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比與反差的心證《Sutra空間》
3月
25
2015
Sutra空間(衛武營籌備處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30次瀏覽
徐瑋瑩(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舞蹈系兼任助理教授)

Sutra,意思是「線」,在佛教或印度文中是佛經或箴言。線,具有縫合的力量,可以聯想為一種化破碎為整全的神力。以Sutra為舞名,如假包換的少林武僧為表演者,心經吟唱出現其中,讓人觀舞時不自覺的以「禪」為觀舞之參照。Sutra首演於2008年倫敦,比利時編舞家西迪.拉比(Sidi Larbi Cherkaoui)在少林寺和武僧生活半年,共同孕育出此作。拉比的父母分屬天主教與穆斯林信徒,他則自述自己對佛家的儉樸、素食、規律的生活方式感到親切。或許來自拉比的性情,使這場西方遇見東方的合作能夠成功。

近年來,西方世界吹起一股生活上的正念禪修風,Sutra的演出與之相應。在台灣,也有不少舞蹈家以禪為主題進行創作。東西方編舞者對於如何展演、詮釋禪有不同的切入或抓取面向。台灣編舞者重視表演者身心狀態進入禪修的精神境界。有時,舞台上表演者的身體經驗遠遠超過一般沒接觸過禪修之人可以感應與體會的境界,使得台上與台下的交流有某種程度上的隔閡。對台灣舞蹈界,Sutra帶給我們的啟發是,拉比以一種鮮明清晰的舞台展演,詮釋一個難以言說的主題,開啟我們觀禪、悟禪的另一種想像。特別是以Sutra-線,為舞名,引導觀者觀舞時留心舞作中各種元素的結合,與作品的編排鋪陳。

舞作的開場似乎揭露了之後將會發生的一切,其意象也有「萬物唯心」的趣味。舞作始於阿里.薩比特(Ali Ben Lotfi Thabet)與小沙彌面對面的坐著,像是對弈,也猶如對話或開示。擺在二者中的是小積木組,如同布置於舞台中央的大積木組。當薩比特開始舞動他的手指時,舞台也出現一位武僧在大積木台組上揮舞著長劍。這時,薩比特手指的動作與武僧飛舞的長劍運行一致。這個類比,使得武僧的行動猶如薩比特的內在精神世界。薩比特雖然安靜坐著,只做手部動作,但我們卻看到其內在的波濤洶湧。在舞台畫面的對比下,我領悟到精神世界(意識/心)的活躍與快速,要勝過肉眼所見之表象。如此,拉比在一開場即呈現佛家強調意識(心)層面的重要性。以萬物唯心做聯想,與薩比特相對而坐的小沙彌,就不只是一個他者,而是薩比特內在的一個自己,他與內在的小孩對話。順著這樣的邏輯,觀者如何詮釋這場舞作,即反映出自己內在的意識與心境。

拉比令人印象深刻的編舞方式,是透過「類比/反差」而成。舞作透過「一與多的類比」,彷彿要彰顯分裂的表象實則為整全的一體。例如,在一些段落中,武僧們以同樣的動作卡農般的輪流運作,好像是一人之多個分身,時而合一,時而分裂。道具的使用上,能容納一人大小之積木,在分裂、組合之際,也常呈現一對多的類比圖像。而反差的編創手法,運用於傳達「自由與局限」的意象中。例如,薩比特有一段舞蹈被侷限在木箱的狹小空間中,動作無法自由的伸展,對比武僧們多在寬大的舞台空間中武打,更凸顯他的侷限。以反差的概念聯想,薩比特一個西方人對比許多中國少林武僧,也是一對多的數字概念,與東西身體文化的反差。饒有趣味的是,音樂柔軟、抒情、憂鬱的質感,也反差著木箱筆直、方正、堅韌的特質,與武僧們剛強猛烈的動作性格。音樂與動作的對比,讓原本猛烈的動作好似被一層紗網覆蓋著,使得就在眼前的武術變得「朦朧」且有距離感。聲音與動作在節奏、質感上的差異,製造出不同於武術平時給人的震撼感。

對於熟悉中國武術的台灣觀眾,Sutra舞作中的武術展演並不特別引人驚嘆。然而,拉比對禪與佛家思想的詮釋與編創,卻能提供台灣舞蹈藝術界對此主題有更多的發想。當台灣表演者努力以自身肉體追求禪或空靈的境界,拉比卻以具體清晰的編創手法,透過一與多,分裂與整合等的類比與反差設計,詮釋眾生一體、萬物唯心的形而上之觀念。此饒富趣味的舞作設計概念,或許可以做為台灣舞蹈界處理這類主題時另一條出路的參照。

《Sutra空間》

演出|西迪‧拉比 (Sidi Larbi Cherkaoui)及團隊
時間|2015/3/7 19:30
地點|衛武營戶外廣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或許因為這一批武僧們,大多不是原始創舞的班底,他們多是武術形式的表現,因此我所期待看到的禪舞者形影模糊,舞台上的他們仍多以禪武者的態勢現身。(戴君安)
3月
10
2015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
而今回到劇場,完整的「劇場重製版」讓過往的意味不明忽然有恍然大悟之感,拉威爾《波麗露》僅有單向漸強的意涵也更為明確:鼓點是不得不前進的步伐,無論是誰,人生都沒有回頭路。
10月
28
2024
《人之島》則將聚焦於人的視角稍稍轉移到環境,從風土民情與人文歷史稍稍滑脫到海洋島嶼間的隆起與下沉,以及隨著外物變動所生成的精神地景。
10月
14
2024
帶著島國記憶的兩具身體,在舞台上交會、探勘,節奏強烈,以肢體擾動劇場氛圍,於不穩定之間,竭盡所能,尋找平衡,並且互相牽引。
10月
13
2024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這個台灣原創的舞劇中,卻可以看見多種元素的肢體語彙,包含現代、民族、芭蕾,甚至是佛朗明哥舞。從劇中對於歷史脈絡下的故事與舞台美學風格的專業運用,可以感受到台灣柔軟包容的文化特色,是一個結合各種專業才能,並融合呈現的表演藝術。
10月
09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