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難虛實記憶的交錯與加碼《灰男孩》
一月
16
2023
灰男孩(同黨劇團提供/攝影楊惟中)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315次瀏覽

文 許天俠(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助理研究員)   

《灰男孩》( Cinderfella )中英文劇名,是對童話故事《灰姑娘》( Cinderella )的諧趣。但從主角性向、軍種、舞台設計、宣傳意象,更是向法斯賓達經典男色電影《霧港水手》( Querelle )致敬。耳畔迴盪海潮聲,《灰男孩》場景從木棧碼頭開始,木棧板再拆解幻化成方爺爺的家、遊民窟、旅館、車站月台、鳳山招待所、同志舞廳、最終再變回碼頭結束。木棧碼頭不只代表方爺爺曾為海軍的身分,更象徵其宛若水手漂泊一生的命運,無論置身何處,都是港口的延伸、只有離散而無法靠岸。  

雖然《灰男孩》故事設定主角暱稱為小鴨(借喻醜小鴨變天鵝?)、被美軍軍官打扮成制服帥哥風靡舞會,甚至被染髮染眉、脫胎化身美籍上尉逃離出境(諧擬神仙教母協助施法變身?),盡力將主角的遭遇向「灰姑娘」典故靠攏。但整體情節演下來,方爺爺的角色生命更貼近「馮馮回憶錄《霧航》」所述,是一生都像在濃霧中航行的水手。 

《灰男孩》最大看點,就是林子恆一人分飾20角、獨撐長達95分鐘,全程能量不墜、節奏精準、身形音色變化萬千,真可謂「教課書等級的殿堂示範」。觀戲過程中筆者數度莫名落淚,非關劇情悲苦,而是因為見證了某種肉身極致,心情分外激動。唯一可以再細究的是,小鴨在經歷與楊傑的家鄉初識、來台分離、再遇雲雨、再分離、再遇大鬧喜宴,理應超過十年以上跨幅,但小鴨始終保持童稚純真情愫,少見歲月刻痕,讓我略有分心估算這中間到底經過幾年。其他部分林子恆的表演都無懈可擊,背後投注心力不敢想像! 

《灰男孩》劇情結構大肆玩弄宣傳主標「你的身體是國家的,但你的心是我的」。前半段先演「你的心是我的」,後半段再呈現「你的身體是國家的」,將同樣故事講了兩遍,但演第二遍時,全面揭露表象背後黨國機器的黑暗操弄。 本劇主角原型--「作家馮馮」的生平事蹟其實非常戲劇化,其個人相關著作之回憶錄內容,可謂集結歷史片、戰爭片、愛情史詩片、諜報片、政治驚悚片、情色片、宗教片、甚至奇幻片之大成(身懷「開天眼」等神通能力,惟本劇未納入)。《灰男孩》編導集中改編馮馮白色恐怖相關遭遇,且採取嚴肅正史角度處理,整體氛圍悲憫、哀戚又肅殺。唯一在美軍軍官約翰協助小鴨偷渡海外、逃出生天的橋段,表演語彙突然跳tone,只見林子恆披著金色披風、念白句句押韻、帥氣地跑起圓場,我的耳畔彷彿都幻聽到戲曲鑼鼓點。此段可謂畫龍點睛,將作家馮馮的人生故事,瞬間提升至一種奇談、傳說、胡撇仔戲的境界,撩撥史實與虛構的曖昧界線。這段來去如風,後面又回到關照歷史的嚴肅深沉,形成全劇珍貴的神來之筆! 

《灰男孩》原由林子恆、古辛共同主演,後來古辛因故退出,意外變成獨腳戲形式。但從目前正式演出的效果推估,獨腳戲反而可能是演繹本戲最適合的模樣。少了兩位演員在舞台上對談、擁抱、共舞、性虐的互動溫度,不僅加深主角一生的孤絕狀態,亦強化劇組想要促成的「方爺爺-小任」一體兩面的對位關係。更重要的是,整齣戲就是林子恆不斷自己拷問自己、自己強暴自己、自己激愛自己、自己拯救自己,是否亦在辯證一切是真有其事?是主角精神分裂的想像?是受難虛實記憶的交錯與加碼?  

