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越秦川入歌裡《周仁獻嫂》
12月
14
2011
周仁獻嫂(賴宇泰 攝,臺灣春風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2次瀏覽
施如芳

話說多年以前,有「活周仁」之稱的秦腔名角李小鋒,到台灣演出《周仁回府》,座中的李佩穎,看得眼熱鼻酸。去年,她奔赴西安短期充電,體驗孕育於「八百里秦川黃土飛揚」的秦腔,向李師習得〈悔路〉一折,返台後在故鄉人面前「吼」秦腔,感覺到身上的歌仔戲細胞,躍躍欲試——不待下回分解,二○一一年歲末,臺灣春風歌劇團劍及履及地推出了全本《周仁獻嫂》。

這一齣築夢踏實的戲,與其說,是緣起於那古老而悽厲的聲腔,不如說是周仁所面臨「不獻嫂,兄即死,既獻嫂,無以為人」的絕境,太過揪心驚魂,挑動了春風眾人的戲癮,非得自己扮上,把這個故事移植到山水青綠的台灣,重生於陰柔和媚的歌仔戲身上。《周仁獻嫂》立基於秦腔本子,不太為難地,就保有傳統戲的節奏和韻致:善惡黑白分明,人物配置精要,情節循著套路,不枝不蔓,觀眾「看頭就知尾」,演出者也容易一以貫之地揣摩角色。

然而像《周》這樣,沒有虛華矯飾的大場面,扎實的戲肉全寫在演員一身,得靠大篇幅的唱念做白托出,對並不以演戲為業的春風成員而言,實在吃重。尤其是帶頭追夢的當家小生李佩穎,既演周仁,自然挑起被錘鍊成獨角戲經典的〈悔路〉,其難度之高、挑戰之大,不言而喻。幸有精通傳統戲美學的前輩演員曹復永擔任導演,場面調度得清靈流暢(特別是上半場),在沒有太多身外物(布景、道具)的前提下,以水袖編派身段,樸實而言之有物;陳欣翰設計的音樂,也可見不離戲譜、因人編腔的功力。故綜合觀之,《周》難掩業餘的身手,但癡心可感,稱得上個個沈穩,沒有人明顯失分。

以俊美扮相「忍辱負重」的李佩穎,創造了歌仔戲版的周仁,無疑是全劇也是全場的焦點,雖有幾處「氣口」,勁頭或轉折不足,但瑕不掩瑜;與李對手戲甚多的邱妤萱(飾李蘭英)、劉映秀(飾杜文學),也有令人動容的表現。唯一科班出身的王婕菱,應邀擔綱反派的嚴年,專攻粗角的她,雖仍在學,卻已是一出台就搏掌聲的準演員,她為公報私仇的小人拿捏出可恨又可笑的嘴臉,使得相對沈重的《周仁獻嫂》,也洩露幾許「再苦也要讓人笑出聲」的戲曲本色。

傳統戲的吉光片羽,固然可以與現代人零距離,但一旦發展為全本戲的格式,以置入目前劇場戲曲的觀演常態,戲劇張力和整體得分就未必能等同折子段落。《周仁獻嫂》的難處,正在於此。上半場從〈抄家〉到〈刺嚴〉,情思飽滿,表演光彩奪目,觀眾入戲正深,突然殺出個中場休息,一時不敢想像下半場能怎麼辦?果然,恰如《牡丹亭》杜麗娘回陽後,只剩收拾人倫殘局,再由皇帝頒旨赦罪,彷彿天道好還。這樣的餘緒,各自抒情表述足矣,再無情節高潮可觀,從新編戲審視之,後繼無力的架構是個缺憾

再從思想面來看。秦腔版的杜文學在抄家被捕前,將妻子託給義弟周仁,遂有嚴年威脅利誘獻嫂得官的後事。此一情節,聯結的是「搜孤救孤,一命換一命」的套路;《周仁獻嫂》最大的改動,便在杜妻懷了身孕,周仁的捨妻毀己,因此多了保住杜府宗基的理由,一命救兩命,看起來似乎划算一點——這種思維邏輯,放上西式的「正義」秤桿,仍搖晃不止。

