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倒轉的完美與不完美《小寶歷險記》
4月
01
2023
小寶歷險記(九歌兒童劇團提供/攝影蔡耀徵)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802次瀏覽

文 謝鴻文(特約評論人) 

過往台灣兒童劇很容易出現的故事情節是:主人翁離家,經歷了一些冒險,完成任務或夢想後回返,主人翁心智因此獲得成長。許多劇本又太過一廂情願,把成長想得遊戲化,好像過了幾關打怪完成,智慧勇氣立刻就能補血能量值大增。當一齣戲以「歷險記」為名者,尤好此道。

不難看出這樣的情節設計,深受神話學家坎伯(Joseph Campbell)《千面英雄》的思維影響;但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兒童劇編劇人才匱乏與創意貧困的窘境,所以找到一個保守安全的,常見的故事模式套用,久而久之就成了兒童劇內涵深度僵化不前的主因之一。 

九歌兒童劇團身為國內目前最資深的兒童劇團之一,每一次的演出不僅是自身的資歷累積,其實更肩負著一種示範指標作用,讓我們看見兒童劇的承先啟後可以走往哪裡去。這固然會是壓力,可是一旦將壓力包袱丟棄,既能守成又見創新勇氣,那份對兒童劇創作不減的熱情,將成為祝福九歌兒童劇團繼續長青不輟的驅動力。 

那麼我們來觀察《小寶歷險記》這部作品,究竟是因襲窠臼,抑或創造新局?首先就故事來說,選擇了大眾耳熟能詳的安徒生童話《醜小鴨》改編,倘若只是把原著再搬演一遍,便失去了改編再創的獨特意義。幸好編導黃翠華別出心裁運用「故事倒帶」方式,賦予醜小鴨(小寶)不同的情節發展。一開始我們看見三位說書的演員邊說邊演的《小寶歷險記》仍是貼近《醜小鴨》的原著,不過到了小寶離家遭遇寒冬被冰凍成「鴨冰棒」(這是一個新鮮幽默的點子),獲救之後,又不容於老婆婆家的貓,被貓陷害誤拿打火機燒了老婆婆珍愛的照片,也差點把自己燒死。此時三位演員又跳出角色,討論小孩不該逃家造成這樣的結局太悲慘不完美,所以要倒帶退回小寶掉入急流那場戲重來。 

這一回重演的故事結局,是小寶如願變成天鵝,只見此劇唯一的男演員賈祥國套上女性舞者的羽毛頭飾和芭蕾裙,豁出去滑稽搞笑的形象,具有出其不意的反差效果。當他跳著《天鵝湖》舞蹈,以為這樣變天鵝就能得到手足與其他動物的欣賞認同,結果不然;換言之,小寶的蛻變實未完成,他的醜怪模樣還是被牢牢標記著,無法撕去。 

這一段滑稽搞笑又帶點辛酸無奈的演繹,不禁讓人聯想到1995年曾獲葛萊美獎最佳女歌手的安妮・藍妮克絲(Annie Lennox)翻唱的歌曲〈No More "I Love You's"〉,MV中一開始即是一群身材健壯的男舞者,頂著誇張妖豔的濃妝,穿上女性舞者的芭蕾舞衣,在一間像酒館的空間中隨著音樂翩翩起舞,座位席上的人們一臉冷漠輕蔑看著。歌詞裡原本是動詞表意的我愛你(I love you)別具深義的加了複數s化成名詞「我愛你這事」(I love you's),傷心的人覺得被「我愛你」的語言遺棄了,再也沒有我愛你這事,語詞的意思也轉變到語言之外,而其他戀人們則在議論怪物(The lover speaks about the monsters)。

摘舉這一段歌詞與MV內容呈現,可以看見雙性特質(bisexuality)流動,亦暗諷著性別政治正確保守的社會,對這樣跨性別的身分樣態,常會視如妖異怪物存在鄙夷;也就是說即使披上天鵝外衣,也未必使人認同美麗。《小寶歷險記》的橋段與此歌曲文本竟在此產生若干互文連結,延伸的意涵使人深省性別平權猶有未待之處。我們也可以說歌詞中提及被議論的怪物,更是人心黑暗恐懼的象徵,而非外在之物。若我們也回到安徒生原著再思索比對,安徒生選擇讓醜小鴨蛻變成真正的天鵝,當他臨水照鏡,看見與認同自己的新貌,自卑與恐懼都崩解了,以讓人讚美嘆息的完美身影飛翔之際,那就是安徒生寬容悲憫之心的成全。 

