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世代,反觀人生經歷《我忘記舉手》
10月
07
2024
我才十七歲(聲舞團提供/攝影王翰僑)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43次瀏覽

文 劉詠晟 (現職南投縣政府文化局 專案助理)

傍晚六點雨勢未停,觀眾陸續穿上雨衣,由工作人員引導走進文學步道,抬頭是銀橋【1】,眼前是若隱若現無盡頭水道,追溯歷史脈絡,文學步道與銀橋在日治時期是彰化文化豐盛一帶,今日沒落由彰化縣政府管理,列為歷史建築成為觀光景點。銀橋下昔日景象不再,在這邊演出可說是乘載當年勝景吧。昏暗燈光渲染銀橋,雨滴形狀是作品的附加,而輕快暖場音樂安撫雨勢中的躁動,放眼望去全是身穿雨衣的黃衣人,彷彿特別安排。《我忘記舉手》三個作品是三組舞者(樂齡、青年及青壯年)共同演出,《花甲的我》徵選十位樂齡舞者、《我才17歲》由年紀正值17至18歲的高中生舞者、《徘徊在繁華煩躁中的我》青壯年舞者鄭子謙及編舞者吳思瑋,跳出屬於三個世代的語言,從中探討家庭、社會、兩性、權利⋯⋯等時事議題,更多的是包含自身感受在其中。雖然舉手看來是件容易事,當人們進入不同年齡區段時,是否願意勇敢為自己選擇而舉手,演出場地在彰化八卦山文學步道,曾經繁華的地景,藉由聲舞團《我忘記舉手》扣合演出主題,重溫當年景象,從人們到環境完整體現《我忘記舉手》的演出概念。

《花甲的我》以母親為題講述孩子與母子關係,青壯年舞者鄭子謙一如往常戴起耳機坐在沙發,樂齡舞者擺出婀娜多姿動作,鄭子謙毫不在意與無奈神情,表現叛逆青年與母親嘮叨互動,鄭子謙說著「如果我喜歡男生你們接受嗎?」、「如果我不工作可以嗎?」、「如果你們老了會有人照顧?」議題,更彰顯現實生活母子間的矛盾對話。音樂瞬間轉換成聖桑(Saint Saëns)〈天鵝〉(Le Cygne),樂齡舞者們隨著音樂呈現肢體凋零樣態,強烈感受時間不等人,歲月不饒人殘酷現象;群體中一位樂齡舞者跳起《垂死的天鵝》(The Dying Swan)獨舞 【2】,穿梭在凋零的舞者們之間,突然傳來「今天又是美好的一天,早起,做早餐,洗衣服,擦地板⋯⋯」高亢的聲音將情緒拉至高潮,揹著「茄芷袋」樂齡舞者末段拿出嬰兒棉被、奶瓶與繪本放置地上,與自己拉扯、擁抱、摔落,時而眺望遠方天空,時而看向地板嬰兒用品,像是在宣洩失去孩子的痛苦經歷。《花甲的我》從這群眼角皺紋透露著無數辛勞與奉獻,肌膚上刻印著歲月痕跡的樂齡舞者,跳著自己的故事,最後在歌手曾立馨溫柔嗓音唱著《我的名字》 ,滑過臉頰是淚水還是雨水,已分不清。


徘徊在繁華煩躁中的我(聲舞團提供/攝影王翰僑)

《我才17歲》人工搭造BATTLE舞臺非常震撼,製造出兩區塊的對打擂台,舞臺地板是書寫著反對、捍衛語句,從《花甲的我》轉換到舞臺上正值17至18歲的年輕高中生低頭看手機,觀眾被強迫帶入Z世代科技冷漠。服裝視覺效果更是整首舞作焦點,各個分明的獨特性格,有東洋韓風、西洋嘻哈、迷你短裙也重回流行,清楚可見時下的潮流。在視覺與聽覺交織,開始宣洩被規範的不滿、制度下的不滿、同儕之間的比較、校園霸凌與兩性平等議題,不停挑釁與對峙,在正值青春期的階段,展現高中時期的自我認定,且伴隨著詭異氣氛的背景音樂下,兩邊爭鬥越來越激烈。很特別的是將肢體與口說結合,邊說邊跳讓整首作品成為了當代舞蹈的表現。不受框架內規範,在這群年僅17歲18歲的高中生們身上更可以讀到大環境的變化,不禁浮現出「曾經也年輕過」的這句話,喚醒不同世代對於《我才17歲》議題,回頭看過去與現在做出抉擇時,會勇敢舉手?這個答案唯有自己最清楚。

