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混種歌劇《天中殺》是否為成功的創新
5月
24
2023
天中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90次瀏覽

文 楊翔宇(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

融合爵士、歌劇、歌仔戲等各種元素的混種歌劇《天中殺》,藉由多位技巧高超的聲樂家詮釋,敘說著一部看似浪漫純真的愛情故事,如何演變成一樁又一樁光怪陸離的事件。從這些嶄新元素的融合,不難看出劇組很想在台灣劇場中找到突破,但這部劇究竟是否成功?我想藉幾個方面探討。

首先,從整部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硬體設備」談起,由於劇中演員幾乎都是以聲樂方式說話,又混雜著日語、台語及國語,所以如何讓觀眾能快速讀過字幕,又能迅速將目光投回舞台,這點非常重要,但這部劇在呈現字幕方面實在很失敗。其字幕呈現的方式是在舞台兩旁架設兩個長條布幕,只是字幕全集中在長條正中央,上下空間卻完全沒有利用到,在這小小空間呈現字幕,對後排觀眾好比一場視力挑戰。我坐在觀眾席的最後一排,就必須不斷調整焦距或將身體前傾,才能勉強讀懂字幕,若對於需要閱讀英文字幕的觀眾而言,更是一場噩夢,因為英文字幕比中文字幕還小上幾倍,實在無法想像外籍人士該如何看懂整部劇。

字幕太小的硬傷,使我將大部分心力放在布幕,而無法好好欣賞舞台的各種配置、演員的演出,尤其是整部劇主打的混種音樂。雖然一齣劇的演出是否成功,劇本與演員的表現往往是最重要的關鍵,但幕後工作團隊、舞台設計等硬體設備,以及表演場地的配合,都會影響觀眾的現場體驗。或許對劇組來說,字幕的呈現只是枝微末節的小事,但既然劇中夾雜三種語言,就應該考慮到觀眾不可能都熟悉這三種語言。因此,我認為字幕的呈現方式不當,是這齣劇演出時的最大敗筆。

在演員的表現方面,就聲樂技巧而言,我認為是近乎無可挑剔,像是飾演警察的張殷齊在主角報案的橋段,展現一個魄力十足的高音,令我很是驚艷。另外,我最佩服的是飾演主角的林義偉老師,畢竟他必須從頭演到尾,將台詞與情緒的轉換十分連貫才不會突兀,而大部分台詞卻和樂團有所脫節。他是以一種介於說話與歌唱的形式表演,但歌唱的旋律卻又未與樂團的演奏搭配,所以我認為要能記住大量旋律又不被樂團影響,這點十分厲害,而且在整場演出中,也不會因為他並非專業演員而產生尷尬感。

接著談談舞蹈的部分,劇中有兩個演員也幾乎會全程在舞台上表演,他們沒有角色設定,就是單純在舞台上伴舞,隨著不同的劇情、音樂跳舞。老實說,我對於這兩個演員的唯一感想就是「沒什麼存在感」,因為字幕問題,導致我能騰出注意力在主要角色上都已很難,更不用說注意到僅是在舞台上跳舞的演員。我對他們比較有印象的地方,是在主角待在酒吧時,他們穿著服務生服裝,戴上兔子面具,並隨著爵士音樂展示一些柔軟的舞姿,其他地方就真的沒什麼印象。或許當初劇組是想把這個部分做為一個氣氛的營造,但因為我幾乎全程都沒注意到這兩個演員,所以我覺得他們的功能真的微乎其微,似乎沒有他們的詮釋,也不會對整個表演有太大影響。

再來談音樂表現,我認為整部劇有成功將不同風格融合得十分適當,像開場比較偏愛情的劇情,就有搭配較西方古典的元素,利用豎琴呈現一種柔和、浪漫的感覺,後面算命的劇情,也有利用中國風和類似數來寶的唱法,使整個段落更有中國傳統音樂的格調。比較可惜的是爵士的部分,這部劇在宣傳時強調爵士元素,我整場聽下來雖覺得沒什麼問題,但太具功能性,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記憶點。像是酒吧橋段,有搭配緩慢抒情的Ballad類型曲風,並搭配聲樂家扮演女伶在旁歌唱,老實說確實把氣氛營造得十分恰當,可惜缺乏驚喜。我認為爵士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即興」,如果能讓聽眾無法預知接下來的旋律,那就十分成功,但我認為這部劇的爵士音樂太過於公式化,導致缺乏我期待的驚喜感。

在劇情部分,我認為也有滿大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劇情只有過程而沒有核心思想,整部劇就是一直製造懸念,但直到結局都沒給出答案。關於製造懸念這點,我其實並無意見,因為也有許多經典故事是用懸念作為結尾,但這部劇從頭到尾除了懸念再無其他。從一開始不知為何裝潢費沒有交給工人,到找不著原來客戶,到最後家中忽然出現白骨,不然就是讓主角年老時講日文,年輕時講台語,卻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有這樣的語言轉換,整部劇就是一直給出懸念和疑點,卻什麼都沒有解決。

