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時間度量徜徉民族記憶——2022TIFA鍾玉鳳《擺度之外》
4月
25
2022
擺度之外(大大樹音樂圖像提供/攝影楊文卿)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505次瀏覽

劉馬利(專案評論人)


琵琶,一個來自西域的古老樂器,歷經了大約兩千年的遊牧生涯,見證歷史的興衰更迭、時代的轉折脈絡,在民族的記憶與忘卻間載浮載沉。之後再遍及東亞各國,與歐洲的魯特琴(Lute) 、中東的烏德琴(Oud)殊出同源,源遠流長。

琵琶具包容力的彈撥音色,可以獨處,適合孤芳自賞;但也相當能夠融入群體,與其他樂器產生共容性,更顯得豁達暢行、超凡脫俗。曾經,白居易的《琵琶行》將琵琶的強大氣場躍然紙上;而那一晚,鍾玉鳳的創作與演奏,已然喚醒這般強大因子 —— 不只還原了琵琶的「混血」體質,更賦予更宏觀的世界性,拓增了琵琶的鳴響格局。

跨國、本土、混血,來回游移的擺渡

從音樂會的名稱「擺度之外」,就可看到來回游移的意味。誠如鍾玉鳳在訪談中,提到「《擺度之外》字義來自英文鐘擺,搖擺指時間的度量,讓琵琶樂器回到度量時間的本質,呈現琵琶獨有的混血性格。」因此,這場演出的核心意義無非是拉長時間刻度,再從每一個細微的切片裡,重新審視琵琶的本質。

於是這場演出的精神,除了擺回到琵琶的跨國血液,也擺回到鍾玉鳳的本土情懷。整場音樂會聽下來,飄散著濃郁的跨文化、複領域的氣息,搖晃著神秘而幽遠的想像,釋放出狂野的騷動,激盪出無拘無束的自由即興。而這樣的呈現,更證明了琵琶的悠長歷史,已承載了來自四面八方的能量,鑲嵌進豐沛聲響的脈絡。


擺度之外(大大樹音樂圖像提供/攝影楊文卿)

本次演出陣容相當堅強,可謂眾星雲集,每一位合作音樂家都是箇中高手。在演繹時,他們都是完全背譜、即興演出,著實表現出高度的技巧性與穩定度,相當精彩。臺上的音樂家對於樂器本身熟稔不說,音樂裡的所有細節也都瞭若指掌,精準地用音樂交換彼此的能量,接收後再旁徵博引、借題發揮,並激盪出行雲流水般的聽覺效果,如此水到渠成。他們用耳、用手、用眼神彼此溝通,再善用撥奏樂器與體鳴樂器的交融,讓音樂的歷時性更為深刻廣遠、更為「友誼長存」寫下最美好的註腳。

而麥克風的架設與揚聲器的使用,都是經過縝密規劃的。將性質各異的樂器,依照聲響效果、樂曲風格、演奏家特質等等元素,再預測現場實際的狀況,把聲響的平衡性與解析度調整到精確、細緻、恰到好處;這絕對是演出單位的用心使然,想必花了一翻功夫來回測試的,因此整場音樂會的演出,在聽覺上是相當享受的。

剛柔並濟的演奏化身為魔毯,帶領眾人遨遊四方、夢境接力

鍾玉鳳以紮實的演奏技巧為本,再藉由創作延伸琵琶的聲響魅力,彷彿讓音樂化身為魔毯,帶領我們用耳朵遨遊四方。我們可以聽到北管傳統曲牌、佛朗明哥,從中東的風味聽到泰雅的歌聲,也像是透過萬花筒看見繽紛璀璨的文化交融。鍾玉鳳的演奏風格剛柔並濟,似乎在浪跡天涯的時空下多了幾分義薄雲天的氣度,既溫柔又帶有些許俠義之情。

值得一提的是,整場音樂會的曲目安排,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且如同夢境接力般令人迷醉。每一首樂曲的樂器組合都不同,各有千秋,並與琵琶激盪出精彩的異質對話,也呼應了「擺度之外」的隱喻。實為時間與空間、傳統與創新、東西共融的「黃金交叉」,是回應,也是敘事。


