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混種歌劇《天中殺》是否為成功的創新
5月
24
2023
天中殺(臺北表演藝術中心提供/攝影趙紹伯)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282次瀏覽

文 楊翔宇(國立臺灣大學動物科學技術學系)

融合爵士、歌劇、歌仔戲等各種元素的混種歌劇《天中殺》,藉由多位技巧高超的聲樂家詮釋,敘說著一部看似浪漫純真的愛情故事,如何演變成一樁又一樁光怪陸離的事件。從這些嶄新元素的融合,不難看出劇組很想在台灣劇場中找到突破,但這部劇究竟是否成功?我想藉幾個方面探討。

首先,從整部劇最令我印象深刻的「硬體設備」談起,由於劇中演員幾乎都是以聲樂方式說話,又混雜著日語、台語及國語,所以如何讓觀眾能快速讀過字幕,又能迅速將目光投回舞台,這點非常重要,但這部劇在呈現字幕方面實在很失敗。其字幕呈現的方式是在舞台兩旁架設兩個長條布幕,只是字幕全集中在長條正中央,上下空間卻完全沒有利用到,在這小小空間呈現字幕,對後排觀眾好比一場視力挑戰。我坐在觀眾席的最後一排,就必須不斷調整焦距或將身體前傾,才能勉強讀懂字幕,若對於需要閱讀英文字幕的觀眾而言,更是一場噩夢,因為英文字幕比中文字幕還小上幾倍,實在無法想像外籍人士該如何看懂整部劇。

字幕太小的硬傷,使我將大部分心力放在布幕,而無法好好欣賞舞台的各種配置、演員的演出,尤其是整部劇主打的混種音樂。雖然一齣劇的演出是否成功,劇本與演員的表現往往是最重要的關鍵,但幕後工作團隊、舞台設計等硬體設備,以及表演場地的配合,都會影響觀眾的現場體驗。或許對劇組來說,字幕的呈現只是枝微末節的小事,但既然劇中夾雜三種語言,就應該考慮到觀眾不可能都熟悉這三種語言。因此,我認為字幕的呈現方式不當,是這齣劇演出時的最大敗筆。

在演員的表現方面,就聲樂技巧而言,我認為是近乎無可挑剔,像是飾演警察的張殷齊在主角報案的橋段,展現一個魄力十足的高音,令我很是驚艷。另外,我最佩服的是飾演主角的林義偉老師,畢竟他必須從頭演到尾,將台詞與情緒的轉換十分連貫才不會突兀,而大部分台詞卻和樂團有所脫節。他是以一種介於說話與歌唱的形式表演,但歌唱的旋律卻又未與樂團的演奏搭配,所以我認為要能記住大量旋律又不被樂團影響,這點十分厲害,而且在整場演出中,也不會因為他並非專業演員而產生尷尬感。

接著談談舞蹈的部分,劇中有兩個演員也幾乎會全程在舞台上表演,他們沒有角色設定,就是單純在舞台上伴舞,隨著不同的劇情、音樂跳舞。老實說,我對於這兩個演員的唯一感想就是「沒什麼存在感」,因為字幕問題,導致我能騰出注意力在主要角色上都已很難,更不用說注意到僅是在舞台上跳舞的演員。我對他們比較有印象的地方,是在主角待在酒吧時,他們穿著服務生服裝,戴上兔子面具,並隨著爵士音樂展示一些柔軟的舞姿,其他地方就真的沒什麼印象。或許當初劇組是想把這個部分做為一個氣氛的營造,但因為我幾乎全程都沒注意到這兩個演員,所以我覺得他們的功能真的微乎其微,似乎沒有他們的詮釋,也不會對整個表演有太大影響。

