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前進探索,就有新的生命力《樹梢來的微笑》
11月
08
2019
樹梢來的微笑(反面穿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96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很多臺灣的兒童劇,徒有絢麗吸引目光的服裝、燈光、舞台布景或視覺特效,三不五時就要玩互動來當興奮劑催化觀眾激動情緒,但表演始終停留在故作可愛的矯揉,故事始終說得七零八落,老套又拼湊,即使標舉「品格教育」大旗,便以為作品內涵有提升人文深度,其實是貽笑大方!

所謂「人文」,按《易經》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必須時間醞釀,必須引導智性與靈性感知自然現象後去認識、思考、創造,累積而成文化;可是若思維僵化了、失去創造力時,那樣的舊文化,實有必要被變革翻新再造。太多兒童劇的舊文化、舊包袱,當它們機械化複製如包裝精美的糖果,雖甘味可口,但吃多了絕對無益孩子身心健康。如果兒童劇場工作者是真誠謙卑地站在兒童主體位置,仔細思考前述的呼籲,就應該更慎重地為孩子創作,不會小看孩子而做出那些沒營養的戲了。

借用生態學上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再反省,地球上所有生態系中生物個體的變化,與其他各式各樣的生命相互依存、互為影響。我們何妨也可以比喻兒童劇場需要「生物多樣性」,而不是單一物種群集的樣子;單一物種群集的現象,無法使生態平衡,自也喪失永續共榮的可能。所以,兒童劇不能總是逗小孩看了哈哈笑,大人看了卻覺得幼稚無聊,只好打起瞌睡或滑手機。當這類大型兒童劇依然充斥時,身為家長該有警覺,孩子置身劇場時需要更多的美學滋養,在這類兒童劇中是薄弱難獲得的。於是,每每欣賞到像反面穿舞蹈劇場《樹梢來的微笑》這樣不浮誇矯作,願意用心去琢磨一個故事,以戲劇和舞蹈共生,以實驗前進探索的精神,去嘗試在不同空間場域發想創意,孕育新生命力的作品,便讓人對臺灣兒童劇場的「生物多樣性」,充滿希望與期待!

《樹梢來的微笑》為「2019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藝術綠洲創作計畫」的入選作品,選擇在繪本童書店的空間打造一片翠綠新綠洲,演出故事與場景設定便很有意趣,從一隻蝸牛的視角來看種子與樹的成長,同時關照到與鳥、與風、與陽光的相依關係;不過少了雨,顯得美中不足。如同翻開每本繪本帶領我們飛入遼闊的想像世界,這部作品利用書店樓梯底下的空間,改造成了樹洞,樓梯則變身成了樹幹,既有的空間被賦予新貌,也帶領觀眾的幻想起飛。再則配合書店有限空間,每場次僅限十來個觀眾,如此親密近距離的看戲過程,也貼近了孩子常會好奇蹲下身探看自然萬物的景象。是的,此刻不分大人小孩,我們都蹲下身,看著蝸牛如何緩慢移動,為何伸出觸角,以及看見他發現焦糖餅乾品嘗美食的模樣。演員的每一個表演細節,當下此時都像被拿著放大鏡檢視。不得不讚美飾演蝸牛的何安妘,拋棄了兒童劇演員身體常會故作可愛的慣習,能用很自然柔美的肢體語言詮釋蝸牛的慢悠悠,幾次她移動到前排孩子面前,做出嗅聞東西等動作時,她清明澄澈的眼眸,溢滿一種真心分享的喜悅,她在告訴孩子她喜歡而融入這個角色;她也在邀約孩子:「快來一起聞一聞是什麼味道啊!」她的分享動作,引領孩子啟動嗅覺感官沉入,是美麗且必然的情感互動,剎那間交流出美好感動。兒童劇的互動,絕對不是每一次都要拋一個大型氣球給觀眾玩,或者在觀眾席中讓角色玩著你追我我追你的遊戲才是有趣。