擺度之外(大大樹音樂圖像提供/攝影楊文卿)

譬如幾首具有舞蹈性質的作品:《七拍子》是琵琶與手風琴的二重奏,琵琶給予節奏旋律,彷彿在述說一段具有舞蹈性的夢幻囈語;《九拍子—杜鵑徹夜不眠》是與吉他、低音提琴的三重奏,具有中東風格,其中不規則拍號裡的固定律動,就像是大宇宙裡包覆著小宇宙,盪漾出迷人多彩的繽紛光譜。

而鍾玉鳳與陳思銘共同創作的《中國佬的華爾滋》加上了十二絃吉他,表現出南美洲風格鮮活的生命力;《夜之城》由原有的琵琶、十二絃吉他、低音提琴再加上吉他與獨白,像是在夢幻與現實之間盪漾出的靈魂之詩,既擁有即興的獨奏空間,亦保有重奏的和諧性;《西瓦》則是運用了阿拉伯音階,再加上三位擊掌者,讓現場的呼喊聲生猛而狂野。臺上的演奏家們猶如同場飆戲,在古典的形式中,融合了民族音樂的複雜節奏,彷彿置身於一個賓主盡歡的聚會裡。

與泰雅族音樂藝術家雲力思合作的兩首曲子《山靈的呼喚》、《月光》,都相當有意境,用泰雅語溫柔地述說一段與母親的共同記憶,瀰漫出一股濃郁的懷古與思念之情。藉由音樂聽見了靈魂的回音,空谷幽蘭,相當的洗滌人心。

合奏就是互相齧合傳動的齒輪

齒輪的運轉,是鍾玉鳳的合奏理念。她將《簡單擺》當中的四件樂器(琵琶、鋼琴、低音提琴、波斯鼓),比喻為四個互相齧合傳動的齒輪。當琵琶與鋼琴用宣敘的形式合奏時,更顯出琵琶音色的包容性,所撥奏出類似中東或印度的音律,彷彿就是齒輪運轉的軸心 —— 越轉越快,越激發出熱情。

而《垂釣太平洋》是音樂會的壓軸,所有演奏家更發揮了高度的團體精神,在講求精準之餘,也能傳動出生猛有勁的愉悅歡暢。鍾玉鳳的妙語如珠,為整場演出畫龍點睛。就連調音的過程,也可以是一件有趣之事,我們可以藉由調音,瞭解到琵琶的音高與音色的細微變化,再透過揚聲器的傳導,隱約感應到波光粼粼的正弦波。這些細節拉近了臺上與臺下的距離,讓人彷彿置身於小劇場或小酒館的場域,如此的沁暖人心。


擺度之外(大大樹音樂圖像提供/攝影楊文卿)


消失的時間度量

時間的度量真的在「擺度之外」消失了嗎?其實「不以規矩,不成方圓」。這個「規矩」如同隱形的九宮格、直尺、框線、拍號,是測量的工具與規範,而這些「規矩」早已深植在演奏者的心中,是他們根深柢固的專業素養。而時鐘搖擺出的振幅與頻率,遂成為時間的度量衡,決定了音符的時值與節奏的律動,也就是在隱形的、既定的「規矩」下,給予自由度,讓樂器的演奏更貼切音樂的本質。

臺上的音樂家們,在共同經歷一連串的探尋與嚐試後,走在「規矩」裡,勾勒出超然脫俗的「方圓」,再將這個「方圓」用音樂填滿,回饋給藝術、給歲月、給人生、給友誼、給所有人,在演奏上更顯得凝聚淬鍊且怡然自得。

