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盈探戲境《劍俠秦少游》
11月
21
2023
(感謝授權劇照:臺北木偶劇團|薪傳歌仔戲劇團|真雲林閣掌中劇團 |李靜芳歌仔戲劇團/設計:王景銘)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814次瀏覽

文 蔡佩伶(專案評論人)

改編的直覺想像或許是把作品從特定形式轉化成符合另一種形式的狀態。例如:漫畫到電影的改編。但改編也可以是針對母題開展的新構或重探。後者的「改編」側重延伸創造的層面,將母題視為創發的起點,創作者企圖超越第一種形式面的改編,創作意識較強烈。《劍俠秦少游》在我眼中更接近第二種改編模式。

劇情描述劍痴秦少游(李佩穎飾)因沈迷龍淵寶劍遇襲,被武痴蘇小妹(林芸丞飾)所救。秦少游一見傾心,為求愛投詞鵲橋仙至蘇府參與比文招親,蘇軾(李郁真飾)見文惜才欲為兩人牽線,無奈蘇小妹執迷不可解的傳家寶物《青蓮劍譜》。江湖豪強龍大(劉建幗飾)性喜收藏,擄走蘇軾,飛書要求以《青蓮劍譜》換質。蘇小妹陷入危難,她和秦少游的心理距離卻因此拉近。 

劇作貌似尋常的才子佳人劇碼,細節埋藏編劇巧思,並延伸出某些情愛以外的個人思索,致敬豫劇原作《秦少游與蘇小妹》,兩者相生輝映。原作妙趣主要建構在已知/未知事實、喬裝改扮和探情思的交疊,再層層推翻前情。《劍俠秦少游》的策略則從重塑人物認知開篇。秦少游不是文人才子,成了劍癡才子。蘇軾成了擅武文人。蘇小妹不只是才女,還是熱衷費解劍譜的武痴女俠。多次出現小妹搭救秦少游的情節,將傳統戲預設代以女強男弱的反差趣味。武在劇中與文比肩共同推動劇情,且帶出演員發揮的做表空間。例如一開場秦少游遇龍淵寶劍見物起興,心馳大唱吟詩調,將外境拋諸腦後,遇襲而護劍奔竄,蘇小妹見狀出手相救。秦少游如見神女下凡,夢境之歌前奏落下,全場節奏放緩,蘇小妹的武戲幻化慢速劍舞。詠物到詠人的情迷場景形成超現實物理流動,讓觀眾感受秦少游心緒顯影。另外,為救蘇軾,秦少游獻策膺作《青蓮劍譜》混淆龍大視聽。但他憑空模擬的劍譜漏洞百出,蘇小妹建議依其劍招示範重寫,譜寫過程使秦少游深陷其中。一番失誤巧合構成兩人生情、自我揭露的契機。秦少游自承練武不成的無奈心路,勸解小妹捐棄我執,轉念自在。理解本是老生常談,在宛轉音樂、優美唱詞和細膩身段的點染下,織就無聲不歌、無動不舞的戲曲美感,意境帶有一絲哲思的通透。 

不只文武相生的交融感,輕喜劇類型的建構,依然緊守人物和道具的戲味勾織。人物方面,劉建幗飾演擾動蘇府安樂的豪強龍大,定場群舞下起鈔票雨招搖鬧台,安歌反用一系重韻味的江湖調、火炭調、雜念調。落腮鬍搭配皮草披肩跳出紗綢為主的衣裝造型,從扮相到表演質地隱約混合了淨、丑兩門行當,反派懾人威勢因外型設定和表演造成的反差帶有戲謔趣味。本次蘇小妹由林芸丞飾演,扮相英氣,眼波流轉嬌俏,唱唸圓潤甜美。武戲表現令人驚豔,開場的快節奏劍擊過招流暢,塑造出明確的人物性格。兩場戀愛戲充分刻劃出心動而糾結的少女情思。道具方面,貫穿始末的《青蓮劍譜》觸發可見及不可見的衝突,無人可解的寶物埋下伏筆,劇中人物因之各自有戲。劍譜如稜鏡,折射出蘇小妹的執迷、蘇軾的規矩、龍大的蒐集欲望、秦少游未遂的俠客夢。劍譜如鑰匙,連結秦少游的徹悟一瞬,漸悟情節類似關目,主角秦少游的內心節奏因頓悟由虛轉實,主線、支線、嬉鬧與戲肉於此交會,情節和表演化作一招一式貼合鑼鼓的傳統劍舞。投影出追尋和失落彼此相生的永恆圖景。

