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格局中的繁複細節《徹舞流》
4月
13
2016
徹舞流(舞蹈空間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45次瀏覽
戴君安(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舞蹈空間舞團的2016製作「舞蹈空間X日本計畫」《徹舞流》,展現日籍編舞家島崎 徹(Toru Shimazaki) 的作品,由〈Grace〉、〈The Game〉及〈Zero Body〉匯集而成。

首演於2009年的〈Grace〉,簡要而言,可說是一盞燈與雙人舞蹈的變化。開場時,一盞燈的光線灑落在兩位身體交疊的舞者身上,光線將左下舞台勾勒出一片擴散的橢圓場域,置其他空間於黑暗中。光影隨著舞者的身體流轉,先同步朝著右舞台移動,再漸漸轉移投射的面積。舞者的臉上都戴著面罩,這使觀者的目光焦點無從放在臉部表情上,遂將關注移至整體身形;而白衣上帶著些許灰黑基調的色澤,則儼如潑墨般的暈灑在舞者身上。舞者的肢體動作在流暢綿延中帶著力度的變化,沒有斷裂的跡象,彷彿切不開的流水,滑過每一個蜿蜒的渠道。當第二對舞者上場時,光影換成來自另一盞燈的投射,他們和第一對舞者有如交接了空間的所有權般,默默的將觀者目光的凝聚點移轉。此時,依然是一盞燈下的雙人舞。

接著,兩對舞者同時都在共用空間,於是光影也有了變化,即變成兩盞燈的投射。但兩個光圈的交集並沒有讓場景複雜化,兩對舞者也只和自己的舞伴對話,與另一對則互不交涉。兩組舞者依著卡農(canon)的形式,動作段落不斷迴旋返復,一組的段落始終追著另一組,直到最後一個小節,兩對才融合一起的舞動。當他們的動作變化越來越多時,第三對舞者加入他們,此時三對舞者仍然維持流暢綿延的肢體流轉,但力度的轉換更加明顯,也不再進行卡農,而是各自有其序,宛如三條小河,偶而交會,隨即分流而去,互不糾葛。漸漸的,舞台上又只剩一盞燈與一對舞者,最後,男舞者托著女舞者,兩人的身形不斷的繞圓、畫圈,直到一切回歸初始狀態。

於本地舉行世界首演的〈The Game〉由三位男舞者完成任務,這應該是這場《徹舞流》中,唯一有使用側燈的舞,但也僅止於開場時的數秒而已,由左側舞台打進前下舞台的光影,為在寂靜中緩步從右下舞台進場的男舞者照亮前景。在一個強音中,另兩位男士進入舞台,側燈瞬收,取而代之的是從天而洩的電腦燈,不僅將空間打亮,還在地板畫上格子。這是一場三人行的競技,也是場男孩間的遊戲,但即使是在施力、借力的推動中,仍帶著閒緻的延展。三男的身體接觸偶或從容,偶而則有衝突即起之感,但無論爭執感再強烈,舉止間仍帶著優雅的氣息,頗具君子之爭的意境。結束時的轟隆散去對照開場時的寂靜,讓期待看到另樣結局的預設落空,倒也令人為之莞爾,像是在一帖順口略帶刺激的藥散中,補了一劑舒心丸。

根據節目單的說明,〈Zero Body〉(2014) 有讓身體歸零之意,似乎試圖重新出發,尋求身體的原始狀態。這個作品令我聯想到2012年在世界舞蹈論壇暨國際舞蹈節中,由日本神戶女學院演出的《Here We Are》,這兩個作品其實截然不同,但是都呈現了島崎徹擅長的隊形變化及卡農形式的運用。〈Zero Body〉的九位女舞者在左下舞台從三人一排的半菱形隊形起始,在三盞燈的光影下,她們的身體與節奏不僅是單純的進行卡農組合而已,更多的是游移時的延展格局,拉大了活動的尺度與圓弧的角度。她們的步伐前行後退、左挪右移的逐漸換到舞台的不同區塊;大動作的力度與繁複的細部動作,對應時而揚起、時而停止的音樂,使動作與節拍的落點時而清晰可辨、時而相互交錯。梳著包頭、身著短裙的女舞者們,陰柔的外相包藏強毅的內蘊,她們有時合體、有時三人一組,以反覆出現的卡農形式與全員一致的段落對比替換。最後,她們在舞台中央聚集成類圓隊形,猶如形成一個具體的「零」(zero)。

島崎徹來臺多次,作品總是展現他自成一流的舞蹈風格,也就是在大格局上簡單俐落,卻在細節中裹藏複雜的難度與高度。舞蹈空間舞團在《徹舞流》中,算得上贏了這項挑戰,不僅跨越身體表達的障礙點,也呈現出禪意飽滿的境界,相當能表彰島崎徹的舞蹈流派。

放眼世界,眾家高手雲集之際,他,徹底是當今舞壇的清流。

《徹舞流》

演出|舞蹈空間舞團
時間|2016/4/10 14:30
地點|台北市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純肢體概念運用,非同流於現今追求大量多媒體或裝置藝術等科技結合的作品,在強調以人為主體的概念下,激發舞者各種形態運用身體舞動的可能,避免讓肢體在前衛科技操作下失衡,如此之理念貫串於看似三首主題無關聯性的作品中。 (蕭亞男)
5月
19
2016
如果說《Grace》舞者與編舞者意志的拉鋸是浮動的,那麼相對奔放自由的《Zero Body》舞者主體經驗可能就獲得較大的釋放,而不拘謹於精細的線條與托舉之中。(樊香君)
4月
13
2016
《Zero Boy》(臨極限)舞出超乎想像的力量與變幻。幾乎沒有片刻停頓,以快速且乾淨俐落的動作變化,展現純粹的肢體力量。(蕭雅倫)
4月
13
2016
此次北藝大的詮釋,不僅忠實再現碧娜・鮑許的編舞語言,亦展現了臺灣舞者的生命力。泥土、汗水與舞者的呼吸,使得這場重現充滿了屬於這片土地的獨特感性。
1月
28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
北藝大舞蹈學院所演繹的《春之祭》展現了少男少女的稚嫩,和對傳統毫不質疑的信念,強而有力又精準扎實的肢體展現,替時代劃出一道嶄新的樣貌、讓經典保存得更加璀璨與深刻。
1月
28
2025
此刻舞者的肢體語彙不再是技巧的展現,而是自我與文化之間的對話,流暢又矛盾的動作軌跡,引出舞者在多元文化背景下所面臨的身分困惑與內心掙扎。觀者也深切的感受到舞作對臺灣舞蹈教育的反思,究竟是在塑造一種融合的美學,還是在培養無根的雜糅?
1月
20
2025
編舞者賀連華將佛朗明哥的激昂與臺灣女性文化的溫柔堅韌巧妙融合,從中闡述了親情愛的真諦和情感交織的過程,這樣的雙重結構不僅是對佛朗明哥精神的致敬,也在舞台上展開了一段關於母親、女性與愛的故事。
1月
19
2025
這三部作品不僅邀請觀眾進入一場身心的冒險,也提醒我們面對內心的混亂、愛情的流轉與人生的漂泊時,如何找到屬於自己的節奏與釋放。混沌不明,往往是最穩定的存在。
1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