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屍遊樂園《多話劇2014—柔》
3月
17
2014
多話劇2014—柔(陳藝堂 攝,柳春春劇社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558次瀏覽
林乃文(2014年度駐站評論人)

記得一次劇評寫作的討論會上,我的朋友張擠米作此正色發言:「那齣戲讓我睡著了。」當場換得幾枚譴責的眼神,說不定也包括我的,因為評論的對象本來是戲呀,不提防怎滾到了評論人自己?直覺就是「危險」發言。但等我對張擠米認識更深以後,我了解到他「正色」背後的深層意義:劇場觀眾看戲不應僅僅用頭腦在看,應該是用全副身體、整個感官在看戲。所以如果戲讓他的感官昏昏沈沈,讓他的身體進入休眠,那必然是這齣戲與他的身體沒有對話,不堪惡待的身體遂以身體的方式回應這齣戲──他要表達的是這個意義。這套獨特的「身體評論法」我還沒聽別人講過,在此暫借稱為「張擠米現象」。

《多話劇2014—柔》讓我遇到了「張擠米現象」。七十分鐘內,我大約揉眼睛二十次,雙手交握又打開三次,折手指十次,抬頭看燈桿五次,不定時恍神無數次。或許《多話劇》很有「概念」:舞台設計有概念,燈光設計有概念,演員走位有概念,可是概念不足以懾服劇場觀眾的五官五感,身體誠實而「無言」回答了這點。

《多話劇》不算話劇,而是一座聲音裝置。其「話」貌似對話,實則為一堆資訊剪貼:蜜糖吐司、黃色小鴨、動物園明星、流行歌曲的曲目和歌手名字,電視新聞、打屁閒話、廣告詞彙、抽去問題脈絡的文化論述詞彙、網路資訊…..。這些雞零狗碎的資訊造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無盡地「淺層耗散」(援引製作人張又升語)的資訊,不知為何我們走進劇場再集中消費一次「淺層耗散」。

是否「淺層」與「資深」註定沖剋?資深演員的聲音全都退進錄音器,僅作聲音演出;然新聞播報和政見發表式的語法,壓抑聲音性格和情感的表現可能,成為純粹的交代訊息。留在場上的演員,則把語言留滯在聲音表層,又或者是為了「寫實」反映普通人的講話習慣:捲舌不捲舌含糊,字與字沾黏,母音堆在舌前從牙縫用力蹭出,語言本體吞沒只剩語氣可辨。語言表演的基本功就是讓語言可以被聽清楚,但這裡只好善意地解釋為一種聲音表演,內容們不重要,叮叮咚咚從耳隙溜走,語言的外膜在叨叨絮絮。

這齣戲其實不是由聲音而是由視覺切出段落:一座大房的木條邊框,佔據舞台,線條歪斜,頗為突出,由橘色的光鑲邊。第一場一桌二椅,燈光為兩名演員嵌出身形,血肉隱沒在黑暗中,只見線條節奏渙散地位移,第二場桌椅傾倒人橫躺,第三場燈大亮,演員更換服裝在屋外打轉,隱隱浮出一對父女關係,繼續廢話。演員並沒有耽溺在某種情境,所以絕非自溺,但要說批判什麼又未免過度解讀。對現實刻意笨拙模仿有可能是一種反現實的姿態嗎?溫柔而朦朧地,低調隱晦到無法辨識,欲言未言的姿態,無法直視目標的攻擊,折射眾生那一點點從翻到反說不清楚的慾望,一種想像,比自己更加笨拙所以可以認同的,可愛。

這齣戲演出檔期來自牯嶺街小劇場2012最佳年度節目的獎勵,但此「多話劇」與之前的「無言劇」除了女裝男主角成為導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創作者有自己的創作步調這點絕對值得尊重,但原本評選出好節目重新加演的立意(最原始企劃是讓小劇場走出台北),已變成劇團自行處置的獎品。難道好作品跟好劇團理所當然應揉在一起嗎?或許──只要我們繼續蹂在台北。

《多話劇2014—柔》

演出|柳春春劇社X旃陀羅公社
時間|2014/03/14 20:0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裂縫 — 斷面記憶》難能可貴在此刻提出一個戰爭的想像空間,一個詩人對戰爭文本的閱讀與重新組裝,具象化為聲與光、人與詩、風與土地的行動劇場,從城市邊緣發出薄刃之光。
4月
16
2024
即便創作者很明白地點名熱戰的軍工複合體、操弄代理人戰爭的幕後黑手等,當我們面對霸權,就一股熱地迎合與慾望的積極投射。若我們像悲劇人物般拿不到自身的主導權,那「反戰」到底要向誰提出呼聲,又有誰又會聽見反對的訴求?
4月
16
2024
由於沒有衝破這層不對稱性的意志,一種作為「帝國好學生」的、被殖民者以壓抑自己為榮的奇怪感傷,瀰漫在四個晚上。最終凝結成洪廣冀導讀鹿野忠雄的結語:只有帝國的基礎設施,才能讓科學家產生大尺度的見解。或許這話另有深意,但聽起來實在很接近「帝國除了殖民侵略之外,還是留下了一些學術貢獻」。這種鄉愿的態度,在前身為台北帝大的台大校園裡,尤其是在前身為南進基地、對於帝國主義有很強的依賴性、對於「次帝國」有強烈慾望的台灣,是很糟糕的。
4月
15
2024
戲中也大量使用身體的元素來表達情感和意境。比起一般的戲劇用台詞來推進劇情,導演嘗試加入了不同的手法來幻化具體的事實。像是當兄弟中的哥哥為了自己所處的陣營游擊隊著想,開槍射殺敵對勢力政府軍的軍官時,呈現死亡的方式是幽魂將紅色的顏料塗抹在軍官臉上
4月
15
2024
《Let Me Fly》的音樂風格,則帶觀眾回到追月時期美國歌舞劇、歌舞電影的歡快情境,不時穿插抒情旋律作為內在抒發,調性契合此劇深刻真摯、但不過度沉重的劇本設定。
4月
12
2024
因此,當代的身體自然也難以期待透過招魂式的吟唱、紅布與黑色塑膠袋套頭的儀式運動,設法以某種傳承的感召,將身體讓渡給20年代的新劇運動,以作為當代障礙的啟蒙解答。因此,黑色青年們始終保持著的這種難以回應歷史的身體狀態,既非作為歷史的乩身以傾聽神諭,亦非將僵直的歷史截斷重新做人。
4月
11
2024
劇作前後,笙演奏家宮田真弓,始於自然聲中出現橫過三途川,終於渡過三途川後與謝幕無縫接軌。無聲無色,不知不覺,走進去,走出來。生命與死亡的界線,可能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分明。
4月
09
2024
兩個劇目分在上下半場演出,演出意義自然不單純是揭示狂言的作品,而是透過上半場年輕演員演出傳統劇目《附子》,表示傳承傳統的意味,下半場由野村萬齋演出新編劇目《鮎》,不只是現代小說進入傳統藝能,在形式上也有著揉合傳統與現代的意義。
4月
08
2024
對此,若是回歸本次演出的跨團製作計畫的起點之一,確實達到了節目單上所說的「展現臺灣皮影戲魅力」。因為,除了現代劇場的場面調度、意象經營、表演建構,我們也能在作品中看見了「序場」的傳統皮影戲熱鬧開場,也有融入敘事文本角色關係演變的新編皮影戲,兼顧了傳統與創新的美感意趣。
4月
02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