同黨劇團近年辛勤耕耘白恐受難者生命史的改編,急切想拉近新世代觀眾對於題材的共感。如同前作《父親母親》拉出「米粉—阿文」、「阿文—阿凱」兩對父子的對位關係,《灰男孩》則是設計「方爺爺-小任」的鏡像連結,讓年齡相差一甲子的兩人,皆有同志身分及遭受政權壓迫的處境。但白恐受難經驗,與參加太陽花學運遭受警方強制驅離,兩者受迫程度實在落差甚大。此外,更讓小任的男友阿本就是警方鎮暴成員,並極力塑造阿本渴望保護小任的深情,論證凡事沒有是非對錯、只有立場不同。這樣複雜的設計,難道是希望方爺爺(以及觀眾)要去理解情治人員「王隊長、金上校、汪將軍」也有難言苦衷?但卻沒有提供這些負面角色內在刻劃的篇幅?這些曲折的對位關係,若能再稍加釐清梳理,《灰男孩》就必能更加聚焦、臻於經典。

《灰男孩》

演出|同黨劇團
時間|2023/1/8 14:30
地點|國家兩廳院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灰男孩》化用灰姑娘之典,講敘主角小鴨半生顛簸,老年時作為方爺爺,和看護小任相遇而回憶過往的故事。此故事中,照顧與被照顧者皆是性少數,形成了陰性的關係網絡。《灰男孩》雖非建構於架空背景,卻驚人地描繪了一個當代臺灣的敵托邦(Dystopia)景色⋯⋯
二月
14
2023
《灰男孩》最大的工程是進行更為精練的縮減,特別是全劇以「劇中主角小鴨的媽媽希望他不要去讀軍校」作為開場,並將這種輕忽母親告誡的悔恨充盈於全劇的縫隙之間,正呼應了《霧航》此書的副標「媽媽不要哭」,作為《灰男孩》暗藏於時代控訴背後的情感引線。
一月
16
2023
細心的觀眾會發現,兩人的關係也和「你的身體是國家的,但你的心是我的!」這句擷取自楊傑寫給小鴨一信的宣言有所對應⋯⋯。不過⋯⋯
一月
16
2023
一百分鐘無中場,捏在多數劇場觀看的理想時間;但巨量台詞疊進了「情節時間」,作為第二層表現。《呼吸》經歷一對男女的交往、討論生子、懷孕、流產、分手、再次相遇(甚至可以説是外遇)、再次懷孕,然後導向結尾;更因全劇未有明確的段落切割,讓所有情節、對話都直接被銜接,進一步錯亂了時間感⋯⋯
三月
20
2023
換個思考脈絡,這樣的劇情設計若需要更多的篇幅彌補,會否成為影視劇本,比硬壓在120分鐘左右完成的劇場更有可能?
三月
18
2023
前半段意圖從另一種視角及立場重新批判鄭成功--這個僅在臺灣活動四個月餘,卻被後世極其美化、官民一致稱頌的神格人物。到了作品中段⋯⋯
三月
17
2023
此次夾腳拖劇團新作《勥姆仔欲起行》,2022年首演於臺中歌劇院,有著和過往很不一樣的企圖心。相較先前改編作品多以繪本故事為本,這回則將目光轉向台文文學──而且還是近年浮上檯面、越來越受關注的女性台文書寫⋯⋯
三月
15
2023
總結來說,相比其他討論女性、性別結構間的壓迫等主題的作品,單講婆媳關係的《勥》顯得不夠全面與宏觀。但是若連如此細微(或被認為傳統、習以為常)、私領域的問題都不願正視,再多深刻的議題,都是空談,遑論打破現狀、落實改革云云。正因為《勥》單純只說一件事,並且說得很好——文本與敘事方式動人、演員及操偶精湛的表現、編排上巧用人偶的搭配、善用舞台及物件並且用它們「說話」等,使演出得以鉤出更深刻的思考。
三月
15
2023
當泰勒.馬克為了緩解演前須知所帶來的緊張與嚴肅,提前走上台與民眾寒暄時,我們業已聽見觀眾席上主動且熱絡不絕的歡呼聲,將演出推至情緒的最高漲,彷彿眼前人已是一個傳奇般的信仰,這與平時我們迎接吳念真、林懷民等台灣藝術家的熱情,是截然不同的瘋狂與高溫⋯⋯
三月
14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