聽見阿爾迪的回音叮嚀:「想念要說,才會聽到。」生命個體在宇宙世界中不停地轉動,直到掩息之前,想念也許不在只是單純為人,也許還包括理想、信念、友誼、愛……一切看似抽象卻又真實可感的事物,也許都會有想念。當想念孳生,悠長如盛夏的蟬鳴,尾聲,四個演員轉動著樂器竹蟬,我們沒有昏昏欲睡,是清醒的,清醒的領受這聲聲入耳的一切,銘心刻記。

《抓住星星的野人阿爾迪》

演出|嚐劇場
時間|2020/08/01 14:30
地點|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烏梅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本戲包含各種戲劇手法的創新,以及兒童教育等多重領域的挑戰,嚐劇場透過《阿爾迪》的演出,證明了團隊具有回應這些挑戰的能力,也讓人期待團隊未來在相關領域的耕耘及發展。(洪子婷)
8月
12
2020
擬音師的奇特動作又幻化出何種聲響。但就算「聲音」被看見了,筆者認為,在擬音師取之於日常素材的「造音」和模仿,反而助於激發孩童對生活事物的觀察心及好奇心去試圖理解和玩味這世界的變化無窮,其實藝術的映現隨意可見(聽)、隨處可成。(簡韋樵)
8月
12
2020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