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觀點全然失落《天使愛唱歌》
6月
14
2016
天使愛唱歌(如果兒童劇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47次瀏覽
謝鴻文(專案評論人)

就舞台執行的技術層面來看,《天使愛唱歌》這齣戲打造了一個頗逼真的大歌廳景象,金光閃閃的珠綴,絢爛繽紛的霓虹彩燈,不斷噴湧的乾冰,視覺上的華麗加上精緻好看的歌舞場面,這些形於外的特徵,的確讓人看得目不轉睛,似乎也成了如果兒童劇團每一齣大型製作的必要包裝,然而,把這一層「好看」的外衣拿掉,實際上會不會變成「國王的新衣」,暴露了內涵不足之處呢﹖

《天使愛唱歌》被定位為「兒童劇」,就是這齣戲最大的不足,或說是最大的問題。先從劇名來說,乍看會以為故事主人翁是天使,但有天使的角色,就可以視為兒童劇嗎﹖那又未必! 比方1990年代轟動英美的東尼.庫許納(Tony Kushner)劇作《美國天使》不也有天使,可是這戲充滿末世灰暗低鬱,同時糾結著政治、種族、性別與愛滋議題的駁雜混聲,絕對無法當作兒童劇來看,道理很簡單--不是為兒童創作。

《天使愛唱歌》表面上看好像為兒童創作,因為兒童觀眾仍然可以看得懂,但可以看懂,不代表就是適合兒童,因為隨著劇情一路看下去,不難看出這完全是以成人的視角在說故事,脫離了兒童觀點。

先說青年風飛揚本來環抱站上舞台的夢想,他在序幕時高唱〈我的未來不是夢〉,本以為看見一個青年勵志的故事即將展開;而後劇情急轉直下,原來他混入歌廳是受黑道指使,為利出賣自己良心,暗中探查天使是真是假的真相。風飛揚成為故事中心,由他身上顯現善與惡的拉扯,他本性中的善,其實就是戲中出現的天使,當天使不停告訴他:「我就是你。」風飛揚渾然不覺。

天使被擬人化而成一個角色,為何要讓她刻意用娃娃音說話唱歌,當她一開口唱〈城裡的月光〉,音準飄忽飛躍若有翅膀。對兒童來說,觀看大人扮演孩子永遠是假定性的存在,兒童心裡清楚台上演員不可能真實變身成為小孩,所以才不會在乎演員有沒有全然模仿到兒童聲音與動作,重要的是看演員如何表演故事,但我們絕大多數的兒童劇演員似乎從來不曾理解思考這層意義,只是追求表象的模仿而已。

所以本是純真象徵的天使,結果在表演上搞砸了,失去了純真特質。刻意造作同時,然後不斷絮絮叨叨地纏著風飛揚說教,更以風飛揚身上散發臭味來暗示他的心變質,同時天使即將消失在人間。這些情節本意如同孟子心性論的主張,認為善德本有而自存,純是出於天生人性,「人之所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良知(善心)與良能(善行)互為因果牽繫,一旦人心不在安宅內,就不會走正路了。這般嚴肅的教訓放在這齣戲中雖無不妥,只是非用兒童思維去思考事物,畢竟兒童是討厭囉嗦說教的。所謂的兒童思維,必須建立在兒童身心發展基礎上,理解兒童的審美能力、感官認識、邏輯運作,起初都呈現簡化傾向;然而這種簡化傾向,常被成人誤解以為只要用幼稚的言語行為,就能和兒童溝通,其實不然!同理的站在兒童的高度,在簡化中去將外在存有依想像補滿形式,那才是兒童內在的滿足需要。

又比方戲中重現的大歌廳表演,戲中的角色娜娜模仿了1970年代崔苔菁那種賣弄性感,搔首弄姿的妖嬈表演,請問這是為兒童量身訂作的歌舞嗎﹖還有風飛揚變成台柱,展現的表演格是模仿與崔苔菁同世代的高凌風,怪異聳動的造型,有點無厘頭的歌詞,加上浮誇的肢體,請問這也是要為給我們兒童觀眾的嗎﹖這些歌曲雖然曾經轟動流行一時,但放在兒童劇裡簡直是摧毀了兒童劇該建構的美感價值。

應用在這齣戲裡的其他流行歌曲,雖然「正常」一點,可是太多傾訴男女情愛的歌詞意涵,根本不是兒童的生活經驗與感受。而這些多半是1990年代以前的流行歌曲在劇場被唱出,倒是讓台下的爸爸媽媽們聽得專心,彷彿是在參與一場屬於他們這世代的演唱會。因此這齣戲某種程度暴露了編導在追逝成人面對消逝的純真的一種傷感,所以天使的象徵,不只是風飛揚這個角色的心而已,更是多數成人想追捕的「夢」吧!

《天使愛唱歌》

演出|如果兒童劇團
時間|2016/05/21 19:30
地點|台北城市舞台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
《毛皮瑪利》的母題,無疑是藉瑪利扮演母親的表演性質,去展現劇情最具張力的「虛構」與「真實」,也因此影射廣泛社會網絡中權力如何形塑個體、壓抑慾望的過程。
4月
25
2025
面對國家揮之不去、充滿暴戾與壓殺的歷史記憶,以知識、行動或主義等各種形態存在的外來者「保羅」,就算可以創造童話,協助個人奇蹟般的一時逃亡,又豈能長久地撫平一切?
4月
25
2025
草草強化了阮劇團「回到地方與扎根地方」的屬性,相得益彰地站穩了其於台灣劇場、節慶生態的位置,也在發展過程中開始於穩定基礎裡產生質變。
4月
24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