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騰在時間裡的冷冽與深邃《深深》
7月
03
2015
深深(廖末喜舞蹈劇場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677次瀏覽
林育世(專案評論人)

大約在觀演前數週就被臉書(Facebook)上一則被友人推po的演出訊息中一段引自聖經詩篇的文字「深淵就與深淵響應;你的波浪洪濤漫過我身」所吸引,覺得這段文字有非常特殊的節奏與意象,於是在行事曆上記下演出節目的名稱《深深》與演出時間、地點。但鄰近演出時間,卻在售票系統上遍尋不著以《深深》為名的節目,姑且硬著頭皮預定了原先在行事曆上所記下的時間在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出的節目,直到進場坐定,臺上演出的第二支舞碼,終於讓我看到了《深深》!

在廖末喜舞蹈劇場洄游舞集這檔名為《水啊水啊》的製作中,共邀集了四位年輕的編舞家發表與「水」的意象相關的四支舞作。蔡博丞的作品《深深》即為其中之一。

這支舞作蔡博丞選用了愛沙尼亞作曲家阿福‧貝爾特(Arvo Pärt)的雙小提琴協奏曲《Tabula Rasa(白板)》,阿福‧貝爾特音樂的極簡(minimalist)風格與舞台上刻意控制的微弱光量,讓觀者在面對這支舞作時,首先被濾除了諸多意念上的雜緒,而專注在領會舞作中男、女雙人舞者間所詮釋的肢體與節奏。

編舞者在女舞者身上選用了有如在黑暗中的微炬的紅橙色系舞衣,與著黑衣的男舞者似乎演繹著拉扯、侵蝕與沁漫的相互關係,在這樣的觀看經驗裡,我們所有與水相關的直觀經驗或深層記憶的確得以在舞作內容的推演間不斷得到共振與想像的連結與蔓延。女舞者的肢體輕嬈纖弱,但在音樂的節奏裡卻又永遠精確有力,在面對男舞者的黑暗力量間的迴旋,的確讓我們讀到有如流水在表面的柔弱之下的一種不斷流動迴旋,千萬次洴散後旋即復返的堅韌質感。

後來在演後座談裡,演出這支舞作的舞者在台上分享蔡博丞在編這支舞作時的明確意象在於描述受污染的水與環境之間的關係。這樣約略帶有政治正確的創作意圖的言詮,不禁讓人覺得可惜;姑且不論將一個意象豐富的作品特別標定一個僅僅呼應環保議題的後設資料是否真為編舞者在藝術上最原始的創作意圖,這樣一支深刻精湛的小品,即使命名為「無題」,觀者還是能從中閱讀出流動在其中有如不斷變形的生命存有樣態的意象,實則不待言傳。

這支讓我們讀到了在時間的流裡不斷翻騰但卻冷冽、深邃有如深度夢境的美麗作品,借題《深深》,差可比擬!

《深深》

演出|洄游舞集/廖末喜舞蹈劇場
時間|2015/06/14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蔡博丞在《深深》裡頭試圖找到一種虛無主義式的破壞,並且重新建立起一個浪漫主義的詩意空間,如同他在前導影片中提及的光、勇氣等名詞,使其反轉《浮花》水平面意象的世界觀,是一種帶有水性與浮力的蔡式深淵。
10月
31
2023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