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回歸‧運動人生《戰+》
1月
03
2020
戰+(動見体提供/攝影唐健哲)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05次瀏覽

徐珮芸(臺灣大學戲劇學系學生)


2009年,導演符宏征首創「運動劇場」系列作品《戰》,透過劇場將體育賽事與日常生活巧妙連結,角色輪番上演各式各樣的情境,從運動肢體動作中發現如同現代舞的美感;展現力與美的同時,也映照出運動如人生、人生如戰場的哲學思考。今年適逢《戰》十周年,動見体為此特別推出《戰+》,邀請了戲劇構作傅裕惠加入,以不同的眼光與觀點協助導演重新組織調整劇作,並以曾參與演出的五位演員:王靖惇、理想爸-威廉、劉心宇、劉嘉騏、魏雋展,加上三位新成員:王世緯、李明哲、楊傑宇,完成演出。在這饒富意義的時刻再度聚首,時間在演員身上留下痕跡,十年來累積的身體經驗互相激盪與轉化,以時光底蘊淬鍊出全新片段。【1】

就導演手法而言,將劇場結合運動,與日常生活產生呼應,是種有趣的創作模式,也十分貼切。首先,運動是個最容易讓自己對身體產生覺察的方式,比起肢體或舞蹈劇場,在呈現上最能讓觀眾看到直接的肢體語言並產生共鳴,因為運動是普遍的人生經驗,而且在運動的時候,人會專注於調整自己的呼吸、控制自己的身體、感受汗水的流淌,來應付自己的對手或接下來需要身體做的指示,就如同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調適自己去面對各種任務和人一般。其次,運動的訓練、規則、術語等,或多或少也對照到人生場景,如對著牆面不斷地擊打乒乓球,就像機械式地上班族生活;裁判不公平的判決、規則的錯用,就像在職場上受到不平等的對待與歧視等。

劇中角色都沒有特定的個性或鮮明的性格,甚至沒有名字。而舞臺上上演的其實就是所有人在人生中可能都會碰到的情境,身為觀眾,有時候能夠藉此把自己投射在角色身上,彷彿看見自己人生的境遇。不過,與先前版本不同的是,往年角色服裝同時有運動服和西裝,今年皆著西裝;因此,劇中的情境便比較侷限於上班族的職涯情境,且角色恐因穿著西裝而使一些肢體動作受限,這點是我認為稍微可惜的部分。

劇中場景有兩個,一為競技運動場,另一則為辦公室。競技運動場運用了水源劇場的三面式觀眾席,但僅有正面面對舞台的觀眾席有觀眾入座,左右兩側的觀眾席則沒有,因此兩側的觀眾席空蕩蕩的,僅有前面三排有放置一些球類、包包、毛巾等等。在演後座談會中,我向導演提出了這方面的問題,導演表示其實那裡有開放售票,只是沒有售出,因此它就運用了這閒置的空間來放置演員暖身的物品。雖說是因為碰巧才運用到兩側觀眾席,但比起將簾幕拉起、遮擋住沒有售出的座位,我認為這樣的碰巧反而恰到好處,真的營造出舞臺上是一個運動競技場的感受。

至於辦公室場景的部分,沒有使用太多辦公相關的實體道具,僅有一張角落的沙發以及一張在舞臺中央的桌球桌。雖然實體道具僅有兩樣,但就是只有這兩樣道具,才營造出階級上的對比──老闆坐在舒適的沙發椅上,對著在桌球桌上賣力打球的員工頤指氣使,甚至進入員工的領域進行壓榨。場上最後方還有一個貫穿全劇的大型數字計分板,在劇情中有計分的作用,右下角還有個角色在此跳瑜珈或游泳,偶爾會帶領場中央其他角色說出臺詞,象徵的是角色內心的聲音。然而筆者認為,人們內心的聲音有時並不會像這般的平靜,有時可能是衝動的、非正向的聲音,因此用瑜珈或游泳的方式感覺較無法全方位的詮釋。演後座談會中,筆者也有向導演提出這方面的問題,導演將問題拋回問我,我則提出了一個方式:可以把這個象徵內心聲音的角色放在計分板中央上方的位置,可能偶爾做瑜伽,偶爾做激烈運動,就像是或靜或動地在一個較高份量的位置影響著角色的行動。導演說,他也有考慮過這個方式,並且是用一個救生員的角色,下次若還有演出的機會可再多方嘗試。

