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懸置,創造 《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
5月
03
2017
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葉名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25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段義孚在《逃避主義》中提到,無論逃向自然或文明人造物,一種「清晰感」是被需要的,這「清晰感」意味著一種品質。但他又說了,這種清晰感的品質常源自於某種簡化的過程,以及這種簡化的過程如何讓逃向某處的經驗顯得膚淺而不切實際。

要說簡單,《一個人的美術館》組成物是簡單。參與者簡單,觀眾一人,表演者一人。空間內容物也簡單,地下一樓,黑色籠罩,牆上、地板幾面投影。來到二樓,粉色空間,頂上掛著幾顆銀白色圓形物,地上灑著一片雪白顆粒,放著一台鋼琴,與三張劇院座椅。三樓最是簡單,一片藍光,除了牆上一面屏幕,沒有其他物件。三個空間,一貫清冷,一貫安靜。

意義難以附著於任何一處,或者,當你將意義附著於一處,只顯得自己簡單。於是,你只能就著這安靜與清冷,爬回自己身上。畢竟多數時間,空間中只有你一人。

回到地下一樓。

電梯門一開,巨大的黑色籠罩,你差點看不見前方的路,一陣暈眩。所幸空間中的投影之光,讓你有些安心。地上黑白交錯的投影,是某人的皮膚、毛細孔、體毛、乳暈,你仔細看著,偌大的黑色空間,逐漸壓縮成某種私密的心理狀態。一回頭,一個陌生黑影靠近,他一邊發出細碎鼓聲,一邊噫嗚鳴唱。你有些緊張,但還是好奇往前探,他將手鼓遮著臉,一面發出聲響,帶著外星生物的滑稽感。

此刻,你開始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步伐與選擇。原以為自己是觀者,但莫名地,當空間中進入另一人,觀看與被觀看的分量持平,這不再是參觀一個展、看一齣表演這麼簡單的事了。溝通被畫上重點,從兩人之間單純的步伐開始。一個恍神,身影沒入黑暗之中。你好想繼續膩在黑暗中,享受巨大音場籠罩的飽滿,卻又有些急忙想跟上那個神秘的身影。

來到地上二樓。

粉色光暈染著空間,好像晚霞獨獨鍾愛美術館。踩踏著灑落一地的雪白,顆粒聲讓你誤以為自己在雪地獨行,但轉頭看見落地窗外車水馬龍,卻透不進一絲喧鬧,有些奇幻,有些恍惚,當你坐上雪地的劇院座椅,更驚覺荒謬。然而,幾個簡單的物件,看似無邏輯的擺設,竟帶你抵達一種意義被翻攪後的「清晰感」。你於是鬆了一口氣,不再試圖解讀。一翻身,躺在人造雪地上,手臂來回撥弄著白色顆粒,沈入沒有意義的重複動作中,專注而清晰。不知何時,又是一陣細碎聲。

眼神望向三樓,緊跟著上去。

一坨軍綠色帆布帳篷,蠕動著,裡頭翻找鐵器的聲音鏗鏘作響。突然兩隻湯匙冒出,不像在演奏,只是透過聲音來回探索空間。一下子,湯匙縮回帳篷,又是一陣翻找。這次冒出的,是一枚空的扭蛋以及地下室的神秘身影,他雙手扭轉著手中的透明扭蛋,吱吱作響。像個冒險家,他透過聲響一邊探索空間,一邊唸唸有詞。你亦步亦趨地跟著,就怕打擾,怎知他轉個身就跟你對上眼,說著你完全沒有頭緒的外星語,教你如何操作扭蛋探測儀。你們邊「聊」、邊走、邊探測,通過一條染著藍光的長廊,來到玻璃懸崖邊,繼續用外星語、唱著、叫著、哼著歌、搖擺著。

此時此刻,你不像在地下一樓時,小心翼翼地觀看與被觀看,你僅僅是意識到選擇,讓它流出。在專注且清晰的當下,放棄解讀,選擇於是得以輕鬆的進出身體。你真的不知道你們確溝通了什麼,但你們在溝通,因為用盡全身共在,支持著彼此的選擇。懸崖上,時間不知過了多久,遠方來了另一個身影,招手,原是時間到了。在魔幻與現實的交界,你繼續徘徊,回想一切如何發生。

沒錯,葉名樺沒想帶你見證她在北歐雪地上那個「準備好了」的瞬間,更沒想帶你重返北國風光。【1】她與藝術家們提供的,正是段義孚說的「清晰感」,透過看似簡單的元素,卻成為深刻。深刻在於,當空間中只有你一人,彷彿世上最後一個人類,除了自己的心識,你還能照見什麼?深刻在於,空間中該是表演者身份的人,卻不像個表演者,該是觀者身份的,也不只是觀看者,看與被看瞬間打平,每個選擇被清楚意識到,溝通成為時間軸上的主角。深刻在於,過於簡約的元素,意義難以附著,懸置與覺察成為方法,創造於是可能。說到底,過程的簡單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把自己放在當下,無論是逃向何處。

註釋

1、TT不和諧講座紀錄:看見聲音,聽見舞蹈:舞蹈的人聲音景 ——從《寂靜敲門》、《混沌身響》談起。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2745

《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

演出|葉名樺(概念、演出)、Mark van Tongeren
時間|2017/04/26 17:15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裏似乎設置有偵測觀者動作的感應器,在空間中移動時,觀眾會感覺到四周的投影和音樂,隨著移動路線的不同而改變,而牆面深處,巨大的螢幕影片中是放大數千倍的肉身和毛髮,放大的效果可以清楚見到身體皮膚上的每個毛細孔。 (張懿文)
5月
03
2017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