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匿在小街道、巷弄中的日常空間如何變身新奇之地,為一成不變的日常帶來驚喜?瞬間即逝的表演藝術如何介入街坊鄰里,引發效應?桃園市鐵玫瑰藝術節迷你親子劇場《樹梢來的微笑》提供我們一些省思。
當下台灣的表演藝術不但展演形式千變萬化,同時百花齊放。北中南東各地周末上演的節目從傳統劇場到參與式藝術,從大型演藝場館的「天團」演出到中小型舞/劇團的展演,熱鬧非凡。當中央級的場館競相邀約國際知名團體,各地方政府也求新求變支持中小型團隊嘗試多元化的表演。將整座城市視為舞台找尋特定場域表演,是近年熱門的展演形式,這樣的表演,讓演出不只在黑盒子劇院中發生,而是在日常熟悉的街角、公園、咖啡店、大樹下上演。大家或許驚奇於轉角就能遇見藝術。透過藝術家的巧思,讓一成不變的日常空間突然鮮活起來,打開我們體驗日常的視野與想像。
桃園市第二屆「藝術綠洲創作計畫」針對特定場域的原創表演甄選補助,期待透過貼近市民熟悉的環境(場所),將表演藝術「滲入」社會、「蔓延」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反面穿舞蹈劇場製作的迷你親子劇場《樹梢來的微笑》上演地點就隱身在市中心國小旁的小街道中,以每場二十人次的觀眾數與大小朋友展開親密的接觸。
就藝術層面而言,特定場域表演之所以吸引人,在於表演是為特殊空間量身打造。因此,同一部作品離開了選定的演出場所就難以再製。創作團隊選擇某處表演有其不同的考量。有時看重的是場域的歷史人文氛圍、有時取場地的地勢地形做為舞台造景,有時因為經費拮据而選擇特定空間作為展演變通之法。《樹梢來的微笑》是一齣親密親子小舞劇,選擇的展演空間是一處非營利性質「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以下稱「毛怪工作室」),一間以散播閱讀與藝術給大小朋友的民房。這樣的選擇除了舞團與童書工作室對藝術教育理念相近外,將工作室變身為表演場也增加了工作室曝光之機率,讓原本不熟識毛怪工作室的朋友認識此地,相對的,觀眾的來源也能透過工作室既有的人脈宣傳與累積,如此能達到雙方互惠交流。稍微可惜的是,每場演出只限二十人次,且在閉門的室內進行,因此活動效果相對有限。演出是真正的「隱匿」於社區。
《樹梢來的微笑》描述森林中一隻蝸牛與種子相遇的驚喜,蝸牛住在潮濕陰暗的地方,然而種子卻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發芽成長。為了使種子發芽,全劇的重點就在啟動生命能量的「光」。三十分鐘的演出,對「光」的呈現充滿創意。為了讓三歲甚至更小的小小朋友認識光,劇中以鏡面反射光線來彰顯光亮。藉由光的能量,小種子終於能一點一點往上長。迷你小品藉由光的視覺化與隱喻說明生命成長的動能,極富教育意味。
為了彰顯蝸牛住處的陰暗潮濕相對於陽光普照處的明亮乾爽,舞團利用樓梯將空間分成兩部分:一樓象徵陰濕的地面,二樓布置成灑滿陽光的嫣紅天空,隱藏在樓梯下的小凹洞是蝸牛的家,上了樓梯彷若一扇通往天空之路的門在眼前開啟。以空間的高、低相對,狹小、開闊相比,陰暗、明亮相較,作品透過空間與視覺效果彰顯陰暗與明亮的二元對比。為了讓小朋友體會鏡面折射光線的趣味,作品設計讓一位小朋友參與實作體驗。可惜的是,二樓裝置藝術布置得如此美好溫馨,但觀眾停留的時間卻相對短少。在還未充足體會陽光的力量前即再度被引導回象徵陰濕的一樓。身為大朋友的一員,我好奇若開放觀眾進入裝置藝術區觀賞或互動,能否更拉近觀眾與作品之關係,並體會光的神奇與能量?
「毛怪工作室」作為特定場域舞台散發著溫馨柔軟的氛圍,與作品的親柔溫暖相呼應。狹小的觀演空間對小小孩而言,是親密接觸的好安排;然而對必須坐在擁擠地上的大朋友,相對不舒服。而演出限縮於一般平房常見的樓梯一隅,表演者身體得以展現的幅度也非常受限。又因為演出就在伸手可及之處,過大的動作也不適合。舞者動作該如何精準與細緻拿捏,是此迷你舞劇得再關照之處。整體而言,作品在視覺設計上的吸引力強過身體表演。
《樹梢來的微笑》以表演藝術的動態與視覺藝術的奇幻吸引大小朋友,營造一個溫馨的觀演場所,帶來一場極富生命教育意味的小舞劇。在我身旁六個月大的小女嬰都瞪大眼睛安靜的觀演。此發生在小街道裡的迷你小舞劇,非常吻合桃園「藝術綠洲創作計畫」的精神,將藝術一點一點地滲入大眾生活中,滲入小小朋友的心中。然而,就特定場域表演而言,創作者的場地選擇最終考量是藝術性的?地緣關係性的?觀演舒適、方便性的?或理念投合而成就展演可行性的?這些問題構成展演背後複雜的行政協商,其結果更影響藝術層次的發揮。目前台灣特定場域表演極為蓬勃,這個發展與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藝術補助項目攸關。藝術工作者需要面對與釐清的問題則是,為何要做特定場域演出?如何駕馭非劇場空間的地景設備?在這個場地設計的演出完全無法移地再製嗎?觀眾觀賞過程的身體感受要如何被考量?這些,以及延伸的問題,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與釐清。
《樹梢來的微笑》
演出|反面穿舞蹈劇場
時間|2019/11/02 11:00
地點|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