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嘉義再出發《策馬進3城》
6月
30
2016
策馬入3城(雯翔舞團 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864次瀏覽
余祐瑋(國立中正大學外文系大三)

邁入第五個年頭,由雯翔舞團策畫的「嘉義新舞風」每年邀請三位編舞家,提供給嘉義出身的新銳舞蹈人一個演出及創作的平台。不只侷限在嘉義,近年更擴大前往衛武營演出,並豐富周邊活動內容。

序曲,由音樂家簡上仁的彈唱揭開。《一隻鳥仔哮啾啾》,從舊時到現今,同樣一首歌的轉變,像是一部通史,反映了時代的演進。序曲將觀眾聚焦於嘉義這塊土地的故事,透過簡單卻渾厚的民謠歌聲,搭配一名舞者像鳥一般的身體擺舞,從過往舊時的記憶,逐漸提升到一種精神,一種生命力。

由於開場民謠的古樸,更凸顯了第一支舞作表演者們的年輕。《Little Pony》由第三次參與新舞風創作的蘇品文編舞,講的也是關於spirit(精神),只是不同於集體性的,這支舞作更在探討個人所展現的靈魂特質。五彩燈光打在地上成了蒙德里安的幾何形體,音樂搭配的卻是實驗電子。舞者們重複跟隨拍手,而後繞場奔跑追逐,複製前一人的身體躍動,隨著能量的使用累積,慢慢脫胎成自己的樣子。於是每個人的精神從中展現,戴上耳機唱著只有自己聽得到的歌,跳自己身體最自然的律動。最後穿上球鞋的群舞,又透過大力踩踏的動作,強化這支短短舞作最後的能量傳遞與感官經驗,使得飛揚的能量最後得以與地面呼應。

《3》由黃懷德編舞。「你知道嗎?阿里山上面的樹木會哭。」由這句話出發,編舞家試著透過不受控制的身體去演繹人面對自然的崇高時所產生的敬畏。結合燈光,形塑出樹林的投影,三名舞者們緊密變換的隊形移動,加上相似的外型,帶出難辨莫分的變幻錯覺。舞作後半燈光轉為大片鮮紅,加深詭譎的氣氛營造。動作片段沒有太多明顯的切換,舞者不休息的身體,因此層遞了能量的累積,是三支舞作中偏向一體成形的結構。

由鄭伊涵所編的《四人房》則詮釋了對於記憶的感思。從一張沙發與一名男舞者的對話,到暗場藉由手電筒營造的光影變化,舞者的執行度都相當高。第三名舞者出場的時機,以及所分配的角色對於整體舞作卻沒有太大幫助,在動作設計上也可更花上心思。舞作後半結合投影,搭配在嘉義拍攝的照片,試圖扣回今年新舞風的主旨,舞台空間轉換卻不夠乾淨,稍嫌凌亂。有別於前兩支創作,《四人房》引領觀眾進入另一個時代感較明確的想像。如何處理一個人的回憶,就像去理解一塊土地的歷史那樣複雜,卻總要用心回應。

每年的嘉義新舞風都需要一個大包裝作為節目行銷策略,今年帶入更多地域特性,因此使用簡上仁的民謠做為開場。然而這樣的序曲卻定型了這場演出走向,使得觀眾不得不去注意三支舞作與在地的關聯性到底有多強或甚至不足。每次涵蓋三隻短短的作品,是否能夠讓每支舞完整表述他們的意涵,而不是感覺只說了一半。嘉義新舞風需要每年展現不同的樣貌,去擴大突破這個計畫的分量,但是如何包裝及呈現,包括選擇主題與個別舞作間的關聯對照,都需要再更精緻的設計。

《策馬進3城》

演出|蘇品文、黃懷德、鄭伊涵
時間|2016/06/26 14:30
地點|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實驗劇場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今年的嘉義新舞風,展現甚於往年的成熟,包括編舞的手法、舞者的表現及製作上的突破。尤其是走出嘉義縣,跨足到高雄市衛武營,應是最大也是值得嘉許的改變。可惜的是,進3城的志願未竟,只進了2城。(戴君安)
6月
30
2016
面對這些限制,策劃平台是否更需思考如何透過自身的引領,促成作品在實質上的「變異」,而非僅止於外觀上的「變形」——這或許才是近年主打「多元」的策展真正需要聚焦的方向。
8月
18
2025
在相隔三十餘年後的現時,面對溯返洄游可能會經歷的個人與家族、認同與記憶、創傷與療癒等複雜面向,這群參與夠帶種藝術季的青年世代究竟是如何詮釋種種看似基本卻又恆遠的課題?
8月
18
2025
《樹林小聚舞一下》呈現的不只是三個團隊的成果發表,更是一場可供觀看者思索舞蹈與空間關係、以及舞蹈如何書寫地方、建構文化政治的現場展演。那是一張關於舞蹈人與地方如何交織、共構的動態地圖,在短短一個半小時內被緊密鋪陳。
8月
11
2025
《手舞觸動3》不僅是一部講述夢想與奮鬥的舞作,更是一場關於聲音、身體與身分的深刻辯證。透過多元舞蹈語彙、情緒鋪陳與象徵性意象的運用,呈現出聾人舞者在表演藝術與社會現實中不斷對抗、重構自我的過程。
8月
07
2025
原創是希望把「離別詩」的悲願化為「天光前」的期許。但實際觀賞後感覺如尋找史料般,再次墜五里霧中。彷彿走完全程以後,還是不知道天究竟光了還是沒有?
8月
01
2025
此種空間的多層次交錯,使記憶得以在過去與現在之間流動與回盪,打破過往「再現」單一文本的創作模式。舞者與物件的直接互動,不僅為物注入新的生命,也讓記憶得以延續——在表演這個作為過渡的時空中,生與死不再是截然對立,而是一種共生的可能。
7月
31
2025
從腐敗到醞釀,從否定到肯定,從磨損到展開,個體得以掙脫他者設定的價值枷鎖,重新奪回定義自我的主權。這正是「漚」的真正意義,也是中年覺醒的必經之路。
7月
18
2025
詞景與身景的交錯已是兩部作品先驗具備的條件。然而,當創作邏輯過於強調「以詞造景」,是否可能將潛文本具象化為表演實體,而在無形中忽略了身體所承載的即時經驗與感知深度?
7月
17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