故事發展也是從前半段的找不到客戶,就遲遲沒有進展,有一大部分劇情,都是主角不斷找尋警察、律師等,希望能夠解決問題,但都以失敗告終。故事尾端,主角無可奈何之下找上算命師,給出本劇主題「天中殺」,說他在劫難逃,卻又沒有給出這名詞的解釋。最後結局不但沒有解答前面各種懸念,而當主角與裝潢師傅和解,總算能回歸正常生活時,家中卻突然落下白骨,再度製造懸念,告訴我們其實一切尚未結束。這整部劇都不知道要告訴觀眾什麼,唯一的主軸就是讓主角不停受難,並訴說社會上各種的不公不義。我會希望編劇能將主角的角色塑造得更加飽滿,像是帶到主角小時候,父母告訴他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讓主角開始決定坦然面對一切,又或是讓主角黑化,並開始報復這個殘酷的世界,這些角色塑造雖沒有解決故事的懸念,卻能告訴我們就算經歷世界的不公,還是得勇敢面對,又或是世界的不公將會造就個人的道德敗壞。總之就是不能讓主角只是受難,他必須要有所改變,才能表現人物的特質,引起觀眾的共鳴。

至於舞台道具的呈現,我覺得整體表現還不錯,像是開頭描述到紅色地毯裝潢時,真的出現一張紅地毯從天吊掛下來。還有故事最後,配合驚嚇的音樂,家中忽然掉下一副白骨,也十分具有戲劇效果。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背景的貨車,隨著算命師不斷提及「天中殺」三字,車燈也伴隨著拍照的聲響閃出白光,頗有審問犯人的感覺,戲劇張力十足。唯一的缺點,就是有一段沒有對話的情節,律師隨著音樂修剪桌上的物品,但並沒有告訴我們其中的含意,且那個物品太小,我甚至不太能分辨是什麼,只能大概就輪廓猜測是盆栽之類的物品。

最後做個總結,我認為這齣劇確實有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歌劇,但感覺是個半成品,既缺乏歌劇注重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又缺乏一般劇場述說一個好故事的能力。《天中殺》就這樣卡在這兩類劇的中間顯得十分尷尬,再加上字幕、演員編排上零零總總的缺點,所以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創新。我認為劇組必須更加清楚自己想傳達的理念,以及如何適當詮釋,還有在硬體的搭配上更加用心,否則它就僅是獨特,卻不是成功的創新。

《天中殺》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23/04/30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劇最具巧思之處,正是活用了不同語言及樂種之間,之於台灣繁複的地緣政治及歷史脈絡,精巧地映射在黃桑孤立無援,飽受多方欺凌的荒謬處境之上。於是,我們在黃桑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看見台灣之於國際的殘酷現狀,《天中殺》也化作一則可怖的警示寓言,以及再一次凝聚台灣本土主體性的媒介。
5月
04
2023
如果我們將「天中殺」的日文占卜原意:無法消解的災厄,放在戰後台灣的社會情境中,或可想像黃靈芝藉這個奇情故事,寄寓社會批判的用意:神秘的美國叔叔,和他在台灣的代理人,是台美關係的隱喻?租屋與裝潢所衍生的糾紛,是經濟發展的代價?將軍、警察、法官,科層化的官衙網絡,是威權體制的化身?
4月
06
2023
這種策略不僅容易忽略那些在異鄉成功落地生根或最終凱旋歸來的移民圖像,還可能落入同質化早期移工與當代難民的歷史脈絡及時代背景的危險,簡化了各自情感與心境的複雜性,使其成為鐵板一塊。
11月
11
2024
透過這一系列在臺灣的巡演, “melodies”將「中央線」的演奏風格介紹給本地樂迷,演出現場幾乎是座無虛席,說明了實驗性強的音樂風格和表演形式是有市場的。這也激發了我們思考:在臺灣,聽這類音樂風格的樂迷,未來有沒有可能成長、茁壯?
11月
07
2024
楊曉恩和幾位日本樂手的合作演出,不但見證了本地爵士演奏的高品質,也讓臺灣樂迷看見臺北與東京之間,透過同台演出培養出來的珍貴情緣。我期待未來的臺日交流不但能滋養本地創作,也能提升樂手們在國際間的能見度,讓臺灣的爵士樂成功地走出去。
11月
07
2024
鋼琴手曾增譯流暢的即興、潘查克熱力四射的節奏,以及貝斯手藤井俊充迷人的低音線條,以及蕭育融出色的吉他演奏,都為整場演出增色不少。他們成功地襯托了潘子爵的演奏,打造出一個充滿活力的音樂場景,堪稱本年度流行爵士音樂會的代表作。
11月
01
2024
幕聲合唱團應該是全台唯一由音樂系聲樂主修的純女聲組成的專業合唱團。她們專精的聲樂演唱技巧,學院舞台肢體訓練的出身,在舞台上展現出令人印象深刻的風貌。團員們擁有極為細緻多變的音色,更有能力詮釋不同風格、時期或語言的曲目,這些作品對她們而言不是一座座需要奮力攀爬的高峰,而是一件件可以用心雕琢的藝術品。
10月
28
2024
作為系列舞作的階段性觀察,除了選擇深入作品仔細剖析外,若能從產製脈絡直搗創作核心,試圖結構化作品本身,或許可以進一步聚焦當中的文化生產過程,藉此留意其間形構的「原住民性」主體思考――亦即如何與族群性和後殖民情境互相對話
10月
23
2024
明明導演的設定是流行文化上辨識度極高的1960年代,為什麼這樣一齣「寫實歌劇」,在視覺與戲劇上的呈現卻充滿了不寫實感?雖然國外歌手不盡完美,但要是有個聲樂指導,事情很可能就會發展得不一樣!
10月
23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