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隨機、不可控制《故事/時光》
4月
21
2014
故事/時光(高雄春天藝術節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463次瀏覽
鐘雅婷(樹德科技大學表演藝術系)

在觀賞完整場演出後,不得不承認比爾提.瓊斯(Bill T. Jones)的確是大師。光從他敢玩的題材、挑戰,除了舞者以外更是自己的挑戰,必須精準地控制故事的時間長短,舞者也必須能夠面臨且接受不同的次序挑戰,這作品無疑是對於創作者和舞者極大的挑戰。

比爾提.瓊斯這次使用的手法其實並不是首創,他使用隨機抽選的「機率」在進行舞蹈的「編排」,已經是摩斯.康寧漢當時創作出來的編舞方式。但他更是使用這種「編舞方式」來表達在劇場裡面一切「不能被控制的控制」。從一開始請大家在心中算著一分鐘,到一開始和最後在天幕上的時鐘,每兩分鐘響一次鈴、進而消逝又在重新回到場上,不斷的強調「時間」。

表演藝術無論是舞蹈或戲劇,只要是有關於「人」(有時即使是機器也未必精準)的表演其實都是難以控制的。當下的情緒、當下的狀態發生的狀況,一切不可控制但卻又是每個表演者試圖控制。雖說表演者每次都要讓每個演出控制的一樣卻是那麼的不可能。比爾提.瓊斯的故事、舞蹈、音樂幾乎都是隨機的,這場表演的所有幾乎都是「機率」所產生出來的。這樣的表演更能夠顯現出台上每個人的專注、全部人的心理時鐘是在一起的。舞台一樣精簡,地圖上用馬克做出來的十二格上面標示著數字一到十二,如同是時間的十二個時刻、一年四季的季節。在台上舞者也不時像是那觀望的觀眾看著說書人,這種種細緻且不斷的對制式、時間、理性不時的強調,讓觀眾從劇場的幻想中又再度清醒。

這次看到許多「對稱」和像時針分針般的舞蹈及動作。雖說是隨機抽選題目,但許多場景,舞者彷彿是說書人腦袋中的想法或流動的時間。或許這也是編舞者想表達的一部分,許多看似搭與不搭的動作、音樂、故事在一起的時候,反而創造出不同的火花,如同人生的課題許多事情看似無關也息息相關。

這次演出是「大師才可以挑戰」的一種方式,整場七十分鐘可以看出比爾提.瓊斯的耐心,不斷的重複和變化,的確是令人驚艷。但這樣的機率及七十分鐘的重複強調,並非所有觀眾可以接受。我認為這場舞作對於編舞者和舞者的成長收穫其實大於觀眾;對於觀眾,隨著機率而欣賞到舞作,不能夠保證當天的「運氣如何」。但最後依然不能不讚嘆比爾堤.瓊斯把這些「不能被控制」的事情精準呈現的能力。只是,難得有如此經典的大師來台,可惜的是和上次DV8一樣,來台作品是較著重語言的作品,雖說有翻譯,對台灣觀眾來說會是吃力的,必須時常在字幕以及演出中選擇。倘若再有機會邀請大師前來,更希望帶來並非全然依賴在語言上的作品。

《故事/時光》

演出|比爾提.瓊斯舞團(美國)
時間|2014/04/12 19:30
地點|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此舞的主題《故事/時光》充當開啟舞作的鑰匙,與對舞作聯想、詮釋的啟航站。沒有這個主題,編舞的策略或許無法理解。舞作的主題提供隨機選取舞台元素之編舞手法合理性。 (徐瑋瑩)
4月
22
2014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