諷人與自嘲《女女女女女》
4月
04
2017
女女女女女(69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76次瀏覽
吳政翰(專案評論人)

《女女女女女》,光看劇名毫無頭緒,實在無法確定內容為何,從這鮮明的字體看來,應該跟女性有關,劇中出現了五位女子,但劇名並不叫《五位女子》,而是刻意強調「女」的主體,猶如五女一字站開,開宗明義地捍衛女性立場,而且唸起來帶有輕快而有趣的節奏感。在這齣就劇名上已玩味視聽、內容關乎女人又不限女人的戲碼中,新生代編導黃洛瑤暢談女性主義,試圖避開宣教的危險,寓教於樂。

舞台方形,中央一塊綠地,邊緣立滿各種大小盆栽,全場綠意盎然,充滿生機,卻被侷限於室內,隱隱呼應了此劇中五位姊妹的窘境。這五人個性迥異,興趣不同,時而口角,時而同心,自小父母離異,父親時常遠行,母親所處不明。某天,父親捎來信件,透露要跟一位名叫Veronica的女人結婚,還有了小孩,儼然這位陌生女子即將取代五姊妹們母親的地位,於是大夥想方設法要來對付、了解她。姊妹們進一步得知,Veronica是一位女性主義者,但大家對此毫無所知,因而不僅開啟了角色去探究女性主義的契機,也似乎合理了劇作試圖給予觀眾機會教育的時機。

全戲以幽默詼諧的風格、明快俐落的節奏、豐富多元的設計,切入女性主義議題,讓這堂課上起來活潑逗趣,不致於生硬乏味。自一開場,身穿藍黃白綠紅不同顏色的五姊妹,有序隊形,和聲哼唱,即以明亮多彩的視聽音樂性,定下基調。五人言語你來我往,插科打諢,加上不時傳來雷響般的電鈴聲,處處充滿娛樂驚喜,有時位於舞台深處的背幕和角落一隅的電視螢幕浮現影像,切入切出,迅速轉換現實與虛境,增加了敘事層次,也增強了戲劇節奏。

更有趣的是,劇中出現了一套「女性主義者速成秘笈」,裡面各章節皆有主題和習題,五姊妹化身為歌隊,一一說明、演練,例如用各語言翻譯「我是一位女性主義者」、模擬情境對話教學、以一句話定義對於女性主義者的印象、挖空一堆古今先賢的名言語錄來填詞造句等,最後如信仰般地以「我們」的諧音口號woman(「女人」)作結,取代了歷年來以男性為主體的「阿們」。片段串接快速,節奏精準,畫面乾淨,妙語如珠,藉由類廣告的宣傳手法巧妙「置入」女性主義觀點的同時,填鴨的教育形式也突顯了知識觀點的刻板與僵化,嘲諷了父權思維底下的社會運作。

幽默輕鬆的手法雖使內容稍稍遠離了說教的危險,但若沒能來得及讓焦點回到劇情和人物本身,一不小心就會落入偏重效果的窠臼。劇中花了過多篇幅在堆砌表面上的生活感,碎語閒聊趨近流水帳,不僅錯失了推動劇情的時機,也使得原本不同類型及個性的五姊妹未能深入各自角色。再者,劇中對於女性主義的詮釋,延伸連結到人道主義,但不論女性主義或人道主義,僅止於說明層次,並未實際融入劇情,姊妹們學習了一堆方法和課題,卻毫無實踐意圖及努力過程,更遑論這新思維如何改變這五人生活或選擇,致使前段費心鋪陳的種種女性主義細節變得空口說白話,思想和劇情脫離,未能緊密結合。

所幸的是,此戲對於女性主義並未一味頌揚到底,到了最後竟然轉向,反過來自我調侃了一番。隨著大姊和二姊的激烈爭吵,不僅原本吊掛的「女性主義萬歲」標語被扯掉了,而且東西拿了就撒,抓來就砸,場面一片狼籍,形成了位階的顛覆、家庭的崩解,甚至結尾時四妹試圖撥打秘笈上的電話號碼卻是空號,似乎女性主義不復存在,或者從未出現。五姊妹就這樣,由於父親改了歸期,只好繼續等待,困境未能獲得解決,再度被困守在此綠園溫室裡。

只不過,在原立場還未建立穩固就自我調侃的情況下,調侃似乎過於容易而顯得力道不足。到頭來,在劇情這樣來去的過程中,這五人各自及彼此關係究竟改變了什麼?最後眾人的平和相處,是無事生非過後的修好,抑或歷經追夢幻滅的醒悟?

《女女女女女》

演出|69劇團
時間|2017/03/25 14:30
地點|牯嶺街小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小狐狸這一段從原鄉到陌生地的遷移歷程,彷若當代高移動率、移工人口與北漂的狀態,使得《還沒有名字的故事》不只是一齣成長童話,更像一面折射現實的萬花筒。
7月
10
2025
與其說《你說的我不相信》談論被掩藏的歷史,更像是因歷史而觸發的記憶,藉由演員一再重複扮演,呈現「開槍那瞬間」的角色演繹與心境模擬。
7月
09
2025
在這裡,是印度需要《三個傻瓜》,得以進入全球的標準化秩序之中,無論是寄望在劇中更為呈現「印度」的故事,或是打造模糊的「亞洲」,更或是希望更全面地在地化改編以致於可以看到「臺灣」
7月
08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