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屍遊樂園《多話劇2014—柔》
3月
17
2014
多話劇2014—柔(陳藝堂 攝,柳春春劇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87次瀏覽
林乃文(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記得一次劇評寫作的討論會上,我的朋友張擠米作此正色發言:「那齣戲讓我睡著了。」當場換得幾枚譴責的眼神,說不定也包括我的,因為評論的對象本來是戲呀,不提防怎滾到了評論人自己?直覺就是「危險」發言。但等我對張擠米認識更深以後,我了解到他「正色」背後的深層意義:劇場觀眾看戲不應僅僅用頭腦在看,應該是用全副身體、整個感官在看戲。所以如果戲讓他的感官昏昏沈沈,讓他的身體進入休眠,那必然是這齣戲與他的身體沒有對話,不堪惡待的身體遂以身體的方式回應這齣戲──他要表達的是這個意義。這套獨特的「身體評論法」我還沒聽別人講過,在此暫借稱為「張擠米現象」。

《多話劇2014—柔》讓我遇到了「張擠米現象」。七十分鐘內,我大約揉眼睛二十次,雙手交握又打開三次,折手指十次,抬頭看燈桿五次,不定時恍神無數次。或許《多話劇》很有「概念」:舞台設計有概念,燈光設計有概念,演員走位有概念,可是概念不足以懾服劇場觀眾的五官五感,身體誠實而「無言」回答了這點。

《多話劇》不算話劇,而是一座聲音裝置。其「話」貌似對話,實則為一堆資訊剪貼:蜜糖吐司、黃色小鴨、動物園明星、流行歌曲的曲目和歌手名字,電視新聞、打屁閒話、廣告詞彙、抽去問題脈絡的文化論述詞彙、網路資訊…..。這些雞零狗碎的資訊造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無盡地「淺層耗散」(援引製作人張又升語)的資訊,不知為何我們走進劇場再集中消費一次「淺層耗散」。

是否「淺層」與「資深」註定沖剋?資深演員的聲音全都退進錄音器,僅作聲音演出;然新聞播報和政見發表式的語法,壓抑聲音性格和情感的表現可能,成為純粹的交代訊息。留在場上的演員,則把語言留滯在聲音表層,又或者是為了「寫實」反映普通人的講話習慣:捲舌不捲舌含糊,字與字沾黏,母音堆在舌前從牙縫用力蹭出,語言本體吞沒只剩語氣可辨。語言表演的基本功就是讓語言可以被聽清楚,但這裡只好善意地解釋為一種聲音表演,內容們不重要,叮叮咚咚從耳隙溜走,語言的外膜在叨叨絮絮。

這齣戲其實不是由聲音而是由視覺切出段落:一座大房的木條邊框,佔據舞台,線條歪斜,頗為突出,由橘色的光鑲邊。第一場一桌二椅,燈光為兩名演員嵌出身形,血肉隱沒在黑暗中,只見線條節奏渙散地位移,第二場桌椅傾倒人橫躺,第三場燈大亮,演員更換服裝在屋外打轉,隱隱浮出一對父女關係,繼續廢話。演員並沒有耽溺在某種情境,所以絕非自溺,但要說批判什麼又未免過度解讀。對現實刻意笨拙模仿有可能是一種反現實的姿態嗎?溫柔而朦朧地,低調隱晦到無法辨識,欲言未言的姿態,無法直視目標的攻擊,折射眾生那一點點從翻到反說不清楚的慾望,一種想像,比自己更加笨拙所以可以認同的,可愛。

這齣戲演出檔期來自牯嶺街小劇場2012最佳年度節目的獎勵,但此「多話劇」與之前的「無言劇」除了女裝男主角成為導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創作者有自己的創作步調這點絕對值得尊重,但原本評選出好節目重新加演的立意(最原始企劃是讓小劇場走出台北),已變成劇團自行處置的獎品。難道好作品跟好劇團理所當然應揉在一起嗎?或許──只要我們繼續蹂在台北。

《多話劇2014—柔》

演出|柳春春劇社X旃陀羅公社
時間|2014/03/14 20: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金枝演社的兩部新作品,只看劇名或許會覺得有些莫名,但作為中生代創作系列的第二部,兩齣戲劇的風格迥異,卻都以動物為核心帶出生而為人的孤寂與無奈,藉由動物為象徵各自點出了時代下人性的問題。
11月
20
2024
《安蒂岡妮在亞馬遜》向觀眾提出質疑:當威權抹殺自由、集體壓抑個人、文明掠奪自然,身處其中的我們將何去何從?為此,導演意圖打破性別與身份的限制,當演員跨越角色身份,當「安蒂岡妮們」不再侷限於特定性別與種族,眾人皆是反抗暴力的化身。
11月
20
2024
當我說《巷子裡的尊王》的正式演出,是一個進化版的讀劇演出時,我要強調的是導演、演員、和設計者如何善用有限的資源,以簡樸手法發揮文本的敘事能量,在劇場中創造出既有親密關聯,又能容許個人沈澱的情感空間,更有可以再三咀嚼的餘韻,是令人愉悅的閱讀/聆聽/觀看經驗。
11月
14
2024
在我看來,並不是省卻改編與重塑情節的便宜之道,相反地,為鄉土劇語言嘗試接近了「新文本」的敘述方式,讓過去一直以來總是平易近人、所謂「泥土味」親和力的鄉土語言,有了另一種意象豐饒的前衛美學風格。
11月
08
2024
由莊雄偉與林正宗導演、鄭媛容與郭家瑋編劇的《鬼地方》,採取策略十分明確,選擇捨棄具體角色與故事,直接拆卸自書中、未做更動的文字(但大幅翻譯為台語)提煉出「風聲」的意象;或以古典音樂術語來說,成為整齣戲的「主導動機」(leitmotif)。
11月
08
2024
米洛.勞不僅讓觀眾直面歷史的傷痕與當下的現實,也喚醒了我們對於道德責任與社會正義的思考。在這個充滿挑戰的時代,劇場成為一個重要的公共論壇,讓我們重新審視自己的立場和行動。
11月
04
2024
有別於一般戲劇敘事者的全知觀點和神秘隱蔽的創發過程,這種將敘事建構的過程近乎透明的「重現」方式,就像議會錄影,意味著將批判權將交還觀看者,由觀看者自己選擇立場閱讀。
11月
04
2024
因此,在劇場中,我們安靜聆聽專注凝視,為了不遺忘,悲劇結束之後,離開劇場,我們則必須開始想像一個不同的未來,一個不再以自我為中心、不再以進步為唯一的價值選擇,一個能夠真正落實社會正義與人性尊嚴的未來。
11月
04
2024
從本質上獨腳戲是觀看表演者的發揮,但是在這齣小劇場的實驗劇中,或許應該思索想帶給觀眾的感官經驗為何。戲劇中有諸多詩意、肢體、意象的展演,表演者也努力地帶給了觀眾這些體驗,但仍舊對整體有不明所以的感覺。
11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