蝸牛發現種子的那場戲,同時結合一小段光影戲和動畫,意指脫離黝暗,看見更繽紛多彩的世界,所以蝸牛善良積極的要幫蒼白的種子突破森林樹葉茂密遮光的困境,來到有著「樹冠羞閉」(Crown shyness)——指某些樹種的樹冠互不遮擋,形成一個溝狀開口的適應行為的林間,去尋找陽光,幫助種子生長。然後,觀眾被指引登上書店二樓,轉換到另一個空間,那是象徵樹冠和天空的所在,看鏡子折射的光,安安靜靜又活活潑潑的游移變換。創作者和觀眾想像力折射出的光彩,也共同交會在這空間裡,顯得奇幻優美。

最後種子長大了,原來它是俗稱「微笑樹」的白匏子,發芽的種子在微笑,蝸牛在微笑,他們欣悅合舞時,所有的觀眾也在微笑,甜甜的宛如剛採到花蜜的蝴蝶,心靈輕盈可以飛翔了。

《樹梢來的微笑》

演出|反面穿舞蹈劇場
時間|2019/11/02 11:00
地點|桃園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藝術工作者需要面對與釐清的問題則是,為何要做特定場域演出?如何駕馭非劇場空間的地景設備?在這個場地設計的演出完全無法移地再製嗎?觀眾觀賞過程的身體感受要如何被考量?這些,以及延伸的問題,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與釐清。(徐瑋瑩)
11月
08
2019
對於前者,劇作將重心放在各角色之間漂泊處境的共通性,以此理解老兵的「移民」處境,這部分是成功的。然而,老兵所經歷的,不僅是空間上返鄉無門的地理流離,更是曾經信仰的民族精神與政治理想在歷史洪流中早已式微與斷裂。
10月
17
2025
故事將外省老兵、孤兒、移工、計程車司機,以及酒店勞動者及其子女等邊緣群體的經歷編織在一起,提供了想像或提問多重生命樣態的視角。然而,戲中戲的結構難以迴避的問題是:是誰擁有決定「家」的權力?諷刺的是,答案不是源自於角色們的實踐,而是戲中戲如機械降神般的編劇。
10月
14
2025
總結來講,規齣戲上值得思考的部分,毋是無國籍移工囡仔的困境有偌艱難,顛倒是無仝創作者/團體怎樣展現怹家己討論議題的角度。《囡仔,哪會看bē著你?》佇頭前的部分已經共這个層次的討論帶予逐家,可惜後壁的部分煞改做目前弱勢題材戲劇定定使用的手路
10月
14
2025
戲劇裡面有它自身的行動可能、實踐想像的美學空間,甚至引我們進一步擴展對於這個世界的思想。可惜的是,《噤。濤聲》 跨島計畫放掉了一次「跨」的契機。
10月
03
2025
簡言之,即使相關細節已被檢驗紀錄,無論政治人物如何宣示「這是我們共同的歷史」,左右、統獨、分合的不同立場,仍然影響了民眾對誰是「我們」、有無「共同」、「歷史真實」的思考
10月
01
2025
《噤。濤聲》中,演員的表演細膩深刻,直搗人心。然而,語言的高度詩化,讓我僅能沉浸在角色的狀態和整體的氛圍,對於其中所指涉的真實歷史事件,則難以辨認出具體細節,進而拼湊出全貌。
10月
01
2025
這部作品不僅對「器官買賣」有所批判,更指向現代社會裡「人被工具化」的現實狀態:在我們每天經歷的日常中,我們究竟擁有多少真正的選擇?
9月
30
2025
必須承認,群體確實共享某些社會性與制度性的排除處境,但劇作將新住民、新二代與移工的創傷經驗一次性並置,雖具野心,卻模糊了三者在身分上的眾多差異:婚姻移民、跨國婚姻家庭子女與勞動移工本就屬於不同脈絡,更遑論不同來源國之間的內部差異。
9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