再來談音樂表現,我認為整部劇有成功將不同風格融合得十分適當,像開場比較偏愛情的劇情,就有搭配較西方古典的元素,利用豎琴呈現一種柔和、浪漫的感覺,後面算命的劇情,也有利用中國風和類似數來寶的唱法,使整個段落更有中國傳統音樂的格調。比較可惜的是爵士的部分,這部劇在宣傳時強調爵士元素,我整場聽下來雖覺得沒什麼問題,但太具功能性,簡單來說就是沒有記憶點。像是酒吧橋段,有搭配緩慢抒情的Ballad類型曲風,並搭配聲樂家扮演女伶在旁歌唱,老實說確實把氣氛營造得十分恰當,可惜缺乏驚喜。我認為爵士的迷人之處就在於「即興」,如果能讓聽眾無法預知接下來的旋律,那就十分成功,但我認為這部劇的爵士音樂太過於公式化,導致缺乏我期待的驚喜感。

在劇情部分,我認為也有滿大的問題,主要是因為劇情只有過程而沒有核心思想,整部劇就是一直製造懸念,但直到結局都沒給出答案。關於製造懸念這點,我其實並無意見,因為也有許多經典故事是用懸念作為結尾,但這部劇從頭到尾除了懸念再無其他。從一開始不知為何裝潢費沒有交給工人,到找不著原來客戶,到最後家中忽然出現白骨,不然就是讓主角年老時講日文,年輕時講台語,卻沒有告訴我們為什麼有這樣的語言轉換,整部劇就是一直給出懸念和疑點,卻什麼都沒有解決。

故事發展也是從前半段的找不到客戶,就遲遲沒有進展,有一大部分劇情,都是主角不斷找尋警察、律師等,希望能夠解決問題,但都以失敗告終。故事尾端,主角無可奈何之下找上算命師,給出本劇主題「天中殺」,說他在劫難逃,卻又沒有給出這名詞的解釋。最後結局不但沒有解答前面各種懸念,而當主角與裝潢師傅和解,總算能回歸正常生活時,家中卻突然落下白骨,再度製造懸念,告訴我們其實一切尚未結束。這整部劇都不知道要告訴觀眾什麼,唯一的主軸就是讓主角不停受難,並訴說社會上各種的不公不義。我會希望編劇能將主角的角色塑造得更加飽滿,像是帶到主角小時候,父母告訴他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讓主角開始決定坦然面對一切,又或是讓主角黑化,並開始報復這個殘酷的世界,這些角色塑造雖沒有解決故事的懸念,卻能告訴我們就算經歷世界的不公,還是得勇敢面對,又或是世界的不公將會造就個人的道德敗壞。總之就是不能讓主角只是受難,他必須要有所改變,才能表現人物的特質,引起觀眾的共鳴。

至於舞台道具的呈現,我覺得整體表現還不錯,像是開頭描述到紅色地毯裝潢時,真的出現一張紅地毯從天吊掛下來。還有故事最後,配合驚嚇的音樂,家中忽然掉下一副白骨,也十分具有戲劇效果。而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背景的貨車,隨著算命師不斷提及「天中殺」三字,車燈也伴隨著拍照的聲響閃出白光,頗有審問犯人的感覺,戲劇張力十足。唯一的缺點,就是有一段沒有對話的情節,律師隨著音樂修剪桌上的物品,但並沒有告訴我們其中的含意,且那個物品太小,我甚至不太能分辨是什麼,只能大概就輪廓猜測是盆栽之類的物品。

最後做個總結,我認為這齣劇確實有呈現出與眾不同的歌劇,但感覺是個半成品,既缺乏歌劇注重的令人耳目一新的音樂,又缺乏一般劇場述說一個好故事的能力。《天中殺》就這樣卡在這兩類劇的中間顯得十分尷尬,再加上字幕、演員編排上零零總總的缺點,所以實在算不上是一個成功的創新。我認為劇組必須更加清楚自己想傳達的理念,以及如何適當詮釋,還有在硬體的搭配上更加用心,否則它就僅是獨特,卻不是成功的創新。