劇中的道具除了場景的沙發和球桌之外,只有乒乓球、球拍、裁判的哨子、隔板等和乒乓球相關的小道具,與往年還有使用其他球類跟道具不同。乒乓球的意象使用得很恰當,可以說是球類運動中,等待擊球時間最短的運動,也就是打擊出去後,很快地就要再次揮拍。這呼應了日常生活中不斷接踵而來的工作任務、人際關係、煩惱、問題等,隨著角色的心理壓力提升,可以看見角色愈發焦慮地擊球,隨之越來越快,最後球落地,角色因此失落,卻又得再拾起另一顆球繼續下一場擊球,就像人生中也會面臨不斷地跌倒與爬起。除了獨自打球,劇中還呈現了女角色和男角色以乒乓球對打的情景,之間還有一位裁判進行裁決;但每次分明是女方得分,卻胡亂套用規則硬是將分數判給男方,連結到的是社會上抑或是個人人生中不公平的狀況。乒乓球賽的尾聲,天花板上忽有一大箱乒乓球傾瀉而下,場面頗為震撼,也象徵著角色們內心的崩解,以及他們人生中必須面對的、永無止盡的課題。不過,雖為運動劇場,全劇要呈現的人生意義也不只有乒乓球這一項連結,但劇中的其他運動都以無實物、肢體語言的方式呈現,故筆者認為較不連貫。運動劇場算是個頗新的形式,還可以再繼續思考如何使它更完善。

劇中的燈光效果設計得非常好。辦公室場景使用了日光燈的排列,冷色日光打在那個場景的角色身上顯得毫無生氣,呼應他們在職場上的乏味、無奈與無力。甚至在數量龐大的乒乓球落下時,這些日光燈也跟著垂下,但沒有墜到地上,而是像角色內心產生地震般地將這些燈光震得歪七扭八,只剩幾絲電線掛在天花板上。在全劇接近尾聲的部分,燈光運用了「閃光」效果,臺上每個角色做著連續的肢體動作,在燈光一閃一滅的情況下,就像是看到臺上的角色不斷地被定格一樣,看起來極震撼,也讓我看到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中,人們在其中的掙扎與不斷地適應著變化。

現代人忙碌的生活與面對各種競爭壓力,就如同運動競技場的運動員一樣拚命。十年來社會變遷或大或小,讓人們加速面對快節奏且混亂的生活,正如同面對一場無形的戰爭,有時候我們必須像激烈球類運動一樣快速地反應擊球,有時候我們又得像和緩的伸展運動一樣讓自己慢下來放鬆;因此,如何在失速的年代找到屬於自己的步伐與呼吸,在這齣劇作裡或許能找到屬於自己人生的答案與方向。【2】


註釋

1、文字取用自動見体劇團《戰+》新聞稿。可參考網址:https://reurl.cc/xDmQX1

2、同前註。

《戰+》

演出|動見体劇團
時間|2019/12/22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結束之後,除了大呼過癮,為演員和燈光、舞台拍手之外,幾乎沒辦法產生更多的發想。或許這就是肢體劇場面臨的必然問題,在絢爛的肢體動作面前,劇情很難不顯得蒼白。(王逸如)
1月
03
2020
本作表現簡明幹練,有效地建立起與觀眾的關係,雖然作品中不乏具有複雜性的戰爭思考,卻在最終因著北之澤與觀眾,透過「我們」的可相互替換,讓本超越了對立結構的「反戰」態度,潰散為了戰爭與和平一體雙身的矛盾之中。
1月
22
2025
儘管整體對女工生命經驗的藝術性演繹動人,但作品更多表現的是旗津受訪者對家鄉的個人情感,卻似乎難以清楚呈現以1973年「高中六號」女工沉船事件為命題的政治議程與核心辯證。這使得作品與觀眾的討論變得侷限。
1月
22
2025
若再考慮到本劇刻意將歌仔戲史點綴其中,並介紹行話等因素,真可如節目冊觀眾迴響期許般「作為推廣歌仔戲的定目劇」。無庸置疑,這是一齣好看的戲,但卻不是洪醒夫的《散戲》。
1月
20
2025
最後,羊魂人身的主角遇見羊群,羊群紛紛走避,對羊來說,牠/他是人類,即使試圖發出羊叫,牠/他也不是羊。主角親手打造了一個謊言來欺騙自己,單向的輸送帶像是不可逆的時間軸,這隻羊在黑撲撲的時光隧道裡走了許久,回頭卻已看不見原來的入口。
1月
17
2025
假設是未讀過原作的觀眾,與其說是首尾齊全的戲齣,更像是一種前導片、角色介紹一樣,讓對原作不熟或未打過照面的觀眾開始對這個戲劇產生興趣
1月
17
2025
本作的確透過精心設計的劇場調度,成功地建立起一個讓他自己很「不自由」的劇場。並以這樣的不自由,將觀演關係中可能存在的各種美學判斷,概括成了唯一一種關於真假的命題。
1月
17
2025
然而,我們多只看見「不快樂」的狀態與選擇結果,所有的內在掙扎與迂迴,卻都以「尊重理解」、「不多過問」為理由隔絕於觀眾的共情之外,使一切成為無以名狀、不可言喻的心理狀態。
1月
13
2025
《祕密花園》自出版以來,被視為療癒與成長的象徵。此次如果兒童劇團將這部百年經典搬上舞台,挑戰的不僅是保留原作的純真與深刻,還在於如何以劇場語言帶來新鮮的視覺與情感體驗。
1月
13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