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前進探索,就有新的生命力《樹梢來的微笑》
11月
08
2019
樹梢來的微笑(反面穿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0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很多臺灣的兒童劇,徒有絢麗吸引目光的服裝、燈光、舞台布景或視覺特效,三不五時就要玩互動來當興奮劑催化觀眾激動情緒,但表演始終停留在故作可愛的矯揉,故事始終說得七零八落,老套又拼湊,即使標舉「品格教育」大旗,便以為作品內涵有提升人文深度,其實是貽笑大方!

所謂「人文」,按《易經》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必須時間醞釀,必須引導智性與靈性感知自然現象後去認識、思考、創造,累積而成文化;可是若思維僵化了、失去創造力時,那樣的舊文化,實有必要被變革翻新再造。太多兒童劇的舊文化、舊包袱,當它們機械化複製如包裝精美的糖果,雖甘味可口,但吃多了絕對無益孩子身心健康。如果兒童劇場工作者是真誠謙卑地站在兒童主體位置,仔細思考前述的呼籲,就應該更慎重地為孩子創作,不會小看孩子而做出那些沒營養的戲了。

借用生態學上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再反省,地球上所有生態系中生物個體的變化,與其他各式各樣的生命相互依存、互為影響。我們何妨也可以比喻兒童劇場需要「生物多樣性」,而不是單一物種群集的樣子;單一物種群集的現象,無法使生態平衡,自也喪失永續共榮的可能。所以,兒童劇不能總是逗小孩看了哈哈笑,大人看了卻覺得幼稚無聊,只好打起瞌睡或滑手機。當這類大型兒童劇依然充斥時,身為家長該有警覺,孩子置身劇場時需要更多的美學滋養,在這類兒童劇中是薄弱難獲得的。於是,每每欣賞到像反面穿舞蹈劇場《樹梢來的微笑》這樣不浮誇矯作,願意用心去琢磨一個故事,以戲劇和舞蹈共生,以實驗前進探索的精神,去嘗試在不同空間場域發想創意,孕育新生命力的作品,便讓人對臺灣兒童劇場的「生物多樣性」,充滿希望與期待!

《樹梢來的微笑》為「2019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藝術綠洲創作計畫」的入選作品,選擇在繪本童書店的空間打造一片翠綠新綠洲,演出故事與場景設定便很有意趣,從一隻蝸牛的視角來看種子與樹的成長,同時關照到與鳥、與風、與陽光的相依關係;不過少了雨,顯得美中不足。如同翻開每本繪本帶領我們飛入遼闊的想像世界,這部作品利用書店樓梯底下的空間,改造成了樹洞,樓梯則變身成了樹幹,既有的空間被賦予新貌,也帶領觀眾的幻想起飛。再則配合書店有限空間,每場次僅限十來個觀眾,如此親密近距離的看戲過程,也貼近了孩子常會好奇蹲下身探看自然萬物的景象。是的,此刻不分大人小孩,我們都蹲下身,看著蝸牛如何緩慢移動,為何伸出觸角,以及看見他發現焦糖餅乾品嘗美食的模樣。演員的每一個表演細節,當下此時都像被拿著放大鏡檢視。不得不讚美飾演蝸牛的何安妘,拋棄了兒童劇演員身體常會故作可愛的慣習,能用很自然柔美的肢體語言詮釋蝸牛的慢悠悠,幾次她移動到前排孩子面前,做出嗅聞東西等動作時,她清明澄澈的眼眸,溢滿一種真心分享的喜悅,她在告訴孩子她喜歡而融入這個角色;她也在邀約孩子:「快來一起聞一聞是什麼味道啊!」她的分享動作,引領孩子啟動嗅覺感官沉入,是美麗且必然的情感互動,剎那間交流出美好感動。兒童劇的互動,絕對不是每一次都要拋一個大型氣球給觀眾玩,或者在觀眾席中讓角色玩著你追我我追你的遊戲才是有趣。

蝸牛發現種子的那場戲,同時結合一小段光影戲和動畫,意指脫離黝暗,看見更繽紛多彩的世界,所以蝸牛善良積極的要幫蒼白的種子突破森林樹葉茂密遮光的困境,來到有著「樹冠羞閉」(Crown shyness)——指某些樹種的樹冠互不遮擋,形成一個溝狀開口的適應行為的林間,去尋找陽光,幫助種子生長。然後,觀眾被指引登上書店二樓,轉換到另一個空間,那是象徵樹冠和天空的所在,看鏡子折射的光,安安靜靜又活活潑潑的游移變換。創作者和觀眾想像力折射出的光彩,也共同交會在這空間裡,顯得奇幻優美。

最後種子長大了,原來它是俗稱「微笑樹」的白匏子,發芽的種子在微笑,蝸牛在微笑,他們欣悅合舞時,所有的觀眾也在微笑,甜甜的宛如剛採到花蜜的蝴蝶,心靈輕盈可以飛翔了。

《樹梢來的微笑》

演出|反面穿舞蹈劇場
時間|2019/11/02 11:00
地點|桃園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藝術工作者需要面對與釐清的問題則是,為何要做特定場域演出?如何駕馭非劇場空間的地景設備?在這個場地設計的演出完全無法移地再製嗎?觀眾觀賞過程的身體感受要如何被考量?這些,以及延伸的問題,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與釐清。(徐瑋瑩)
11月
08
2019
《2064:奧運預演》並無意處理上述現世預言般的想像,因而讓「未來」成為「不可能的現實情境」之代稱,藉由翻轉不可能為可能,將現實世界因「幾乎不可能發生」而缺乏著力點的諸多爭論搬上檯面。
11月
05
2025
《2064:奧運預演》誠然是一個較為「獨派」理想主義式的想像。能夠處變不驚、能夠包容異己,甚至在坦克出現時人民會齊心擋在槍砲之前。除了作為「他者」的 Ihot,以及最初搶評審席的辯論戲碼之外,少了些較為矛盾或對立的聲音。
11月
05
2025
我們似乎看見一種政府社區大學和民間的力量集結凝聚的可能性,這似乎就是社區劇場未來發展的一條重要的坦途和路徑
11月
03
2025
為了活下,舞台上的「我們」不斷溝通、搶奪、逃離、追尋;而當重組一再失敗後,我們將發現自己依舊是重組之前的我們。實際上,在單純為了活下去之前,「我們」並未真正存在,只是被欲望與想像拼湊出的幻形。
10月
31
2025
此一化身拆解了傳說、創作與現實的穩定性,從而重構了馬來亞、馬來西亞與馬來世界交錯的歷史。只是,從臺灣向南看,我們該如何感受與同理「南洋」的歷史叢結?呈現這些叢結又能帶來什麼樣的歷史批評?
10月
31
2025
雖然在整體情節敘事上有其一貫性,但在部分情節設定、音樂在劇場中如何被演出以及心理健康問題如何深化討論,仍有進一步思考的空間。
10月
29
2025
當京劇演員的身段與唱腔、現代戲劇的心理暗示,與流行音樂的抒情歌詞並置於同一平面時,情感傳遞有時會互相干擾,產生抽離與突兀感。
10月
28
2025
《安琪拉拉拉(無限循環中)》是對劇場功能的重新探問:當表演與感覺都變成機制,我們是否仍能在這樣的「冷」之中察覺人之所以為人的溫度?
10月
2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