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流動的氣韻具現化《羽人》
4月
01
2024
羽人(翃舞製作提供/攝影劉人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949次瀏覽

文 董柏廷(報社記者)

舞作《羽人》(Birdy)八人版,關鍵字是「流動」,除了顯而易見的「翎子」服,整體呈現的氣韻、情緒、肢體、意念、注意與渙散,也在劇場之間浮動著生與滅。我總想到卡爾維諾提過的「輕、快、準、顯、繁」。

輕者,是賴翃中改造傳統戲曲服裝中的羽翎,使之在舞者頭頂上挺立沖天。羽毛的特性,卻又隨著舞蹈動作展現輕盈飄搖,除成為身體的延伸,代表內在情緒心旌的瞬變,也有輕與重的辯證。譬如,將羽翎摘下,它便成為如鵝毛筆的書寫工具,能代表他者語(羽)言的四面楚歌像自我投射;若以肉體為靶,執羽翎投擲,柔弱卻也能成剛刺,轉成山雨般的箭矢,視覺便不只有較為激烈的延長方向。

快者,隨著舞者肢體的動作加速,柔韌的羽,便化成意象鋒利的刀,不斷在緊弛之間,切開各種情緒張力,尤其雙人舞展現有形與無形的力量拉扯以及對峙;群舞舒張群與不群的想望,時而是不同的山頭竄起舉起憤怒的臉,時而全軍兵敗展現困境的茫。

準者,是舞作融合武術動作、特技、太極、街舞、民俗舞等轉進當代舞中,在西方的舞台,秀出東方寫意。舞者有時列成一隊,用相互疊影呈現張狂,以肢體畫圓與繞圈,攪動周身的氣流,頗有抽象畫家蕭勤某時期的哲思感。

顯者,則透過賽博龐克感的重節奏音樂,傳達衝突之間的力量感,並透過科技光束,以及劇場燈光讓肢體語言持續擴大,產生類似觀賞電影的幻象。便繼而連接到「繁」,即便舞作本身沒有故事,卻因為舞蹈的編輯,是在八位舞者,毫無斷點的肢體與陣列的變形與組合中,產生視覺與聽覺的快感。教人恐怕一移開目光,就錯過了關鍵的一招。

彷若《易經》,舞者是爻,不同組合就會產生出不同的卦象,衍生不同的意義,賴翃中內心那股擺幅可大可小的企圖,便是讓他的舞作得以產生不盡意的神祕魅力所在。賴翃中將「太極武術」視作一味藥引子,引導進現代舞的行進成就《羽人》,讓本該充滿留白想像的現代舞蹈,因為找不到過場、換氣的飽滿狀態,讓觀眾總是屏住呼吸。

此是《羽人》首度在台演出,之後就要開啟國際巡迴,賴翃中在演後座談說道,或許會在巡演的過程中進行微調。而也是那一刻,讓我理解,縱使《羽人》有雙人、多人、長或短等不同版本,卻也因為保持彈性與開放,使舞作能如有機體一般,萌發意想不到的生長。

《羽人》

演出|翃舞製作
時間|2024/03/24 14:30
地點|衛武營國家藝術文化中心戲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
《漚少年》一作可被視為一場對觀看結構的提問:被預設為「看不懂」的觀眾,在觀看的過程中是否真的被轉化為理解的主體?還是只是在表演結構中扮演「等待理解」的角色?
7月
10
2025
要強調的是,《排彎動物園》不是蛇舞,而是以「彎」為方法,在蕭邦音樂與排灣原住民歌謠之間,彎進彎出,相當結實有力,交織成一齣值得探問的實驗舞劇,但是否如節目單所說的,是在「傳統與當代之間尋找平衡與新秩序」?
7月
01
2025
三人關係的穩定與不穩定的運作,是本作最具潛力的創作方向。相較於語言與符號的置入,這些從身體協作中生成的摩擦與裂縫,更能直接回應「三」所代表的符號,《三》最終不是在告訴「三是什麼」,而是在引導觀眾一起去思考「三可以是什麼」
6月
26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