《擺度之外》

演出|鍾玉鳳、雲力思、謝杰廷、鄭雅心、陳思銘、游柏彥、柯乃馨、陳柏因、劉育嘉
時間|2022/4/16(六)19:30
地點|國家演奏廳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她在學院體制中曾經窒息,因而義無反顧地從國樂界出走,投往自己的所愛;這之中,並沒有太多「讓世界看見琵琶」或「拯救琵琶」的文化使命。一切的一切,都屬於個體生命的層次。(顏采騰)
5月
16
2022
在理查.史特勞斯的歌劇《玫瑰騎士》中,我們看到了國家交響樂團和台灣歌手一路走來的歷史足跡。從觀眾現場的反應可知,台灣的聲樂發展已足以撐起一片天,此刻起我們不須再憂心哪裡的月亮圓不圓,因為我們和世界看著的是同一個月亮。希望不需要再等一個十幾年,就可以看到完全由台灣歌手詮釋的《玫瑰騎士》。
7月
26
2024
值得一提的是,陳含章在安可曲“Days of Wines and Roses”中嘗試演奏了幾段不常見的大跨步(stride)的樂曲。在演出結束之後,我笑著跟她說,上一回聽stride風格的現場演奏已經是1990年代的事情了!那時候爵士歌手黛安娜.克瑞兒(Diana Krall)來臺北演出,就曾經演過這種走紅於1930年代的老派鋼琴音樂。
7月
21
2024
整體來看,今年的《玫瑰騎士》和過往幾年相比,卡在一個尷尬的位置:它有著編導的介入,因此不能和單純的音樂會形式(opera in concert)相比;然而作為半舞台歌劇(semi-stage),它缺乏導演的個人觀點或美學統合,也無形式上的鋪排呈現,一切平穩保守,毫無冒險,是又一次的「歌劇音樂會」,散發著定期音樂會般的秩序與例行公事之感。
7月
20
2024
擔任演出的台北室內合唱團,雖然並非職業,但所呈現的音準、和聲皆相當完美,中文複雜的咬字,就算投影沒有呈現字幕,聽眾也能清晰理解。指揮鮑恆毅的詮釋也相當乾淨,對於筆者而言甚至有些過度流暢,太過精準,將多數作品詮釋為少了一點冒險精神的安全牌。而透過編曲將李泰祥的歌曲增添另一層詮釋,也是本場音樂會值得一看的特點,相信編曲者接到邀請腦中必會浮現一個難題:最後的成品是要多一點表現自我?或者要忠實地以合唱來表達李泰祥?
7月
10
2024
但在造境與敘境的同時,要思考的不僅只是透過科技媒材觸發觀眾感官經驗這件事。在透過光線、影像、與聲音交錯下的技術設計僅是佈局手段,沈浸式感官的詮釋僅能創造單次性高潮,直觀表象的刺激有其限制性,若能試圖在團體藝術個性展現上多著墨、強化集體特色創造具目的性強的敘事語言、以及深化科技媒材運用的論述,將能成為具代表性的科技藝術團體。
7月
09
2024
歐拉夫森所演奏的《郭德堡變奏曲》,在虔誠的巴哈信仰者,或是追憶黃金年代的樂迷心中,應是個大不敬的存在,與其說是古典音樂二十一世紀的變形,更貼切地說,實為一位當代鋼琴家,先將經典拆解,再精挑細選其中的元素,化為自己舞台上的魔法道具。
6月
26
2024
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回到歐拉夫森的《郭德堡》演奏,筆者私以為,問題的核心並不是他的創造力不足,而是面對這個長達80分鐘的巨大曲目,他難以掙脫「作品概念」的框架,導致其才華難以完全發揮。在過去的專輯錄音中,面對較短小的樂曲,他尚能自由不受拘束地把玩戲耍,或是透過曲目安排另覓巧思……
6月
26
2024
這些熟悉的樂曲片段雖平凡,卻抹去了演奏者與聽眾之間的隔閡,使所有人都被音樂家們強大的室內樂磁場所震懾和感染,流露出感動。音樂中,均衡的聲部、規律的節拍以及適度的刺激,即使在身體已經疲憊不堪的情況下,聽到音樂奏響的瞬間依然如同光芒般閃爍,泛音堆疊出豐富的音質,靈魂的聲響以最美妙的方式呈現,這或許是身為音樂家最幸福的時刻。
6月
07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