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漸成熟,待揚鞭出城《策馬進3城》
6月
30
2016
策馬入3城(雯翔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26次瀏覽
戴君安(2016年度駐站評論人)

邁入第5年的「嘉義新舞風」在2016年推出了《策馬進3城》,除了循往例邀請三位年輕編舞家編創新作外,還請出了知名音樂家簡上仁,為此次演出開場。今年的舞蹈作品由蘇品文、黃懷德及鄭伊涵挑梁,和往年一樣的是編創各具風格,但有別於以往的是在整體呈現上,更能看出一致性的主題發展,蘊含嘉義的在地風土民情。

簡上仁先為觀眾說明,源自嘉義地區的民謠《一隻鳥仔》的翻唱演變。早先是因一名男子思念情人而唱出《一隻鳥仔哮啁啁》,以表惆悵之意;而後於日據時期發展為《一隻鳥仔哮救救》,內容充滿被殖民者的悲戚情緒;最後改為鼓勵人心的《一隻鳥仔笑呅呅》,以勸人樂觀向上為主旨。就在他自彈自唱之際,一位女舞者緩緩進入舞台,她的雙臂如鳥兒振翅般,不住抖動;但又像被綑綁著翅膀般,無從驅力。她雖然努力振動臂膀,卻仍站在原地,以非移位的各種姿態呈現一隻鳥仔的無奈;但是當曲調轉換為《一隻鳥仔笑呅呅》的勵志歌詞時,雖然仍在原地,她的臂膀大振,看似對未來充滿了希望。

蘇品文編創的《Little Pony》(小馬)在燈未亮前,舞台上先響起了一群人的拍手聲,燈漸亮後,只剩一人持續拍著手,其他四人聚集在右下舞台,向上空延展雙手與上身,腳步緩慢的向舞台中央移動。漸漸的,拍手聲越來越輕,之後再換人拍手,其他人也加入,直到只剩一人在延展其上肢與手臂。接著所有人停止拍手,轉而以接近地面的低水平扭轉取代向上延伸的姿態。這是個看似平凡卻極特別的開場,這開場與接續其後的段落形成對比,即暗燈又亮燈後,在一片寂靜中的踏併步、踏跳等,如馬蹄滴答的跑繞整個舞台。

相較於去年的作品《Grenouilles》(青蛙),蘇品文今年的作品雖然一樣的以動物為題,採用以物擬人的轉化手法仍舊顯明,也企圖摒棄炫技的舞蹈表演;但這回更能夠讓舞者的身體流暢的說自己的話,而舞者們也各施其法的自我表述。他們在最後一段前,拿出行動電話,戴著耳機,隨著自己聽到的音樂哼哼唱唱,各自陶醉在自己的世界裡。這景象正是時下年輕人的寫照,以小馬指涉年輕人的聯想於焉生成。霎那間,他們停止所有舉動,一起以很慢的動作下沉到地板,踽踽匍匐,再慢慢起身,最後集體大聲大步的踩踏地板離開舞台。

依據節目單上的說明,黃懷德的《3》以山的諧音發想,表達對阿里山及諸羅山(嘉義舊名)的敬畏與想像。舞作中的三位舞者一一出場,首先是一人在光影下,音效是低沉的重音,舞者的身體像是被控制的軀殼,關節如被掐住般,局部抖顫的在原地活動。接著,她移出原本的定點,開始在地板上滑動,在一大翻轉時,另一人進入場內,和第一位舞者一樣,也是以看似僵硬的方式,靈巧的讓四肢變換成奇異的形體。在口技般的聲效中,第三位舞者進入舞台, 和前兩人一樣,以流暢的自我控制展現不流暢的受控狀態。

這三人雖有身體接觸,卻看似互無關聯的一起翻滾、堆疊,他們扭曲的臂膀有時扣在一起,隨即分開,反覆呈現剪不斷理還亂的糾結,也像是萬花筒中不斷轉換的幾何造型。舞者們的身體語彙傳達對於山的無限想像,從他們拗折的體相看來,應是懼怕多於喜悅。編排上的破格,包括挑戰美感印象的姿態及肢體流轉的反動,讓畫面顯得更加有趣,雖抽象卻不難想像。《3》可說是簡易其外,奧妙其內的作品。

鄭伊涵的《四人房》也是一首三人之舞,跳脫字面上的「四」所引發的四人舞聯想,三位舞者填滿了觀者的好奇心,形塑四人房中來去匆匆的旅客。燈亮時,只見一張沙發在右舞台,一位舞者站在左上舞台的方格子光影中。他踱出方格子後,在一陣寂靜中,身體逐漸舒展並移動到沙發旁。音樂聲響起,他圍繞著沙發獨舞,空氣中瀰漫著孤獨的氣息。第二位舞者持手電筒進場,像是摸黑進房的情景寫照,但是當手電筒開、關之間的亮、暗交替時,或是手電筒的亮光隨著舞者的轉動而四處掃射時,都刺激著觀者的視覺神經與耐受力。

