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心前進探索,就有新的生命力《樹梢來的微笑》
11月
08
2019
樹梢來的微笑(反面穿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20次瀏覽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很多臺灣的兒童劇,徒有絢麗吸引目光的服裝、燈光、舞台布景或視覺特效,三不五時就要玩互動來當興奮劑催化觀眾激動情緒,但表演始終停留在故作可愛的矯揉,故事始終說得七零八落,老套又拼湊,即使標舉「品格教育」大旗,便以為作品內涵有提升人文深度,其實是貽笑大方!

所謂「人文」,按《易經》所言:「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人文化成,必須時間醞釀,必須引導智性與靈性感知自然現象後去認識、思考、創造,累積而成文化;可是若思維僵化了、失去創造力時,那樣的舊文化,實有必要被變革翻新再造。太多兒童劇的舊文化、舊包袱,當它們機械化複製如包裝精美的糖果,雖甘味可口,但吃多了絕對無益孩子身心健康。如果兒童劇場工作者是真誠謙卑地站在兒童主體位置,仔細思考前述的呼籲,就應該更慎重地為孩子創作,不會小看孩子而做出那些沒營養的戲了。

借用生態學上的「生物多樣性」(biodiversity)一詞再反省,地球上所有生態系中生物個體的變化,與其他各式各樣的生命相互依存、互為影響。我們何妨也可以比喻兒童劇場需要「生物多樣性」,而不是單一物種群集的樣子;單一物種群集的現象,無法使生態平衡,自也喪失永續共榮的可能。所以,兒童劇不能總是逗小孩看了哈哈笑,大人看了卻覺得幼稚無聊,只好打起瞌睡或滑手機。當這類大型兒童劇依然充斥時,身為家長該有警覺,孩子置身劇場時需要更多的美學滋養,在這類兒童劇中是薄弱難獲得的。於是,每每欣賞到像反面穿舞蹈劇場《樹梢來的微笑》這樣不浮誇矯作,願意用心去琢磨一個故事,以戲劇和舞蹈共生,以實驗前進探索的精神,去嘗試在不同空間場域發想創意,孕育新生命力的作品,便讓人對臺灣兒童劇場的「生物多樣性」,充滿希望與期待!

《樹梢來的微笑》為「2019桃園鐵玫瑰藝術節──藝術綠洲創作計畫」的入選作品,選擇在繪本童書店的空間打造一片翠綠新綠洲,演出故事與場景設定便很有意趣,從一隻蝸牛的視角來看種子與樹的成長,同時關照到與鳥、與風、與陽光的相依關係;不過少了雨,顯得美中不足。如同翻開每本繪本帶領我們飛入遼闊的想像世界,這部作品利用書店樓梯底下的空間,改造成了樹洞,樓梯則變身成了樹幹,既有的空間被賦予新貌,也帶領觀眾的幻想起飛。再則配合書店有限空間,每場次僅限十來個觀眾,如此親密近距離的看戲過程,也貼近了孩子常會好奇蹲下身探看自然萬物的景象。是的,此刻不分大人小孩,我們都蹲下身,看著蝸牛如何緩慢移動,為何伸出觸角,以及看見他發現焦糖餅乾品嘗美食的模樣。演員的每一個表演細節,當下此時都像被拿著放大鏡檢視。不得不讚美飾演蝸牛的何安妘,拋棄了兒童劇演員身體常會故作可愛的慣習,能用很自然柔美的肢體語言詮釋蝸牛的慢悠悠,幾次她移動到前排孩子面前,做出嗅聞東西等動作時,她清明澄澈的眼眸,溢滿一種真心分享的喜悅,她在告訴孩子她喜歡而融入這個角色;她也在邀約孩子:「快來一起聞一聞是什麼味道啊!」她的分享動作,引領孩子啟動嗅覺感官沉入,是美麗且必然的情感互動,剎那間交流出美好感動。兒童劇的互動,絕對不是每一次都要拋一個大型氣球給觀眾玩,或者在觀眾席中讓角色玩著你追我我追你的遊戲才是有趣。

蝸牛發現種子的那場戲,同時結合一小段光影戲和動畫,意指脫離黝暗,看見更繽紛多彩的世界,所以蝸牛善良積極的要幫蒼白的種子突破森林樹葉茂密遮光的困境,來到有著「樹冠羞閉」(Crown shyness)——指某些樹種的樹冠互不遮擋,形成一個溝狀開口的適應行為的林間,去尋找陽光,幫助種子生長。然後,觀眾被指引登上書店二樓,轉換到另一個空間,那是象徵樹冠和天空的所在,看鏡子折射的光,安安靜靜又活活潑潑的游移變換。創作者和觀眾想像力折射出的光彩,也共同交會在這空間裡,顯得奇幻優美。

最後種子長大了,原來它是俗稱「微笑樹」的白匏子,發芽的種子在微笑,蝸牛在微笑,他們欣悅合舞時,所有的觀眾也在微笑,甜甜的宛如剛採到花蜜的蝴蝶,心靈輕盈可以飛翔了。

《樹梢來的微笑》

演出|反面穿舞蹈劇場
時間|2019/11/02 11:00
地點|桃園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藝術工作者需要面對與釐清的問題則是,為何要做特定場域演出?如何駕馭非劇場空間的地景設備?在這個場地設計的演出完全無法移地再製嗎?觀眾觀賞過程的身體感受要如何被考量?這些,以及延伸的問題,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與釐清。(徐瑋瑩)
11月
08
2019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