《天中殺》

演出|黑眼睛跨劇團
時間|2023/04/30 14:30
地點|臺北表演藝術中心 大劇院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劇最具巧思之處,正是活用了不同語言及樂種之間,之於台灣繁複的地緣政治及歷史脈絡,精巧地映射在黃桑孤立無援,飽受多方欺凌的荒謬處境之上。於是,我們在黃桑身上看見自己的身影,看見台灣之於國際的殘酷現狀,《天中殺》也化作一則可怖的警示寓言,以及再一次凝聚台灣本土主體性的媒介。
5月
04
2023
如果我們將「天中殺」的日文占卜原意:無法消解的災厄,放在戰後台灣的社會情境中,或可想像黃靈芝藉這個奇情故事,寄寓社會批判的用意:神秘的美國叔叔,和他在台灣的代理人,是台美關係的隱喻?租屋與裝潢所衍生的糾紛,是經濟發展的代價?將軍、警察、法官,科層化的官衙網絡,是威權體制的化身?
4月
06
2023
單就《空城故事(第一篇)》與《亞穩態》、《晶影(二)》的創作手法,使筆者感受作曲家盧長劍的特別之處——如果多數作曲家的創作如同畫家一般,以音符做為顏料,將繆思在畫布上從無到有地呈現、發展,最後產出的畫面讓觀眾感知,以進入創作者想表達的世界;那盧長劍則更像是一位攝影藝術家,以音符代替相紙與藥水,選用一個特定的視角取景,呈現一個實際的場景或是已存在的現象。
4月
22
2024
所以,我們該如何評價他現今的演奏詮釋?筆者私以為,歷時性地看,從他十餘年前以大賽出道至今,他其實恰好形成了漸進式的變化:從一個圓融和諧、路徑一致的俄國學派鋼琴家,成為面向廣大聽眾、挖掘自身吸引力的「明星獨奏家」。
4月
22
2024
演奏者精心設計了樂曲的開頭,結尾自然也不會遜色;飛快的思緒在〈快速舞蹈〉( “Sebes” )層層堆砌,達到終點時,所有人的急促呼吸終於得到了舒緩,果斷而清晰的結尾彷彿軟木塞自香檳瓶噴飛的瞬間,清新、輕盈的氣息隨之呼出,像是三人同時舉杯相碰:「成功了!」
4月
18
2024
這個新的感知形式,從被動接收到主動組裝的變化,其實也是數位藝術的主要特徵之一。數位媒介向來有利於重複、剪貼、混音等行為(技術上或比喻上皆然),讓音樂作品變成了短暫(transitory)且循環(circulatory)的存在,形成一種不斷變動的感知經驗。有些學者也稱此為「機械複製」(mechanical reproduction)到「數位再製」(digital re-production)時代的藝術演進,是數位技術之於欣賞者/參與者的賦權。
4月
12
2024
雖然缺乏視覺與肢體「實質的互動」,憑著聲音的方向、特質給予訊號的方式並非所有人能馬上理解。但妥善規劃層次分佈,凸顯夥伴作為主體的演奏技巧,不受他人影響成為團隊中穩定的存在,正是鋼琴家仔細聆聽音樂本身,以及信賴合作者所做的抉擇。
4月
08
2024
如同本劇的英文標題《Or/And》,演出從第一景作曲家即自問出「或」與「和」的難題,隨著劇情推演,也道出我們時常用「或」來區分身份,但選擇這樣認同的人,其實同時也兼具著其他的身份或是立場,但「和」反而能將各種身份連結,這或許才是人生的普遍現象。劇情以排灣族的祭典、休士頓的示威遊行來說明作曲家的發現、用與女兒的對話來凸顯自己在說明時的矛盾。
4月
08
2024
第四樂章的開頭,在三個樂章的主題動機反覆出現後,低音弦樂示範了理想的弱音演奏,小聲卻毫不壓抑,可以明顯感受到樂器演奏的音色,皆由團員的身體核心出發,並能游刃有餘地控制變化音樂的方向感,而轉而進入歡樂頌主題的齊奏。
4月
04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