也許超譯,但最令我興味盎然的是樸實的風格選擇。本劇僅以順敘時空、線性結構、緩釋抒情幾種常見手法鋪陳,大反奇巧劇團系列作品那種實驗嬉耍無極限的姿態。是否編劇劉建幗有意以作品追索戲曲本色?讓演員在舞台透過做表創造空間隱喻,召喚劇本所在的另一重虛擬文字空間,兩者在觀眾的感知世界合一成戲。經翻轉的才子佳人故事,情節角色都輕簡,戲卻黏人。改編的真意或許不在某齣戲裡,《劍俠秦少游》的答案可能是改編不為外物,為敲響觀眾心中的鑼鼓。

《劍俠秦少游》

演出|奇巧劇團
時間|2023/10/15 19:00
地點|高雄市湖內區天真福廟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觀眾組成亦透露端倪:入場者以長輩居多,年輕面孔稀少。地方戲曲的「新編」似乎依舊默認以長輩的審美為出發點:強調情感、凸顯孝道、盡量兩全其美。也就是說,地方戲是否因「孝道」的說教而被侷限在單一價值框架?
8月
21
2025
《牡丹燈籠》揉合了南管及能樂,兩個分別在中國及日本有悠久歷史的傳統樂種。音樂設計楊易修在兩者之中各自提煉,或著說揀選出特定音樂特徵,再縫合成《牡丹燈籠》繽紛的樂音景觀。
8月
21
2025
身為臺灣原生劇種的歌仔戲,雖有改編自民間傳奇的演出會觸及到妖怪,但像《魚島鯊鹿兒傳奇》這類進行類似「台灣妖怪圖鑑」的創作發展,仍舊少見。特別是這部作品的考證細緻且立意良好,其實更期待能重新對焦歌仔戲如何表現臺灣主題/體。
8月
20
2025
全方位統合的技術調度營造了強烈的臨場感,但高密度的敘事與聲光也縮減了後設反思的距離。幾次crew上場換景的技術暴露暫時懸置敘事,然而,由於演出大部分時間表演、燈光、音樂與聲響設計都相當飽滿,換景段落很容易被理解為演員與觀眾暫時休息沉澱的必要空檔,難以在根本上開啟不同於敘事的時空感知。
8月
19
2025
性別身分裡的種種發言,多半是在服務前述中看似偉大、卻又過度簡化的主題,呈現《公主與她的魔法扇》的「立意良善、卻操作牽強」,並難以理解預設的受眾與目標。
8月
15
2025
這些妖精角色對臺灣人來說多是陌生的,從本地方志傳說挖掘、串連在地妖精圖騰本身即是一件創新的發想,只可惜因為時空為架空,與臺灣意象的呼應也不夠明顯,只有在序場透過舞群歌隊不斷唱頌著臺灣的古地名,以及末場鯨鯊化為臺灣島的意象極其隱微地扣合著。
8月
13
2025
從王熙鳳出場的那句幕後白:「平兒,跟誰說話呢?」開始,黃詩雅便宛似魏海敏上身,每一句唱念、身段、表情都掌握了其師的韻味。當她身在暗處看不清面貌時,有時會分不清是魏海敏還是黃詩雅。
8月
08
2025
創作團隊力圖呼籲成人觀眾反躬自省、以身作則,為孩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世界。只是,我們仍需要回到最基本的議題,什麼是當代的「火焰山」?如果迴避這個議題,只會如孫悟空一樣被假扇迷惑,縱容烈焰遮空。
8月
08
2025
本劇未描繪出當時的權威與獨裁,卻高呼革命口號與犧牲精神,整體顯得空洞無力。這正是《感謝公主》最致命的問題所在:形式在說話,情感卻缺席其間;表演者努力投入,觀眾卻只能勉強自己理解與接收。
8月
0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