一轉眼,三位舞者坐在沙發上,再起身以綿延流暢的轉動繞著沙發起、落,這二男一女不斷互換位置,好像旅館中輪流入住的房客。舞台上雖然只有一張長沙發,但似乎概括代表房內的所有陳設,簡而不陋。上舞台後方的黑幕拉起一半,投射其上的影像看來像是窗外的土地,之後再全部拉起,各種屋外的風景陸續放映。最後黑幕再度拉下,第一位男舞者又回到沙發上,另兩位舞者各據舞台一角,他們就像過客在短暫的交會後,再各自走上孤獨的旅程。

今年的嘉義新舞風,展現甚於往年的成熟,包括編舞的手法、舞者的表現及製作上的突破。尤其是走出嘉義縣,跨足到高雄市衛武營,應是最大也是值得嘉許的改變。可惜的是,進3城的志願未竟,只進了2城,實為美中不足之處。寄望明年或未來確實可跨三城(或更多),也期待每年都能看到品質節節高升的嘉義新舞風。

《策馬進3城》

演出|蘇品文、黃懷德、鄭伊涵
時間|2016/06/26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使用民謠做為開場,這樣的序曲定型了這場演出走向,使得觀眾不得不去注意三支舞作與在地的關聯性到底有多強或甚至不足。如何包裝及呈現,包括選擇主題與個別舞作間的關聯對照,都需要再更精緻的設計。(余祐瑋)
6月
30
2016
所以,「跳舞的劉奕伶」或「脫口秀的劉奕伶」,孰真,孰假?跳舞的劉奕伶必是真,但脫口秀的劉奕伶難免假,此因寄託脫口秀形式,半實半虛,摻和調劑,無非為了逗鬧觀眾,讓觀眾享受。
7月
21
2024
作品《下一日》不單再次提出實存身體與影像身體的主體辯證,而是藉由影像之後的血肉之軀所散發的真實情感,以及繁複的動作軌跡與鏡頭裡的自我進行對話;同時更藉自導自演的手法,揭示日復一日地投入影像裡的自我是一連串自投羅網的主動行為,而非被迫而為之。
7月
17
2024
無論是因為裝置距離遠近驅動了馬達聲響與影像變化,或是從頭到尾隔層繃布觀看如水下夢境的演出,原本極少觀眾的展演所帶出的親密與秘密特質,反顯化成不可親近的幻覺,又因觀眾身體在美術館表演往往有別於制式劇場展演中來得自由,其「不可親近」的感受更加強烈。
7月
17
2024
「死亡」在不同的記憶片段中彷彿如影隨形,但展現上卻不刻意直面陳述死亡,也沒有過度濃烈的情感呈現。作品傳達的意念反而更多地直指仍活著的人,關於生活、關於遺憾、關於希望、以及想像歸來等,都是身體感官記憶運作下的片段。
7月
12
2024
以筆者臨場的感受上來述說,舞者們如同一位抽象畫家在沒有相框的畫布上揮灑一樣,將名為身體的顏料濺出邊框,時不時地透過眼神或軀幹的介入、穿梭在觀眾原本靜坐的一隅,有意無意地去抹掉第四面牆的存在,定錨沉浸式劇場的標籤與輪廓。
7月
10
2024
而今「春鬥2024」的重啟,鄭宗龍、蘇文琪與王宇光的創作某程度上來說,依舊維持了當年與時代同進退的滾動和企圖心。畢竟自疫情以來,表演藝術的進展早已改頭換面不少,從舞蹈影像所誘發的線上劇場與科技互動藝術、女性主義/平權運動所帶來的意識抬頭、藝術永續的淨零轉型,甚至是實踐研究(Practice-as-Research)的批判性反思,也進而影響了三首作品的選擇與走向
7月
04
2024
當她們面對「台灣唯一以原住民族樂舞與藝術作為基礎專業」的利基時,如何嘗試調和自身的文化慣習與族群刺激,從而通過非原住民的角度去探索、創發原住民族表演藝術的樣態,即是一個頗具張力的辯證課題。事實證明,兩齣舞作《釀 misanga'》和《ina 這樣你還會愛我嗎?》就分別開展兩條實踐路線:「仿效」與「重構」。
6月
27
2024
現實的時空不停在流逝,對比余彥芳緩慢柔軟的鋪敘回憶,陳武康更像帶觀眾走進一場實驗室,在明確的十一個段落中實驗人們可以如何直面死亡、好好的死。也許直面死亡就像余彥芳將回憶凝結在劇場的當下,在一場關於思念的想像過後,如同舞作中寫在水寫布上的家族史,痕跡終將消失,卻也能數次重複提筆。
6月
26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