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武禪舞之間《Sutra空間》
3月
10
2015
Sutra空間(衛武營籌備處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005次瀏覽
戴君安(2015年駐站評論人)

2015衛武營舞蹈旗艦《Sutra空間》在營區的樹林星空下登場,幽然隱密的空曠場域著實彰顯了這齣跨國作品的宏壯氣勢,不僅符合燈光設計需求的投影效果,更使得曾為軍事訓練營區的衛武營,適切的化身為中國河南嵩山少林武僧們的練功場。

編創《Sutra空間》的比利時編舞家西迪.拉比.切克歐(Sidi Larbi Cherkaoui, 1976-)既是年輕有才的創作者,也是優選的舞者,他親訪少林拜學武功並參悟Sutra(佛經)的內涵,體驗無念、無欲、無私、無我、無牽、無掛的修行歷程,再以身體書寫這部舞蹈箴言。這場跨域製作也有賴英國雕塑藝術家安東尼.葛姆雷(Antony Gormley)的視覺設計、波蘭作曲家西蒙.博索斯卡(Szymon Brzoska)為此舞創作的樂譜,以及與他配合的國際音樂家於現場演奏鋼琴、打擊樂和弦樂,才得以共同締造龐大磅礡的氣勢。

2008年首演於英國沙德勒之井劇院(Sadler's Wells Theatre)的《Sutra空間》,由西迪.拉比與十六名武僧及一位小沙彌共演,但不久後,西迪.拉比的角色改由阿里.薩比特(Ali Ben Lotfi Thabet)擔綱演出。薩比特曾經和西迪.拉比共赴少林,擔任助理編舞,他在《Sutra空間》的詮釋,和西迪.拉比創造的武舞者風格迴異,薩比特的身法稱得上強韌有勁,但不如西迪.拉比的矯捷靈活。

此外,和薩比特對武(舞)的十六位武僧及一位小沙彌也非原班人馬,但個個武功根底扎實,無論是擬獸的形體與移動、或有如蟒蛇、蠍子、蒼鷹、蛤蟆與猛獸之間的對峙、自高處落下的俐落矯健或是高空飛踢的旋子腿等,功力都不在話下。然而,舞蹈的形體與轉化卻無以在他們的功法中充分展現,唯有在隊形變化中,才能看到舞蹈編排的巧思。或許是因為這一批武僧們,大多不是原始創舞的班底,他們施展的拳法套路或是刀、槍、劍、棍等兵器的運用,多是武術形式的表現,顯然是武者之姿甚於舞者之勢,因此我所期待看到的禪舞者形影模糊,舞台上的他們仍多以禪武者的態勢現身。

在整場60分鐘的演出中,薩比特、小沙彌及武僧們不斷挪移葛姆雷設計的箱子,好似開啟轉變舞台空間的極致之鑰,有時木箱像是他們得以隱身、彈跳及打坐的空間,有時也像是駝在身上的包袱或壓力。置身於木箱中時,他們時而像化身為十八羅漢,正氣浩然;時而宛如入定高僧,氣定神閒;偶而也像是躺在棺木中的軀殼,無氣無息。姑不論表演者的身體如何詮釋作品(舞者或武者),他們的能量仍是飽滿的填充著整個空間,毫無冷場的緊扣每個環節,肅穆有之,幽默也有之。

不少段落、情節都像是編舞家暗留的伏筆,任由觀者各自表述,例如開場時,薩比特與小沙彌坐在置放於右下舞台的箱子上,薩比特伸出一根手指頭對著小沙彌不斷繞轉,這舉動像是與其溝通,又像是對其挑釁。又如,武僧們在演出中段改穿西裝,後又打著赤膊的形象變化,似是暗喻思凡的動念,也像是諷刺紅塵俗世的百態。隨後,他們集體念起了一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彷彿道盡徹悟之心,不因時空轉換而改變,但要起心動念皆修行。

圍在舞台兩側的白幕取代了黑色翼幕,讓表演者的進出場只限於右上與左上舞台的角落,這使得投影與燈效多了放射之處,也使得表演者的現身與離去增添了更多神秘感。隱身於天幕之後的演奏家,在投射光圈的變換之下,屢屢現身於天幕上,使演奏者融入表演者之中,也將舞台的空間拉出更多層次。博索斯卡編創的樂曲,雖然以西洋樂器演奏,但也可聞五音音階的調性,偶有從打擊樂器中傳出的鐘磬之聲,更增添東方精神,使得曲音兼備悠揚曼妙與空靈澄淨,並以此凝聚觀者與表演者的情緒,讓台上台下串連為一體。

這些多元複合的呈現,與薩比特和武僧們的交手,都蘊含了東方與西方、傳統與流行、藝術與商業的競合關係,也是少林文創概念的延伸發展,實踐在電視、電影、時尚秀場之外的另一境界。《Sutra空間》除了舞蹈演出的門票完售,舞台外圍販賣的「衍生性商品」也是生意興隆,見證少林品牌於此地掀起的風潮,這是否也將使得臺灣品牌大舉跟進,或蜂擁群起的製造舞蹈相關文創商品,則是值得持續關注的議題。

無論文創概念如何發展,只盼衛武營持續親民的營運,不要成為另一個昂貴的藝文特區;也希望主事者在擴展財源之餘,仍能堅持讓衛武營定位為一處無私無我的眾生空間。

《Sutra空間》

演出|西迪‧拉比 (Sidi Larbi Cherkaoui)及團隊
時間|2015/03/06 19:30
地點|衛武營戶外園區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拉比令人印象深刻的編舞方式,是透過「類比/反差」而成。舞作透過「一與多的類比」,彷彿要彰顯分裂的表象實則為整全的一體。(徐瑋瑩)
3月
25
2015
四支舞碼循序呈現了一個探索軌跡:從〈撩痕〉的聲音沙洲、〈錯/弱〉的觀看裂縫、〈仍在〉的日常重量,到〈隨从變〉的共在身體,構築從個體經驗到集體生成、從時間感知到主體消解的探索。
9月
12
2025
「他們在幹嘛」似乎根本不重要;若這場辯證之所以顯得「不重要」,是因為其內部的探問從未被完整回應,那麼「他們」的存在價值也會因此被動搖。換言之,這場演出的一切「不重要」,都從「他們」出發,並最終回到「他們」。
9月
05
2025
雖然藝術家自己也不曉得舞台上的最終會發生什麼事,但與此同時,形成機遇的邏輯或方法,卻又是藝術家預先所打造出來的。換言之,演出發生的當下,舞台上的一切都交給機遇,但在演出現場之外的,皆是藝術家刻意為之的計算與安排。
9月
05
2025
原住民的處境並非「回返家鄉」的浪漫敘事,而是一條不斷被擋在轉角、途中仍持續折返、游移的路徑。然而在這些折返之間,年輕創作者依然展現了各自的力量
8月
22
2025
這種富含戲劇張力的音樂選擇,精準地預告了整部作品的情感基調——那種介於狂歡與風暴之間的生命能量,正好對應愛麗絲即將經歷的成長旅程中所有的躁動、困惑與蛻變可能。
8月
20
2025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