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前進探索,就有新的生命力《樹梢來的微笑》
11月
08
2019
樹梢來的微笑(反面穿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73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很多臺灣的兒童劇,徒有絢麗吸引目光的服裝、燈光、舞台布景或視覺特效,三不五時就要玩互動來當興奮劑催化觀眾激動情緒,但表演始終停留在故作可愛的矯揉,故事始終說得七零八落,老套又拼湊,即使標舉「品格教育」大旗,便以為作品內涵有提升人文深度,其實是貽笑大方!

所謂「人文」,按《易經》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必須時間醞釀,必須引導智性與靈性感知自然現象後去認識、思考、創造,累積而成文化;可是若思維僵化了、失去創造力時,那樣的舊文化,實有必要被變革翻新再造。太多兒童劇的舊文化、舊包袱,當它們機械化複製如包裝精美的糖果,雖甘味可口,但吃多了絕對無益孩子身心健康。如果兒童劇場工作者是真誠謙卑地站在兒童主體位置,仔細思考前述的呼籲,就應該更慎重地為孩子創作,不會小看孩子而做出那些沒營養的戲了。

借用生態學上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再反省,地球上所有生態系中生物個體的變化,與其他各式各樣的生命相互依存、互為影響。我們何妨也可以比喻兒童劇場需要「生物多樣性」,而不是單一物種群集的樣子;單一物種群集的現象,無法使生態平衡,自也喪失永續共榮的可能。所以,兒童劇不能總是逗小孩看了哈哈笑,大人看了卻覺得幼稚無聊,只好打起瞌睡或滑手機。當這類大型兒童劇依然充斥時,身為家長該有警覺,孩子置身劇場時需要更多的美學滋養,在這類兒童劇中是薄弱難獲得的。於是,每每欣賞到像反面穿舞蹈劇場《樹梢來的微笑》這樣不浮誇矯作,願意用心去琢磨一個故事,以戲劇和舞蹈共生,以實驗前進探索的精神,去嘗試在不同空間場域發想創意,孕育新生命力的作品,便讓人對臺灣兒童劇場的「生物多樣性」,充滿希望與期待!

《樹梢來的微笑》為「2019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藝術綠洲創作計畫」的入選作品,選擇在繪本童書店的空間打造一片翠綠新綠洲,演出故事與場景設定便很有意趣,從一隻蝸牛的視角來看種子與樹的成長,同時關照到與鳥、與風、與陽光的相依關係;不過少了雨,顯得美中不足。如同翻開每本繪本帶領我們飛入遼闊的想像世界,這部作品利用書店樓梯底下的空間,改造成了樹洞,樓梯則變身成了樹幹,既有的空間被賦予新貌,也帶領觀眾的幻想起飛。再則配合書店有限空間,每場次僅限十來個觀眾,如此親密近距離的看戲過程,也貼近了孩子常會好奇蹲下身探看自然萬物的景象。是的,此刻不分大人小孩,我們都蹲下身,看著蝸牛如何緩慢移動,為何伸出觸角,以及看見他發現焦糖餅乾品嘗美食的模樣。演員的每一個表演細節,當下此時都像被拿著放大鏡檢視。不得不讚美飾演蝸牛的何安妘,拋棄了兒童劇演員身體常會故作可愛的慣習,能用很自然柔美的肢體語言詮釋蝸牛的慢悠悠,幾次她移動到前排孩子面前,做出嗅聞東西等動作時,她清明澄澈的眼眸,溢滿一種真心分享的喜悅,她在告訴孩子她喜歡而融入這個角色;她也在邀約孩子:「快來一起聞一聞是什麼味道啊!」她的分享動作,引領孩子啟動嗅覺感官沉入,是美麗且必然的情感互動,剎那間交流出美好感動。兒童劇的互動,絕對不是每一次都要拋一個大型氣球給觀眾玩,或者在觀眾席中讓角色玩著你追我我追你的遊戲才是有趣。

蝸牛發現種子的那場戲,同時結合一小段光影戲和動畫,意指脫離黝暗,看見更繽紛多彩的世界,所以蝸牛善良積極的要幫蒼白的種子突破森林樹葉茂密遮光的困境,來到有著「樹冠羞閉」(Crown shyness)——指某些樹種的樹冠互不遮擋,形成一個溝狀開口的適應行為的林間,去尋找陽光,幫助種子生長。然後,觀眾被指引登上書店二樓,轉換到另一個空間,那是象徵樹冠和天空的所在,看鏡子折射的光,安安靜靜又活活潑潑的游移變換。創作者和觀眾想像力折射出的光彩,也共同交會在這空間裡,顯得奇幻優美。

最後種子長大了,原來它是俗稱「微笑樹」的白匏子,發芽的種子在微笑,蝸牛在微笑,他們欣悅合舞時,所有的觀眾也在微笑,甜甜的宛如剛採到花蜜的蝴蝶,心靈輕盈可以飛翔了。

《樹梢來的微笑》

演出|反面穿舞蹈劇場
時間|2019/11/02 11:00
地點|桃園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藝術工作者需要面對與釐清的問題則是,為何要做特定場域演出?如何駕馭非劇場空間的地景設備?在這個場地設計的演出完全無法移地再製嗎?觀眾觀賞過程的身體感受要如何被考量?這些,以及延伸的問題,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與釐清。(徐瑋瑩)
11月
08
2019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