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懸置,創造 《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
5月
03
2017
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葉名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65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段義孚在《逃避主義》中提到,無論逃向自然或文明人造物,一種「清晰感」是被需要的,這「清晰感」意味著一種品質。但他又說了,這種清晰感的品質常源自於某種簡化的過程,以及這種簡化的過程如何讓逃向某處的經驗顯得膚淺而不切實際。

要說簡單,《一個人的美術館》組成物是簡單。參與者簡單,觀眾一人,表演者一人。空間內容物也簡單,地下一樓,黑色籠罩,牆上、地板幾面投影。來到二樓,粉色空間,頂上掛著幾顆銀白色圓形物,地上灑著一片雪白顆粒,放著一台鋼琴,與三張劇院座椅。三樓最是簡單,一片藍光,除了牆上一面屏幕,沒有其他物件。三個空間,一貫清冷,一貫安靜。

意義難以附著於任何一處,或者,當你將意義附著於一處,只顯得自己簡單。於是,你只能就著這安靜與清冷,爬回自己身上。畢竟多數時間,空間中只有你一人。

回到地下一樓。

電梯門一開,巨大的黑色籠罩,你差點看不見前方的路,一陣暈眩。所幸空間中的投影之光,讓你有些安心。地上黑白交錯的投影,是某人的皮膚、毛細孔、體毛、乳暈,你仔細看著,偌大的黑色空間,逐漸壓縮成某種私密的心理狀態。一回頭,一個陌生黑影靠近,他一邊發出細碎鼓聲,一邊噫嗚鳴唱。你有些緊張,但還是好奇往前探,他將手鼓遮著臉,一面發出聲響,帶著外星生物的滑稽感。

此刻,你開始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步伐與選擇。原以為自己是觀者,但莫名地,當空間中進入另一人,觀看與被觀看的分量持平,這不再是參觀一個展、看一齣表演這麼簡單的事了。溝通被畫上重點,從兩人之間單純的步伐開始。一個恍神,身影沒入黑暗之中。你好想繼續膩在黑暗中,享受巨大音場籠罩的飽滿,卻又有些急忙想跟上那個神秘的身影。

來到地上二樓。

粉色光暈染著空間,好像晚霞獨獨鍾愛美術館。踩踏著灑落一地的雪白,顆粒聲讓你誤以為自己在雪地獨行,但轉頭看見落地窗外車水馬龍,卻透不進一絲喧鬧,有些奇幻,有些恍惚,當你坐上雪地的劇院座椅,更驚覺荒謬。然而,幾個簡單的物件,看似無邏輯的擺設,竟帶你抵達一種意義被翻攪後的「清晰感」。你於是鬆了一口氣,不再試圖解讀。一翻身,躺在人造雪地上,手臂來回撥弄著白色顆粒,沈入沒有意義的重複動作中,專注而清晰。不知何時,又是一陣細碎聲。

眼神望向三樓,緊跟著上去。

一坨軍綠色帆布帳篷,蠕動著,裡頭翻找鐵器的聲音鏗鏘作響。突然兩隻湯匙冒出,不像在演奏,只是透過聲音來回探索空間。一下子,湯匙縮回帳篷,又是一陣翻找。這次冒出的,是一枚空的扭蛋以及地下室的神秘身影,他雙手扭轉著手中的透明扭蛋,吱吱作響。像個冒險家,他透過聲響一邊探索空間,一邊唸唸有詞。你亦步亦趨地跟著,就怕打擾,怎知他轉個身就跟你對上眼,說著你完全沒有頭緒的外星語,教你如何操作扭蛋探測儀。你們邊「聊」、邊走、邊探測,通過一條染著藍光的長廊,來到玻璃懸崖邊,繼續用外星語、唱著、叫著、哼著歌、搖擺著。

此時此刻,你不像在地下一樓時,小心翼翼地觀看與被觀看,你僅僅是意識到選擇,讓它流出。在專注且清晰的當下,放棄解讀,選擇於是得以輕鬆的進出身體。你真的不知道你們確溝通了什麼,但你們在溝通,因為用盡全身共在,支持著彼此的選擇。懸崖上,時間不知過了多久,遠方來了另一個身影,招手,原是時間到了。在魔幻與現實的交界,你繼續徘徊,回想一切如何發生。

沒錯,葉名樺沒想帶你見證她在北歐雪地上那個「準備好了」的瞬間,更沒想帶你重返北國風光。【1】她與藝術家們提供的,正是段義孚說的「清晰感」,透過看似簡單的元素,卻成為深刻。深刻在於,當空間中只有你一人,彷彿世上最後一個人類,除了自己的心識,你還能照見什麼?深刻在於,空間中該是表演者身份的人,卻不像個表演者,該是觀者身份的,也不只是觀看者,看與被看瞬間打平,每個選擇被清楚意識到,溝通成為時間軸上的主角。深刻在於,過於簡約的元素,意義難以附著,懸置與覺察成為方法,創造於是可能。說到底,過程的簡單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把自己放在當下,無論是逃向何處。

註釋

1、TT不和諧講座紀錄:看見聲音,聽見舞蹈:舞蹈的人聲音景 ——從《寂靜敲門》、《混沌身響》談起。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2745

《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

演出|葉名樺(概念、演出)、Mark van Tongeren
時間|2017/04/26 17:15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裏似乎設置有偵測觀者動作的感應器,在空間中移動時,觀眾會感覺到四周的投影和音樂,隨著移動路線的不同而改變,而牆面深處,巨大的螢幕影片中是放大數千倍的肉身和毛髮,放大的效果可以清楚見到身體皮膚上的每個毛細孔。 (張懿文)
5月
03
2017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