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懸置,創造 《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
5月
03
2017
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葉名樺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359次瀏覽
樊香君(專案評論人)

段義孚在《逃避主義》中提到,無論逃向自然或文明人造物,一種「清晰感」是被需要的,這「清晰感」意味著一種品質。但他又說了,這種清晰感的品質常源自於某種簡化的過程,以及這種簡化的過程如何讓逃向某處的經驗顯得膚淺而不切實際。

要說簡單,《一個人的美術館》組成物是簡單。參與者簡單,觀眾一人,表演者一人。空間內容物也簡單,地下一樓,黑色籠罩,牆上、地板幾面投影。來到二樓,粉色空間,頂上掛著幾顆銀白色圓形物,地上灑著一片雪白顆粒,放著一台鋼琴,與三張劇院座椅。三樓最是簡單,一片藍光,除了牆上一面屏幕,沒有其他物件。三個空間,一貫清冷,一貫安靜。

意義難以附著於任何一處,或者,當你將意義附著於一處,只顯得自己簡單。於是,你只能就著這安靜與清冷,爬回自己身上。畢竟多數時間,空間中只有你一人。

回到地下一樓。

電梯門一開,巨大的黑色籠罩,你差點看不見前方的路,一陣暈眩。所幸空間中的投影之光,讓你有些安心。地上黑白交錯的投影,是某人的皮膚、毛細孔、體毛、乳暈,你仔細看著,偌大的黑色空間,逐漸壓縮成某種私密的心理狀態。一回頭,一個陌生黑影靠近,他一邊發出細碎鼓聲,一邊噫嗚鳴唱。你有些緊張,但還是好奇往前探,他將手鼓遮著臉,一面發出聲響,帶著外星生物的滑稽感。

此刻,你開始清楚意識到自己的每一個步伐與選擇。原以為自己是觀者,但莫名地,當空間中進入另一人,觀看與被觀看的分量持平,這不再是參觀一個展、看一齣表演這麼簡單的事了。溝通被畫上重點,從兩人之間單純的步伐開始。一個恍神,身影沒入黑暗之中。你好想繼續膩在黑暗中,享受巨大音場籠罩的飽滿,卻又有些急忙想跟上那個神秘的身影。

來到地上二樓。

粉色光暈染著空間,好像晚霞獨獨鍾愛美術館。踩踏著灑落一地的雪白,顆粒聲讓你誤以為自己在雪地獨行,但轉頭看見落地窗外車水馬龍,卻透不進一絲喧鬧,有些奇幻,有些恍惚,當你坐上雪地的劇院座椅,更驚覺荒謬。然而,幾個簡單的物件,看似無邏輯的擺設,竟帶你抵達一種意義被翻攪後的「清晰感」。你於是鬆了一口氣,不再試圖解讀。一翻身,躺在人造雪地上,手臂來回撥弄著白色顆粒,沈入沒有意義的重複動作中,專注而清晰。不知何時,又是一陣細碎聲。

眼神望向三樓,緊跟著上去。

一坨軍綠色帆布帳篷,蠕動著,裡頭翻找鐵器的聲音鏗鏘作響。突然兩隻湯匙冒出,不像在演奏,只是透過聲音來回探索空間。一下子,湯匙縮回帳篷,又是一陣翻找。這次冒出的,是一枚空的扭蛋以及地下室的神秘身影,他雙手扭轉著手中的透明扭蛋,吱吱作響。像個冒險家,他透過聲響一邊探索空間,一邊唸唸有詞。你亦步亦趨地跟著,就怕打擾,怎知他轉個身就跟你對上眼,說著你完全沒有頭緒的外星語,教你如何操作扭蛋探測儀。你們邊「聊」、邊走、邊探測,通過一條染著藍光的長廊,來到玻璃懸崖邊,繼續用外星語、唱著、叫著、哼著歌、搖擺著。

此時此刻,你不像在地下一樓時,小心翼翼地觀看與被觀看,你僅僅是意識到選擇,讓它流出。在專注且清晰的當下,放棄解讀,選擇於是得以輕鬆的進出身體。你真的不知道你們確溝通了什麼,但你們在溝通,因為用盡全身共在,支持著彼此的選擇。懸崖上,時間不知過了多久,遠方來了另一個身影,招手,原是時間到了。在魔幻與現實的交界,你繼續徘徊,回想一切如何發生。

沒錯,葉名樺沒想帶你見證她在北歐雪地上那個「準備好了」的瞬間,更沒想帶你重返北國風光。【1】她與藝術家們提供的,正是段義孚說的「清晰感」,透過看似簡單的元素,卻成為深刻。深刻在於,當空間中只有你一人,彷彿世上最後一個人類,除了自己的心識,你還能照見什麼?深刻在於,空間中該是表演者身份的人,卻不像個表演者,該是觀者身份的,也不只是觀看者,看與被看瞬間打平,每個選擇被清楚意識到,溝通成為時間軸上的主角。深刻在於,過於簡約的元素,意義難以附著,懸置與覺察成為方法,創造於是可能。說到底,過程的簡單不是問題,問題在於如何把自己放在當下,無論是逃向何處。

註釋

1、TT不和諧講座紀錄:看見聲音,聽見舞蹈:舞蹈的人聲音景 ——從《寂靜敲門》、《混沌身響》談起。http://pareviews.ncafroc.org.tw/?p=22745

《一個人的美術館—寂靜敲門》

演出|葉名樺(概念、演出)、Mark van Tongeren
時間|2017/04/26 17:15
地點|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美術館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這裏似乎設置有偵測觀者動作的感應器,在空間中移動時,觀眾會感覺到四周的投影和音樂,隨著移動路線的不同而改變,而牆面深處,巨大的螢幕影片中是放大數千倍的肉身和毛髮,放大的效果可以清楚見到身體皮膚上的每個毛細孔。 (張懿文)
5月
03
2017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
素人出身的黃碩德不受限的創意,與科班生林衣翎的舞蹈專業,背景迥異、創意與技術相輔相成,才碰撞出《神聖爆胎》這齣奇特的作品;僅管作品仍在實驗階段,但作品廣涵的文化、社會層面值得繼續開發,未來發展可期。
3月
12
2025
編舞家賀連華以《孤挺花》代表臺灣女性的溫柔與堅強,將母親—賀莊枝女士作為核心人物靈感,描述在平凡之下卻能擁有無止盡的愛,厚實且堅強的付出,看見母親與女兒間的情懷,無私的將愛奉獻於家庭。
1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