《小寶歷險記》這齣戲裡的第一回倒帶重演,雖不算失敗卻仍不完美,編導似乎有意識地要讓兒童觀眾直面現實人生便是如此炎涼殘酷。等到第二回的倒帶重演,讓小寶自我覺察自己的缺陷不完美,先接納再改變,因此他決定學會游泳,甚至以泳技救了哥哥,贏得哥哥的心,獲得哥哥的致歉,兄友弟恭再也不被哥哥欺負嘲笑,小寶的命運就此翻轉。此圓滿的新結局,最終還是展現了寬容與悲憫的高貴人性,也寄託著創作者們對兒童的愛,純粹好似天鵝羽毛之淨白。 

有些迂迴,有些顛簸,這般經歷與體驗過才得到的愛、幸福和圓滿,因為是自覺行動得來,一切更形珍貴。兒童劇能夠對一主題透過這樣多層次心理的探索,確實可增加內容的豐厚程度,小寶包括兩回倒帶重試的情節,彷彿也是向命運提問,在決定與選擇瞬間,意志與行動便是回應了命運的安排究竟是天定,抑或自己可以主宰。有意思的是這三場情節,小寶掉入激流遇見的老烏龜,對他的命運轉變具有關鍵啟發作用,但並非同一隻,而是三種模樣――取材自不同鍋子、鏟子、臉盆等物件組成的偶――這彷彿意味著生命轉折的相遇、啟蒙引導者常常是會變形易容現身,無所不在,也無處不隱,有心才會發現。 

然而,小寶初次離家到了奇幻森林,那一場戲的舞台氛圍與情節營造,除了花會被小寶的外表嚇到驚慌而逃有幻想成分,其餘處理都顯得有些草率不完美,毫無奇幻可言,刻意稱之奇幻森林可再斟酌。還有,戲名的「歷險記」實在也是不完美的陳腔濫調,期待可以倒帶重想。 

《小寶歷險記》

演出|九歌兒童劇團
時間|2023/3/26 14:30
地點|文山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赤子》雖亦遵循如此英雄敘事結構,但編劇施如芳似乎更企圖開拓布袋戲新的故事乘載,將「臺灣第一才子」呂赫若為故事原型,以虛載實,叩問歷史與當下時代處境。
5月
12
2025
把觀眾逆轉為道具或活道具?若是如此,大概是此劇《妬娘道成寺》的絕妙之處,值得註記,甚至在整場戲裏,眼睛是對鏡子的辯證與置換,因為觀眾的眼睛就像是會到處移動的鏡子
5月
09
2025
當方爺爺的愛情被獻給了當代同志情慾的謳歌,身體化作了抗爭運動緬懷的聖體,他個人所剩下的只有那兩不歸屬的灰男孩童話,同時也是《灰男孩》難以處理而輕巧帶過的美國。
5月
09
2025
遊戲結束時,只留下「房屋主人」一人佇立原地,其餘角色已然散去,彷彿回應了流金歲月中關於逝去與留下的永恆命題。
5月
08
2025
當身分不再是單一的、性別不再是穩定的、土地不再是絕對的,劇場才能成為真正的靈場——一個可以悲傷、也可以重生的空間。
5月
04
2025
《甜眼淚》的核心方法乃是從經驗主體而非抽象的「真相」敘事出發。在此被建立起的女童主體,大量地運用了童話、日記、民俗、玩偶等一切手邊的資源,來處理自己現實所必須面對的各種不可解。
4月
30
2025
《幾米男孩》多少開啟了幾米繪本的傳承性,將上一代的記憶講述給下一代,去建立屬於「眾人」的記憶結構。於是,《幾米男孩》完全依賴著幾米繪本而存在,但依然可以構成多種的雙向流動,包含創作類型、觀眾與讀者的世代等。
4月
30
2025
《水中之屋》是一個能讓人沉吟咀嚼、細細品味的文學劇場作品,以契訶夫式的凝視,加上魔幻寫實色彩,呈現真實的在地生命圖像。但,如果回到對「人類與自然相依共存,或對立拮抗」這個命題的思考,我則不免會對這個作品有更多的期待。
4月
29
2025
主題聚焦於愛情等恆久生命課題上,作為人類最複雜卻也能引發普遍共鳴的命題,創作者如何運用故事和「入戲」機制,引導觀眾叩問深刻的情感本質,成為決定該劇敘事層次與思考維度的關鍵
4月
28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