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以中東舞蹈討論女性議題?《多情城市》
5月
18
2023
多情城市(阿薩德中東舞團提供/攝影蔡宗和)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470次瀏覽

文 曾冠菱(專案評論人) 

由邵震宇帶領的阿薩德中東舞團,致力於推廣中東文化與舞蹈,傳達對議題的關注,比如2013年討論阿拉伯之春的《解放廣場Midan Tahrir》,2017年探討青年失業、貧富差距等的《身是客Ghareeb》等。 

《多情城市》以臺語結合中東舞蹈探討女性議題。前者在形式上選用經典曲目——分別是鄧雨賢的「四、月、望、雨」,單音旋律為底、阿拉伯鼓點為節奏,時而融入明亮和諧飽滿的中東鈴鼓(Riq)、增加顫音及滑音的烏德琴(Oud),和以手指敲擊的阿拉伯圓框鼓(Daf)。 

由臺語錄製的口白,為節選自伊朗女權詩人Forough Farrokhzad的詩,與舞蹈相互回應。如何以這兩個相對抽象的形式,討論女性主義?成效如何?為本文章欲探討的主題。

掌管生育的女神 

舞台上由六女一男(藝術總監邵震宇)共七位舞者組成,演出分成許多段落,人數、性別、主題各不相同,細碎而難以精準歸類,因此以下以大方向及服裝做分段。 

在前半段「四、月、望、雨」歡快曲目中,女舞者們身著鮮紅色調的長袍服飾登場。以肚皮舞融合埃及農村、華爾茲、海灣國家等舞蹈,搖擺或甩頭髮,增加輕鬆柔媚的姿態。整體而言,身體線條優美,婀娜多姿,如海浪、流雲般自由與歡快。 

編排與舞者詮釋上,並非是物化女性,或取悅異性戀男性觀眾的男性凝視(male gaze),而是帶有儀式意涵。這得追溯至肚皮舞起源——宗教:相傳有位既窈窕又姣好的女子,因婚後多年無子嗣,因此來到掌管生育的女神廟前跳舞。【1】因此,舞蹈動作強調胸、腹、臀等象徵生殖部位。【2】而儀式、舞者對精神境界的追求,也是構成《多情城市》的重要元素。 

女女:自由、自我意識及慾望 

接著,為兩位女舞者的舞蹈,相較於前半段表演都是面向觀眾的編排,在此段舞者則是專注凝望彼此,無意迎合觀眾的觀看,彷彿沉浸在兩人的小宇宙。身體動作展示濃烈的戀慕之情,繾綣、交錯,織就出酷兒性的結構。這是突破具有性別正典中雙人舞的框架,女舞者們的肢體並未因一男一女的編舞傳統而特別區分男性化(比如tomboy)與陰柔氣質,避免陷入異性戀或加深刻板印象的思維。 

當社會的黑布籠罩,兩人決定叛逃。這些自由、逃離、非世俗能接受、隨心之所向等精神,是自伊朗女權詩人Farrokhzad的詩旨嫁接而來。在其詩中,試圖打破長期以來束縛女性的枷鎖,女性不再如父權社會所期待的溫順,而是勇於坦露自己的慾望,及對自由戀愛狂戀的追求。 

下一段落的舞碼,這群女性為抵制父權體制,開始綁馬尾、抽菸、打泰拳等,試圖以這種陽剛氣質來偽裝或者突破,可惜仍屢屢敗退。男性(舞者)憑著在生理與社會權力的優勢,化成魔掌以拉扯頭髮的方式控制。 

搭配由多種語言錄製的口白,內容不脫充斥由女性生殖器構成的髒話、刻板印象(穿著不得暴露)、厭女語彙。肚皮舞起源於對大自然、神祇及人類繁衍的崇慕,是對女性孕育生命的祝福,如今生育的器官與行為,都成了一種辱罵和貶低。 

既然壓迫是源自於男性的加入,那如果只有女性,壓迫還存在嗎?演出試圖提出肯定的見解。舞台上的女舞者逐漸成群結隊,共同排擠某位女性。在父權結構下,男性對女性的支配時時可見,女性之間的壓迫亦為關鍵。《多情城市》呈現出不論男性是否在場,女性始終都禁錮在父權體制裡的枷鎖,多了豐富的觀點。不過女性內鬨是把雙面刃,容易掉進女性時常「勾心鬥角」的刻板。男性樂見於女性集團的內鬨,能展現以男性為中心的自我滿足感,又能讓男性便於瓦解進而掌控女性。 

被排擠的女舞者,躺在舞台中央,一塊紅布將其包裹。接著,其他舞者身著一襲黑,頭戴黑色頭巾,以悠悠靜靜的步伐上台,彷彿喪禮般圍繞著舞台中央的女舞者。儀式性強烈,緩慢、沉靜而幽遠,讓人忘卻時間。雖說是喪禮,但整體的感覺反而有療癒的意圖,猶如歷經死亡後的破繭重生。 

身體政治 

誠如邵震宇在演後座談所言,先萌生對女性的關懷,作為創作發想,接著選擇以中東舞蹈的方式闡述,其中無意指涉特定國家的狀況。演出中能看出編創似乎刻意採取多元的方式,集結五種語言(波斯語、粵語、阿拉伯語、華語、臺語)的口白,以此試圖拉出舉凡女性,不論國籍,都面臨相同困境。 

然而,洲際間面臨到的狀況迥異,尤其是以中東風格的服飾與舞蹈呈現,容易讓人與特定情景作聯想,於是,疑問產生,即:何以能忽略所有文化的不同,一概而論?加上,由於內容所提到的女性議題十分廣泛,沒有適當聚焦觀點,觸及的程度不夠深入,當一幀幀的舞碼結束,觀眾容易迷失其中。 

總結來說,中東舞蹈作為一個闡述議題的手法是十分有趣的,尤其是其中的身體政治(body politics)值得探討。《多情城市》企圖以舞蹈,突破建構已久的社會框架,雖然這場女性的革命終究失敗,不過在過程中抵抗體制的身體,再再顯示肚皮舞不為物化自己、絕非賣弄性感或搔首弄姿,只求達到精神上的境界及流露出的自信【3】,這是形式與女性議題的對話。 


註解 
1、 參考自張哲豪,〈台灣休閒運動新風潮:中東肚皮舞發展之探討〉,《國北教大體育》(期刊),第三期,2013,頁72-80。  
2、比如維倫多爾夫的維納斯(Venus of Willendorf)雕像,特別誇張、豐腴的胸、腹、臀。據考古學家推測,即是對繁衍後代、延續生命的寄託,也是對生殖的崇拜。 
3、不少研究指出女性從肚皮舞中,自我解放、賦權、女性主義,以及找回自信、主體性等。專注討論相關主題的論文,有藉著訪談許多肚皮舞者、老師,進行質性研究與分析:李佳穎,〈肚皮舞學習對於女性成長歷程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碩士論文,2013。尚有:廖之韻,《快樂,自信,做妖精:我從肚皮舞改變的人生》,2011,臺北:有鹿文化。由於篇幅關係遂無法一一羅列,關於肚皮舞為主題的書籍、論文,或多或少都會與女性解放、自信一同談論。 

《多情城市》

演出|阿薩德中東舞團
時間|2023/04/29 19:30
地點|水源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
對於三個迥異的死亡,武康選擇一視同仁,不被政治符碼所束縛,盡力關照每一個逝去的生命與其相會的當下,揣度他者曾經擁有的感受。不管可見與不可見,不管多麼無奈,生與死跨越重重的邊界。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