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傳統的反響與回聲《3 X 3計畫:異常返響》
3月
31
2018
《3x3計畫》異常返響(國家兩廳院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07次瀏覽
李欣恬(北藝大音樂學碩士)

這是一場明亮可喜的音樂會,明亮的是,新世代音樂家們,勇於發出了他們的時代之聲;可喜的是,新世代音樂家們對於聲響的想像力,以一種「規範裡的自由」模式,大膽而多元,並渴望透過自身創意,和觀眾接軌,亦成功獲得觀眾滿堂采。

所謂「規範裡的自由」,指的是本場音樂會裡所使用的配器,順應團隊屬性,以笛簫、古箏和阮弦三種類型的樂器為主,在這樣的配器之下,勾勒傳統樂器在新時代裡的想像,來自傳統的反響之音,一躍而上新創曲目。

笛演奏家任重所譜的《掣》,以大自然現象雲、風、電劃分為三樂章,成為三首精巧的小品;第一樂章〈雲〉,抒情好聽,既是寫景之曲,也帶有寫意特質,以極簡音樂手法鋪陳,在重複的音型、協奏之下,簡練的旋律油然而生,時有厚重雲朵般的豐厚聲響,最後又瀟灑地散去,一如天上的浮雲,轉瞬間消失了蹤影;第二樂章〈風〉,作曲者安排演奏者觸摸琴弦表面,模擬風的聲音,時有尖銳聲響,引入躁動感,而笛音的加入,一如氣流襲來,帶有擬音特質;第三樂章〈電〉再度回應第一樂章的極簡手法,並在調性的變異裡,突破傳統器樂的定調。當新時代的創作者們,一路追尋聲響上的新意,這首作品反而是一首返璞歸真的真性情之作。

旅美作曲家李元貞的作品《光、物、影的二十個極短篇》,試圖在時間、空間乃至音樂與聲響的反饋裡,交織出關於可見事物、不可見事物的平面與立面,亦是作曲者長年以來所形塑的創作美學,對於傳統樂器的想像是簡潔且富有精神性意涵的,同時亦有諧趣特質在其中;這數個短篇雖各有分段,但卻又連成一氣,節奏的增值、減值,有如光影生滅,簫、古箏與阮弦樂器,在音樂表面張力上的拓荒與擴充,留白的時刻,都使所有不可見事物,更為立體、明晰;樂曲接近尾聲之處,突如其來的行為藝術,在燈暗下來的舞台上,演奏者拿著手電筒探照著,並端出一盆裝有透明液體、不明物件的透明裝置,緊接著,加入的樂段更如神來一筆,民歌〈浮萍〉旋律的挪用與變調,亦可視為此曲的最終隱喻,物隨光影而生,隨光影而滅,來去之時,一如浮萍。

近年獲國際大獎、備受國際當代樂壇肯定的作曲家劉韋志,於本場音樂會發表《歪曲之語》,此作是來自他今年度甫發表完畢的「眾生喧嘩」系列作之二,透過「變異」手法,使傳統器樂發出有別以往的聲響;光是演奏位置,就先有更動,由左至右原本為笛、古箏和阮弦,更換為古箏、笛和阮弦;樂曲開端馬上能感受到「變異」之處,眼前明明是傳統樂器,何以發出金屬般的聲響?對於閱聽者的感官,無疑是視覺和聽覺上的「錯位」,以西方樂器的弓拉奏古箏,但琴弦表面所產生的泛音,以及靠近邊際、類似西方弦樂器裡的「近橋奏法」,也擦出了全新的聲響火花。

隨著緊湊的快節奏,三種樂器在聲響與聽覺的「錯位」中,與逐漸產生了「交換」,亦或是超越性的飛奔,阮弦樂器拍打著琴身,發出如電子聲響般的聲響,一如電子鼓,古箏成了另類的電子器樂,三種樂器互相模仿,互為擬音,唯一「變態」未完全的,要屬「笛」的聲響,仍是如此「傳統」,在這其中更顯得特立獨行。演奏者乾脆棄笛而去,戴上口弦,以近京腔、傳統戲曲的演唱方式,加入此一「變異」行列,成為三項樂器相互抗衡中的一股拉力。

值得一提的是,這場音樂會,除了委託作曲家創作,每位音樂家也演奏一首自己創作的樂曲,由作曲者演奏實踐自己所譜寫的作品,是另一個值得探討的領域;但筆者僅參與下半場音樂會,故本文未能在這層面繼續著墨與發揮。

《3 X 3計畫:異常返響》

演出|三個人
時間|2018/03/23 19:30
地點|台北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一個演奏實踐是否有其創造性或獨特藝術價值、其中的技術層面(包含整頓合奏的能力、演奏的技巧)是否頂尖、作為觀眾的自己是否喜歡,這三件事情完全應該區分開來。
12月
20
2024
透過不同的選曲組合,「爵士女朋友」四重奏在這場演出裡以多元的音樂視角為臺北的爵士樂現場注入活力。長笛作為主奏樂器,跳脫了傳統爵士四重奏中薩克斯風或小號的框架,為熟悉的旋律帶來耳目一新的質感
12月
12
2024
這篇文字要探討的,就是這個「不尋常的迴響」的成因,主要聚焦在梵志登的詮釋美學、與長榮交響樂團的合作成果、此一詮釋成功的客觀條件,以及這個成功所代表的,對於西方古典樂界的時代意義。
12月
09
2024
這場演出不僅展現了爵士樂的即興精神,也啟發人們重新思考音樂與文化之間的關係。無論是對傳統的致敬,還是對未來的想像,徐崇育的創作都傳遞出一個重要訊息:作為聯繫世界的「鑰匙」,音樂演奏讓我們穿梭於不同文化,找到多樣和共鳴的可能。
12月
02
2024
強而有力的節奏搭配迷離奇幻的電子聲響,形塑出一個寬闊、悠遠且充滿想像力的聆聽場域,吉他即興則穿梭其中,展現了樂團在律動與空間感之間的掌控力,呼應著「脈動」曲名,同時也定義了《逗號與句號之間》的風格:融合了電音、當代爵士和搖滾元素的音樂。
11月
27
2024
吶幫人樂團的《分貝沒有超標》為眾人帶來一場跨界派對,以嗩吶家族為主角,佐以爵士鼓、貝斯、巴松管,融合當代、民俗、各種中西合璧的編曲。
11月
24
2024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