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動的氣韻具現化《羽人》
4月
01
2024
羽人(翃舞製作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0次瀏覽

文 董柏廷(報社記者)

舞作《羽人》(Birdy)八人版,關鍵字是「流動」,除了顯而易見的「翎子」服,整體呈現的氣韻、情緒、肢體、意念、注意與渙散,也在劇場之間浮動著生與滅。我總想到卡爾維諾提過的「輕、快、準、顯、繁」。

輕者,是賴翃中改造傳統戲曲服裝中的羽翎,使之在舞者頭頂上挺立沖天。羽毛的特性,卻又隨著舞蹈動作展現輕盈飄搖,除成為身體的延伸,代表內在情緒心旌的瞬變,也有輕與重的辯證。譬如,將羽翎摘下,它便成為如鵝毛筆的書寫工具,能代表他者語(羽)言的四面楚歌像自我投射;若以肉體為靶,執羽翎投擲,柔弱卻也能成剛刺,轉成山雨般的箭矢,視覺便不只有較為激烈的延長方向。

快者,隨著舞者肢體的動作加速,柔韌的羽,便化成意象鋒利的刀,不斷在緊弛之間,切開各種情緒張力,尤其雙人舞展現有形與無形的力量拉扯以及對峙;群舞舒張群與不群的想望,時而是不同的山頭竄起舉起憤怒的臉,時而全軍兵敗展現困境的茫。

準者,是舞作融合武術動作、特技、太極、街舞、民俗舞等轉進當代舞中,在西方的舞台,秀出東方寫意。舞者有時列成一隊,用相互疊影呈現張狂,以肢體畫圓與繞圈,攪動周身的氣流,頗有抽象畫家蕭勤某時期的哲思感。

顯者,則透過賽博龐克感的重節奏音樂,傳達衝突之間的力量感,並透過科技光束,以及劇場燈光讓肢體語言持續擴大,產生類似觀賞電影的幻象。便繼而連接到「繁」,即便舞作本身沒有故事,卻因為舞蹈的編輯,是在八位舞者,毫無斷點的肢體與陣列的變形與組合中,產生視覺與聽覺的快感。教人恐怕一移開目光,就錯過了關鍵的一招。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賴翃中將「太極武術」視作一味藥引子,引導進現代舞的行進成就《羽人》,讓本該充滿留白想像的現代舞蹈,因為找不到過場、換氣的飽滿狀態,讓觀眾總是屏住呼吸。

此是《羽人》首度在台演出,之後就要開啟國際巡迴,賴翃中在演後座談說道,或許會在巡演的過程中進行微調。而也是那一刻,讓我理解,縱使《羽人》有雙人、多人、長或短等不同版本,卻也因為保持彈性與開放,使舞作能如有機體一般,萌發意想不到的生長。

《羽人》

演出|翃舞製作
時間|2024/03/24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
發生於日常生活中的舞蹈,是否不乏可以因為舞者的某種非日常表現形式、於日常環境的各種移動手法,包括動用舞者身體能力的各種肢體動作創意表達,有機會將我們習以為常的日常生活慣性見聞經驗予以移動(翻轉)了呢?
4月
02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