不過,劇本對正當性錙銖必較的用心值得肯定,況且,熟戲中加入新細節,經過發酵,有益於整舊如新。只是,創意須有思想護持到底,當代台灣戲曲至可貴處,還在「不為皇帝唱讚歌,要為蒼生說人話」(柏楊語),若善加提煉,《周仁獻嫂》不難迴避傳統戲的時代局限。然而,乍知抄家惡耗,杜妻第一時間勸丈夫「生死由命莫再悲憤,君要臣死怎敢不遵」;歷經家破人亡,杜府是在「天子英明宣聖命,忠良沉冤終洗清」唱曲中獲得平反。而後眾人一再以「節義萬古傳」的極致之詞,讚頌李蘭英之死,杜文學又請周仁笑納兒子為義子,先前的大義之舉,竟被舊社會的千萬重關係所收買,這點點滴滴,不免讓《周》落入傳統的圈套,令人有為德不卒之感。

《周仁獻嫂》

演出|臺灣春風歌劇團
時間|2011/12/11 14:00
地點|台北市大稻埕戲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楚漢相爭:韓國城風雲》的呈現手法素樸,從天上壽宴轉進人間戰禍,取站頭刻劃時代氛圍,平實直述歷史人物融入民間想像之後的模樣。有文有武的簡約戲碼,滿足觀眾對演義故事的嚮往,也展現外台歌仔戲順勢而變的靈活身段。
4月
17
2025
《閻羅殿AI手冊》或許不能算是齣完成度高的精彩作品,但它的確有意無意承襲了近年新編戲曲抑或跨界戲曲常見路線,以虛擬的陰間鬼界切入我們所處的現實世界,試圖為傳統形式尋找述說當代故事的可能途徑
4月
17
2025
筆者以為《黃鶴樓》之看點乃在於演員如何將角色性格內化、使形神相合,此劇若非老將來演大抵也演不出精妙之處,而《周瑜歸天》則因做工繁重常為新秀練功劇目,此次劇目安排不僅僅在劇情的銜接,與演員特質亦有其適切考量。
4月
16
2025
這類型經典新製的演出,勢必面臨「技藝傳承-戲曲文本-觀眾品味」三者孰輕孰重?該如何重新取捨建構?筆者認為《漁樵歌》為經典嶄頭新詮釋,做了極大化的提煉與平衡。
4月
15
2025
《若沒有你,我還會是關羽?!》從命題可知這齣戲的靈魂人物除了名垂千古的武聖關公外,更加進了關羽的坐騎赤兔馬和隨身誅敵兵器青龍偃月刀兩個角色;這後二角的真實存在形體,乃吾人可以用感官感知到的「器」或「物」,是屬於哲學家所謂的「形而下」者
4月
11
2025
整個作品可以說是立意良善,也達成了將物件擬人化,並以此解構英雄神話的目標,但是在演出結構的安排上,或許還有調度完善的空間,使演出在戲中戲的架構中,能夠得到更密切的呼應
4月
11
2025
大量且不斷穿插的說書,明確切斷了情節的延續性,同時也斷裂了演員對於劇中人物的揣摩,於是演員成為「立體化」的繪本,隨「說書的語言」展開所有動作,成為服務說書的狀態。而這樣的形式多少也拖沓了整體節奏
4月
10
2025
團隊過往對於戲曲身段的承襲或化用著力甚深,不論是接聽杖頭飛鴿傳書,或是化趟馬程式為現代機車的騎乘,都是極具巧思的創發。可惜本劇的表演採取較隨性自在的形式,藏身在華麗服飾的身段,不復見獨出心裁的精彩。
3月
28
2025
碎片化的情節,各懷心事的人物,鋪陳及意外躍進躍出,聯手將兇殺案推上前線;情節提供的事實指向特定伏線:暴政必亡、惡者伏誅。散落的懸缺訊息形成一齣「推理群像劇」。若問起作品脈絡和歌仔戲在戲裡意味著什麼?兩者同樣幽微。
3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