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城市的表演微光《樹梢來的微笑》
11月
08
2019
樹梢來的微笑(反面穿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94次瀏覽
徐瑋瑩(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藏匿在小街道、巷弄中的日常空間如何變身新奇之地,為一成不變的日常帶來驚喜?瞬間即逝的表演藝術如何介入街坊鄰里,引發效應?桃園市鐵玫瑰藝術節迷你親子劇場《樹梢來的微笑》提供我們一些省思。

當下台灣的表演藝術不但展演形式千變萬化,同時百花齊放。北中南東各地周末上演的節目從傳統劇場到參與式藝術,從大型演藝場館的「天團」演出到中小型舞/劇團的展演,熱鬧非凡。當中央級的場館競相邀約國際知名團體,各地方政府也求新求變支持中小型團隊嘗試多元化的表演。將整座城市視為舞台找尋特定場域表演,是近年熱門的展演形式,這樣的表演,讓演出不只在黑盒子劇院中發生,而是在日常熟悉的街角、公園、咖啡店、大樹下上演。大家或許驚奇於轉角就能遇見藝術。透過藝術家的巧思,讓一成不變的日常空間突然鮮活起來,打開我們體驗日常的視野與想像。

桃園市第二屆「藝術綠洲創作計畫」針對特定場域的原創表演甄選補助,期待透過貼近市民熟悉的環境(場所),將表演藝術「滲入」社會、「蔓延」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反面穿舞蹈劇場製作的迷你親子劇場《樹梢來的微笑》上演地點就隱身在市中心國小旁的小街道中,以每場二十人次的觀眾數與大小朋友展開親密的接觸。

就藝術層面而言,特定場域表演之所以吸引人,在於表演是為特殊空間量身打造。因此,同一部作品離開了選定的演出場所就難以再製。創作團隊選擇某處表演有其不同的考量。有時看重的是場域的歷史人文氛圍、有時取場地的地勢地形做為舞台造景,有時因為經費拮据而選擇特定空間作為展演變通之法。《樹梢來的微笑》是一齣親密親子小舞劇,選擇的展演空間是一處非營利性質「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以下稱「毛怪工作室」),一間以散播閱讀與藝術給大小朋友的民房。這樣的選擇除了舞團與童書工作室對藝術教育理念相近外,將工作室變身為表演場也增加了工作室曝光之機率,讓原本不熟識毛怪工作室的朋友認識此地,相對的,觀眾的來源也能透過工作室既有的人脈宣傳與累積,如此能達到雙方互惠交流。稍微可惜的是,每場演出只限二十人次,且在閉門的室內進行,因此活動效果相對有限。演出是真正的「隱匿」於社區。

《樹梢來的微笑》描述森林中一隻蝸牛與種子相遇的驚喜,蝸牛住在潮濕陰暗的地方,然而種子卻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發芽成長。為了使種子發芽,全劇的重點就在啟動生命能量的「光」。三十分鐘的演出,對「光」的呈現充滿創意。為了讓三歲甚至更小的小小朋友認識光,劇中以鏡面反射光線來彰顯光亮。藉由光的能量,小種子終於能一點一點往上長。迷你小品藉由光的視覺化與隱喻說明生命成長的動能,極富教育意味。

為了彰顯蝸牛住處的陰暗潮濕相對於陽光普照處的明亮乾爽,舞團利用樓梯將空間分成兩部分:一樓象徵陰濕的地面,二樓布置成灑滿陽光的嫣紅天空,隱藏在樓梯下的小凹洞是蝸牛的家,上了樓梯彷若一扇通往天空之路的門在眼前開啟。以空間的高、低相對,狹小、開闊相比,陰暗、明亮相較,作品透過空間與視覺效果彰顯陰暗與明亮的二元對比。為了讓小朋友體會鏡面折射光線的趣味,作品設計讓一位小朋友參與實作體驗。可惜的是,二樓裝置藝術布置得如此美好溫馨,但觀眾停留的時間卻相對短少。在還未充足體會陽光的力量前即再度被引導回象徵陰濕的一樓。身為大朋友的一員,我好奇若開放觀眾進入裝置藝術區觀賞或互動,能否更拉近觀眾與作品之關係,並體會光的神奇與能量?

「毛怪工作室」作為特定場域舞台散發著溫馨柔軟的氛圍,與作品的親柔溫暖相呼應。狹小的觀演空間對小小孩而言,是親密接觸的好安排;然而對必須坐在擁擠地上的大朋友,相對不舒服。而演出限縮於一般平房常見的樓梯一隅,表演者身體得以展現的幅度也非常受限。又因為演出就在伸手可及之處,過大的動作也不適合。舞者動作該如何精準與細緻拿捏,是此迷你舞劇得再關照之處。整體而言,作品在視覺設計上的吸引力強過身體表演。

《樹梢來的微笑》以表演藝術的動態與視覺藝術的奇幻吸引大小朋友,營造一個溫馨的觀演場所,帶來一場極富生命教育意味的小舞劇。在我身旁六個月大的小女嬰都瞪大眼睛安靜的觀演。此發生在小街道裡的迷你小舞劇,非常吻合桃園「藝術綠洲創作計畫」的精神,將藝術一點一點地滲入大眾生活中,滲入小小朋友的心中。然而,就特定場域表演而言,創作者的場地選擇最終考量是藝術性的?地緣關係性的?觀演舒適、方便性的?或理念投合而成就展演可行性的?這些問題構成展演背後複雜的行政協商,其結果更影響藝術層次的發揮。目前台灣特定場域表演極為蓬勃,這個發展與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藝術補助項目攸關。藝術工作者需要面對與釐清的問題則是,為何要做特定場域演出?如何駕馭非劇場空間的地景設備?在這個場地設計的演出完全無法移地再製嗎?觀眾觀賞過程的身體感受要如何被考量?這些,以及延伸的問題,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與釐清。

《樹梢來的微笑》

演出|反面穿舞蹈劇場
時間|2019/11/02 11:00
地點|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同翻開每本繪本帶領我們飛入遼闊的想像世界,這部作品利用書店樓梯底下的空間,改造成了樹洞,樓梯則變身成了樹幹,既有的空間被賦予新貌,也帶領觀眾的幻想起飛。再則配合書店有限空間,每場次僅限十來個觀眾,如此親密近距離的看戲過程,也貼近了孩子常會好奇蹲下身探看自然萬物的景象。(謝鴻文)
11月
08
2019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