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義再出發《策馬進3城》
6月
30
2016
策馬入3城(雯翔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761次瀏覽
余祐瑋(國立中正大學外文系大三)

邁入第五個年頭,由雯翔舞團策畫的「嘉義新舞風」每年邀請三位編舞家,提供給嘉義出身的新銳舞蹈人一個演出及創作的平台。不只侷限在嘉義,近年更擴大前往衛武營演出,並豐富周邊活動內容。

序曲,由音樂家簡上仁的彈唱揭開。《一隻鳥仔哮啾啾》,從舊時到現今,同樣一首歌的轉變,像是一部通史,反映了時代的演進。序曲將觀眾聚焦於嘉義這塊土地的故事,透過簡單卻渾厚的民謠歌聲,搭配一名舞者像鳥一般的身體擺舞,從過往舊時的記憶,逐漸提升到一種精神,一種生命力。

由於開場民謠的古樸,更凸顯了第一支舞作表演者們的年輕。《Little Pony》由第三次參與新舞風創作的蘇品文編舞,講的也是關於spirit(精神),只是不同於集體性的,這支舞作更在探討個人所展現的靈魂特質。五彩燈光打在地上成了蒙德里安的幾何形體,音樂搭配的卻是實驗電子。舞者們重複跟隨拍手,而後繞場奔跑追逐,複製前一人的身體躍動,隨著能量的使用累積,慢慢脫胎成自己的樣子。於是每個人的精神從中展現,戴上耳機唱著只有自己聽得到的歌,跳自己身體最自然的律動。最後穿上球鞋的群舞,又透過大力踩踏的動作,強化這支短短舞作最後的能量傳遞與感官經驗,使得飛揚的能量最後得以與地面呼應。

《3》由黃懷德編舞。「你知道嗎?阿里山上面的樹木會哭。」由這句話出發,編舞家試著透過不受控制的身體去演繹人面對自然的崇高時所產生的敬畏。結合燈光,形塑出樹林的投影,三名舞者們緊密變換的隊形移動,加上相似的外型,帶出難辨莫分的變幻錯覺。舞作後半燈光轉為大片鮮紅,加深詭譎的氣氛營造。動作片段沒有太多明顯的切換,舞者不休息的身體,因此層遞了能量的累積,是三支舞作中偏向一體成形的結構。

由鄭伊涵所編的《四人房》則詮釋了對於記憶的感思。從一張沙發與一名男舞者的對話,到暗場藉由手電筒營造的光影變化,舞者的執行度都相當高。第三名舞者出場的時機,以及所分配的角色對於整體舞作卻沒有太大幫助,在動作設計上也可更花上心思。舞作後半結合投影,搭配在嘉義拍攝的照片,試圖扣回今年新舞風的主旨,舞台空間轉換卻不夠乾淨,稍嫌凌亂。有別於前兩支創作,《四人房》引領觀眾進入另一個時代感較明確的想像。如何處理一個人的回憶,就像去理解一塊土地的歷史那樣複雜,卻總要用心回應。

每年的嘉義新舞風都需要一個大包裝作為節目行銷策略,今年帶入更多地域特性,因此使用簡上仁的民謠做為開場。然而這樣的序曲卻定型了這場演出走向,使得觀眾不得不去注意三支舞作與在地的關聯性到底有多強或甚至不足。每次涵蓋三隻短短的作品,是否能夠讓每支舞完整表述他們的意涵,而不是感覺只說了一半。嘉義新舞風需要每年展現不同的樣貌,去擴大突破這個計畫的分量,但是如何包裝及呈現,包括選擇主題與個別舞作間的關聯對照,都需要再更精緻的設計。

《策馬進3城》

演出|蘇品文、黃懷德、鄭伊涵
時間|2016/06/26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年的嘉義新舞風,展現甚於往年的成熟,包括編舞的手法、舞者的表現及製作上的突破。尤其是走出嘉義縣,跨足到高雄市衛武營,應是最大也是值得嘉許的改變。可惜的是,進3城的志願未竟,只進了2城。(戴君安)
6月
30
2016
《永恆回歸》不是一次對單一文化的回望,也非純然的個人返鄉敘事,而是一場藉由舞蹈身體展開的複數對話:關於傳承與創新、個體與群體、離散與歸屬。
5月
15
2025
全部大約三十餘分鐘的演出,已達特定場域的表演創作思維,不僅妥善使用了整宅公寓的走道,後半段的處理,更是連動了天橋上下的空間,為作品瞬間拉開了所在城市線地的景深
5月
14
2025
在舞作中有許多節奏上的空拍、舞蹈動作的靜止和舞台空間的留白,這種編排手法讓整個作品更富韻味,也為觀眾留下一片想像的空間。
5月
14
2025
透過現代社會的視野進行挪用與重新賦予意象涵義的作品,不只是對傳統藝能的技藝層面的反思,也是同時對於演出者自身,甚至是透過演出意象──蹺鞋的束縛、黑子的性格等要素,以身體來回應社會。
4月
23
2025
那麼從「我」的殊異到「我們」的共性,是否也是編舞家在勇於追求個人風格之後,回轉族群光譜的必然路徑?於是儘管整體而言,《我們2》仍提不出一套洞悉自身文化的編舞語彙,並大量仰賴量聲光元素堆砌的「自我異國情調化」
4月
22
2025
對於無法即刻辨識的內容,筆者不斷地回想前一個畫面,重新檢視自己是否錯過了什麼——這樣的觀看狀態,更使筆者意識到:當我們渴望從當下中捕捉意義時,也正是我們被排除在「當下」之外的時刻。
4月
17
2025
不是所有場地都會說話,但舞者的身體常常能指出空間的沉默之處,或者還未被命名的裂縫。不是所有觀眾都能準備好進入場域,但身體感知會先抵達。
4月
16
2025
舞作成功地將舞台裝置轉化為可變動的地景,使身體成為穿梭於宇宙場域中的移動載體,並透過聲音與視覺的交織,形塑出一種超越傳統劇場框架的沉浸式觀演經驗。
4月
11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