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透城市的表演微光《樹梢來的微笑》
11月
08
2019
樹梢來的微笑(反面穿舞蹈劇場提供/攝影羅慕昕)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34次瀏覽
徐瑋瑩(2019年度駐站評論人)

藏匿在小街道、巷弄中的日常空間如何變身新奇之地,為一成不變的日常帶來驚喜?瞬間即逝的表演藝術如何介入街坊鄰里,引發效應?桃園市鐵玫瑰藝術節迷你親子劇場《樹梢來的微笑》提供我們一些省思。

當下台灣的表演藝術不但展演形式千變萬化,同時百花齊放。北中南東各地周末上演的節目從傳統劇場到參與式藝術,從大型演藝場館的「天團」演出到中小型舞/劇團的展演,熱鬧非凡。當中央級的場館競相邀約國際知名團體,各地方政府也求新求變支持中小型團隊嘗試多元化的表演。將整座城市視為舞台找尋特定場域表演,是近年熱門的展演形式,這樣的表演,讓演出不只在黑盒子劇院中發生,而是在日常熟悉的街角、公園、咖啡店、大樹下上演。大家或許驚奇於轉角就能遇見藝術。透過藝術家的巧思,讓一成不變的日常空間突然鮮活起來,打開我們體驗日常的視野與想像。

桃園市第二屆「藝術綠洲創作計畫」針對特定場域的原創表演甄選補助,期待透過貼近市民熟悉的環境(場所),將表演藝術「滲入」社會、「蔓延」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反面穿舞蹈劇場製作的迷你親子劇場《樹梢來的微笑》上演地點就隱身在市中心國小旁的小街道中,以每場二十人次的觀眾數與大小朋友展開親密的接觸。

就藝術層面而言,特定場域表演之所以吸引人,在於表演是為特殊空間量身打造。因此,同一部作品離開了選定的演出場所就難以再製。創作團隊選擇某處表演有其不同的考量。有時看重的是場域的歷史人文氛圍、有時取場地的地勢地形做為舞台造景,有時因為經費拮据而選擇特定空間作為展演變通之法。《樹梢來的微笑》是一齣親密親子小舞劇,選擇的展演空間是一處非營利性質「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以下稱「毛怪工作室」),一間以散播閱讀與藝術給大小朋友的民房。這樣的選擇除了舞團與童書工作室對藝術教育理念相近外,將工作室變身為表演場也增加了工作室曝光之機率,讓原本不熟識毛怪工作室的朋友認識此地,相對的,觀眾的來源也能透過工作室既有的人脈宣傳與累積,如此能達到雙方互惠交流。稍微可惜的是,每場演出只限二十人次,且在閉門的室內進行,因此活動效果相對有限。演出是真正的「隱匿」於社區。

《樹梢來的微笑》描述森林中一隻蝸牛與種子相遇的驚喜,蝸牛住在潮濕陰暗的地方,然而種子卻需要充足的陽光才能發芽成長。為了使種子發芽,全劇的重點就在啟動生命能量的「光」。三十分鐘的演出,對「光」的呈現充滿創意。為了讓三歲甚至更小的小小朋友認識光,劇中以鏡面反射光線來彰顯光亮。藉由光的能量,小種子終於能一點一點往上長。迷你小品藉由光的視覺化與隱喻說明生命成長的動能,極富教育意味。

為了彰顯蝸牛住處的陰暗潮濕相對於陽光普照處的明亮乾爽,舞團利用樓梯將空間分成兩部分:一樓象徵陰濕的地面,二樓布置成灑滿陽光的嫣紅天空,隱藏在樓梯下的小凹洞是蝸牛的家,上了樓梯彷若一扇通往天空之路的門在眼前開啟。以空間的高、低相對,狹小、開闊相比,陰暗、明亮相較,作品透過空間與視覺效果彰顯陰暗與明亮的二元對比。為了讓小朋友體會鏡面折射光線的趣味,作品設計讓一位小朋友參與實作體驗。可惜的是,二樓裝置藝術布置得如此美好溫馨,但觀眾停留的時間卻相對短少。在還未充足體會陽光的力量前即再度被引導回象徵陰濕的一樓。身為大朋友的一員,我好奇若開放觀眾進入裝置藝術區觀賞或互動,能否更拉近觀眾與作品之關係,並體會光的神奇與能量?

「毛怪工作室」作為特定場域舞台散發著溫馨柔軟的氛圍,與作品的親柔溫暖相呼應。狹小的觀演空間對小小孩而言,是親密接觸的好安排;然而對必須坐在擁擠地上的大朋友,相對不舒服。而演出限縮於一般平房常見的樓梯一隅,表演者身體得以展現的幅度也非常受限。又因為演出就在伸手可及之處,過大的動作也不適合。舞者動作該如何精準與細緻拿捏,是此迷你舞劇得再關照之處。整體而言,作品在視覺設計上的吸引力強過身體表演。

《樹梢來的微笑》以表演藝術的動態與視覺藝術的奇幻吸引大小朋友,營造一個溫馨的觀演場所,帶來一場極富生命教育意味的小舞劇。在我身旁六個月大的小女嬰都瞪大眼睛安靜的觀演。此發生在小街道裡的迷你小舞劇,非常吻合桃園「藝術綠洲創作計畫」的精神,將藝術一點一點地滲入大眾生活中,滲入小小朋友的心中。然而,就特定場域表演而言,創作者的場地選擇最終考量是藝術性的?地緣關係性的?觀演舒適、方便性的?或理念投合而成就展演可行性的?這些問題構成展演背後複雜的行政協商,其結果更影響藝術層次的發揮。目前台灣特定場域表演極為蓬勃,這個發展與中央或地方政府的藝術補助項目攸關。藝術工作者需要面對與釐清的問題則是,為何要做特定場域演出?如何駕馭非劇場空間的地景設備?在這個場地設計的演出完全無法移地再製嗎?觀眾觀賞過程的身體感受要如何被考量?這些,以及延伸的問題,等待我們進一步思考與釐清。

《樹梢來的微笑》

演出|反面穿舞蹈劇場
時間|2019/11/02 11:00
地點|毛怪和朋友們藝術童書工作室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同翻開每本繪本帶領我們飛入遼闊的想像世界,這部作品利用書店樓梯底下的空間,改造成了樹洞,樓梯則變身成了樹幹,既有的空間被賦予新貌,也帶領觀眾的幻想起飛。再則配合書店有限空間,每場次僅限十來個觀眾,如此親密近距離的看戲過程,也貼近了孩子常會好奇蹲下身探看自然萬物的景象。(謝鴻文)
11月
08
2019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