《徘徊在繁華煩躁中的我》鄭子謙再次出場,邀請觀眾坐上BATTLE舞臺左側,身穿身白衣下半身黑裙的編舞者吳思瑋出場,鄭子謙不斷對著吳思瑋咆哮「老師妳不是在德國,為什麼要回來?」、「為什麼要選擇當老師不是舞蹈家?」吳思瑋眼神尖銳說著「我回來幹嘛」,之後與鄭子謙進行互扛、互抱、互摔,從舞臺右側重重滑落至左側,眼前畫面令人不堪,奮不顧身成為自己想成為的自己,不痛嗎?當吳思瑋脫下束縛大裙恨恨丟下,空氣凝結,雨勢更加滂沱,隨著音樂激昂在大雨中與自己內心衝撞拉扯,頭髮、皮膚接觸雨水反彈至空氣中的瞬間,答案出現了,吳思瑋獨舞印證自己從國外回來的使命,為家鄉付出,選擇八卦山的文學步道,重啟生命與歷史的融合,這彷彿在告訴所有人們「不管身在何處不忘初衷」,不管正值年紀,傾聽自己所選,勇敢舉手。最後吳思瑋舉手動作,用篤定語氣對著大家說「我回來舉手」,觸動觀眾也一起舉手,捍衛自己權利,空氣中隱約聽到抽氣聲和看見擦拭淚水的畫面。《我忘記舉手》藉由樂齡族群、青年族群及青壯年族群,讓觀眾重新反思人生階段所面臨的議題,具教育意涵以及人生觀,探討人生哲理,有別以往的演出內容,跨世代、跨文化更跨越到環境與在地歷史古蹟結合,可以說是給予人們在面對生活上如何選擇的勇敢印記吧!


注解

1、「現今位在彰化縣彰化市的八卦山風景區內 ,鐵線橋為戰後所建,於1950年(民國39年)由彰化商業銀行出資所建之鋼筋混凝土圓拱形水泥橋命其名為「銀橋」。其為彰化市居民共同記憶場所,亦為彰化八卦山特有之文化景點,彰化縣政府於2003年(民國92年)6月10日登錄為歷史建築。」,參考自國家文化記憶庫

2、一部著名的芭蕾舞劇,描繪了美麗與悲劇的結合。它探討了生命的脆弱與追求的絕望,透過優雅的舞蹈展現了深刻的情感。

一部著名的芭蕾舞劇,描繪了美麗與悲劇的結合。它探討了生命的脆弱與追求的絕望,透過優雅的舞蹈展現了深刻的情感
臺灣日治時期的一座吊橋,原址位於彰化神社前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彰化遺跡碑的路途上。現今位在彰化縣彰化 市的八卦山風景區內,跨接於八卦山文學步道中段與森林步道中段。昔日的彰化神社通往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彰化遺跡碑(今大佛位置)連接的橋樑。民國92年(西元2003年)6月10日,八卦山銀橋被公告為歷史建築。

《我忘記舉手》

演出|聲舞團
時間|2024/09/22 18:30
地點|彰化八卦山文學步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隨著表演者在舞台上回想起的「舉手」與發聲,其力度似乎意味著創作者/表演者想要正面迎擊某一面牆;而這一面牆的內核關乎了當事者所在意的生命經驗,有徬徨、焦慮與怒氣,進而回望這些舉止的源頭與動機,猶如一種來自當事者的「愛」跌進了谷底,然後激起一整個連充滿試探性的時代,也無法平息的驚人勇氣。
10月
09
2024
我想,這是《我的名字,Kim》在此刻的臺灣演出的意義,不僅是新住民、新住民之子,對在不同時間階層來到這片土地的人們亦是:尊重與容許差異,彈性流動的雙重認同。
12月
19
2024
《密室三舞作》是一場驚悚又迷人的解謎之旅。「愛」造就著每一處的悲傷與孤寂,舞者的情緒濃縮於封閉的密室設計之中,在壓抑與奔放的對比下,體現愛的不可理喻,利用鐵器摩擦聲、玻璃碎裂、水滴落之聲效,試圖在虛幻裡尋求一絲希望與真實的線索。
12月
10
2024
對於三位舞者各自想表述的情感,透過身體的質地、表情的變化與彼此之間相互合作又抗衡的轉換下,讓我能明顯感受到他們想表達的情感投射和意涵。最後都爭累了,三人都躺在地板的那一刻,我知道一切將歸回原點。
12月
10
2024
在這部由七首詩組成的舞作中,光影成為情感傳遞的關鍵語言。從煙霧的迷離到雷射光的精準,光影的變化如同角色情感的軌跡,時而模糊、時而清晰,既象徵了探索過程中的迷惘與希望,也映射了生命課題的多重層次。
11月
24
2024
《密室三舞作》透過猶如儀式性的招魂的手勢,描述著人與人之間相互拉扯的情感關係,試圖在困境中召喚出人性中暗藏的魔鬼。三間密室以驚悚的氛圍綻放恐懼,然而,在毀滅殆盡的空間中,仍可透過舞者反覆的動作傳遞出人類對愛的渴望
11月
24
2024
《群浪》從電音和慢速中看到自由,放大生命的存在;從看似青春動感中探討其背後深層、關於身分認同的沉重議題。或許跟最後的結局一樣,沒有解答、沒有對錯;只不過,是以一種更為純粹,不常見的態度,切入觀察這個世界,在兩個端點中,找到一個舒適的平衡點。
11月
20
2024
編舞家林文中不僅運用了「無家者」的對話作為舞蹈主要配樂,在對話之間還慧黠地穿插了歌劇中的詠嘆調,壓抑、痛苦的情緒剎那間得到了一絲釋放,伴隨著優美的歌聲,彷彿讓生命獲得救贖般,一直沉溺於泥濘中的自己,也得到了舒緩與解脫。
11月
11
2024
就舞蹈身體而言,這個自我在台灣幾乎沒有經典涵義的傳統可言,把宮廟信仰或原住民祭典的身體性視為舞蹈,其實是事後的現代發明與自我證成。那麼,與其惘然去找出刻有自己名字的魚,還不如把自己視為魚,並裝上感應器,游向汪洋大海,接通地球寰宇的種種感素。
11月
01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