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時間之外的路徑——《2034:未來鹿港》
10月
15
2022
2034:未來鹿港(狂夢藝術提供)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1019次瀏覽

由鹿港囝仔及保鹿運動協會主辦,始於2015年的今秋藝術節【1】,今年邁入第六屆。長達一個月的藝術節,展覽、講座、走讀及工作坊接續於鹿港舉行,其中亦邀請到狂夢藝術帶來兩場(一夜一午)環境劇場演出《2034:未來鹿港》。(以下簡稱《2034》) 

日本殖民時期,曾在1934年於鹿港進行「市區改正」計畫【2】,拆除不少建物,影響既有聚落型態及景觀。《2034》依此背景出發,從中山路一處修繕中的古宅為起點,帶領觀眾繞進街巷,凝視各種建築風格交會的生活空間,最終走向鹿港發展的源頭「舊鹿港溪」。藉此,作品試圖重新問題化,在該事件百年後,距今不遠的未來,人們將會如何認識及想像鹿港。

事實上,近年著力現地創作的狂夢藝術,今年七月才在鄰近區域,發表同為移動式展演的《鹿港有條舊港溪》【3】,演出規劃與《2034》略有相似之處(同樣觸及水文、地點皆有龍山寺等)。我未觀看前作,但可想見兩件作品應有某種延續性的思考與關係。


2034:未來鹿港(狂夢藝術提供)


格外殊異的時間感

考掘歷史進而想像未來,這可能不足為奇。不過,《2034》對我來說最饒富趣味的也正在於此:勘察調研後,共同創作者們【4】究竟如何處理時間及空間,以創造現地遊走的體驗?面對底蘊深厚的古城,在作品介入後,觀者能感知何種時間及空間的變化?而此感受,又能否進一步誘發意識的活性,成為對話未來或產生行動的契機?

從時間來看,《2034》確實營造了某種超然感知,佈局出特殊的時間觀。演出約莫兩小時,儘管在豔陽下全程步行,要不是後來天光漸暗,觀看過程我幾乎忘卻時間不停流逝的現實。整段路程彷彿凝結於一刻,越渡時間的一行人正在裡頭重新探勘世界一番。仔細回想後發現,作品裡有諸多不相對稱的時間軸被混合交錯,致使彼此產生幽微的參照與對話關係:有講述往事的訪談錄音;有直指「現在是過去的未來、未來是現在的未來」的台詞;有中場休息的時間提醒;也有街景本身存有的當下。尤其,當與民眾相遇,我們成為被觀看者時,時間感的層次格外殊異。觀眾既在現場,又在理解過往,同時又陷入作品營造的時空,指向始終將臨卻又未至的時刻。


2034:未來鹿港(狂夢藝術提供)

儘管作品內部時間有自己的秩序與邏輯,不過因表演調度保留了充分空檔(表演者不時沒入或鑲嵌在街景裡,靜靜地喚醒觀者意識),使得觀眾雖不停被督促往前,但仍有呼吸與感覺的餘裕校準各路時差,讓思路保有理性與感性的動態平衡。也就是說,透過作品,觀者的確不只能以此時此刻來認識鹿港,更可在不同的時間裡徜徉,時而沈浸、時而旁觀。


表演介入交疊改正的市區空間 

若從空間切入,則能更進一步發現作品偶然的魔幻力量。整體路線選定多處緊鄰住宅區的斷垣殘壁,表演者總是即刻進行臨場表演(多次察覺鄰居探頭,工作人員正在解釋,有可能並未先行溝通)。放眼望去,能見到廢墟、紅磚屋、透天厝、古蹟,或現代建築等不同質地的空間交疊,這都成了《2034》的表演舞台,以及要人想像、揣測未來的景象。表演者步行期間總拿著大黃燈籠,上頭寫有馬戲、舞蹈、行為藝術、公共空間等字樣。這不僅時時明示演出囊括的形式,更處處提醒觀眾眼前所見、所感的狀態,盡皆有層表演的介入。 


2034:未來鹿港(狂夢藝術提供)

不論試圖將身體塞入門框、無預警高攀鏽蝕鋼樑、在瓦礫堆裡踩踏漫舞,或只是任意在屋前嬉戲講述。種種看似不明所以、未必前後銜接的表演段落,無不令人在凝視的經驗裡,四處探索、探問了起來。於是,空間的表演性被打開,令人察覺,之所以有這麼多差異極大的建物並存,不只是各種時期的累積,更是生活其中及治理地方的「人」表演出來的痕跡與場景。

打從開場邀請觀眾觀察古宅,到穿越宅間修繕部分,開啟後門通往紅磚巷時,已可發現,此作所謂「未來」,絕非錨定「之後」,而更是積極向「之前」或「之間」提問。因此不難理解,《2034》試著引人走進的,是時間與空間的裂縫。透過非比尋常的身體表現,重新凝望當下與現場,進而展開荒蕪與奇觀背後,前世今生的多重思索。扯鈴、鋁梯、大毛筆及大立方體等道具運用,可謂精妙得宜。表演者的操作不只展現技術,更是藉此在空間中,呈現人的各種精神狀態,讓觀看有了更深遠的意涵。


2034:未來鹿港(狂夢藝術提供)

總體來說,此作不以完整或據實呈現所見所聞為目標,而是經多重轉化,融入創作者各自擅長的形式來詮釋與表達。或許某些段落轉化過度,令人未能吸收讀取,或偶爾不易與題旨連結,還在摸索可能的訊息便需快速經過,甚為可惜。不過,《2034》的觀賞經驗仍屬深刻,它帶來獨特的凝視時空,閱讀地方的方式著實變得有別。

差異的閱讀能將觀眾帶往何方,尚未明朗,但必須肯定,狂夢藝術走出來的路,頗為值得繼續看下去。至少,我被黃子溢結尾操弄著火大立方的演出深深打動。不是特技撼動人心,而是一路走下來,立方體被賦予了某種空間上的意義。當它被置於頭頂旋轉,使他產生專注且謹慎凝視的目光時,看似與該地無關的特技表演,邊界於是被晃動了起來。 

 

註解:

1、曾經隨樂團至義大利演出的張敬業,在當地看見至外地讀書工作的青年,總會在藝術季期間返鄉協助,種下他想為家鄉鹿港做事的念頭。自2012年起,他與返鄉夥伴共同發動每月一次「保鹿運動」,號招關心地方事的居民展開各項行動及在地連結方案。2015年逐漸將運動經驗帶入策展概念,舉辦第一屆鹿港藝術節《今秋會》,訂定三大節慶目標:(一)帶動地方社群(青年、商家、社區)參與;(二)以表演藝術,重新建立人們與歷史空間的關係;(三)透過表演,重新詮釋在地傳統藝術。隔年,正式更名為「今秋藝術節」,一路發展至。2020及2021年曾兩度停辦,依著前兩年調息,日後將改採三年一度的節奏策辦。以上參考來源為訪談文章〈從義大利藝術節到回台灣撿垃圾──鹿港囝仔張敬業守護家鄉3部曲〉、「2019今秋藝術節」官方網站,及「2015鹿港藝術節」ACCUPASS紀錄頁面。藝術節歷年來活動報名與售票,皆使用ACCUPASS平台,今年亦是。(以上網頁檢視日期:2022/10/05)

2、日本殖民臺灣期間,曾於多座城市進行「市區改正」計畫,將當地人們長遠以來發展的居住、商業空間及街道進行重整,拆除建物、拓寬道路、重塑立面及棋盤狀規劃等,皆是計畫常見的方式。鹿港的市區改正計畫於1934年進行,主要執行區域為昔稱「不見天街」的經濟要道——鹿港大街(五福街),即今日的「中山路」。當時日本人將該路段的頂棚、兩旁商家拆除,拓寬空間轉為道路使用,並將街屋立面重新改建。資料參考自畢業於臺大城鄉所的鹿港人王麒愷文章〈從全景敞視到抗議空間:鹿港不見天街的拆除與拓寬〉,相關歷史照片可參考「國家文化記憶庫」。(以上網頁檢視日期:2022/10/05)

3、彰化縣政府為慶祝即將建縣300年之際,選定鹿港於今年舉辦「2022彰化走讀藝術節」。其中一項展演活動為「實驗劇場」演出計畫徵選,共計三檔節目入選,狂夢藝術《鹿港有條舊港溪》即為其中之一。相關演出評論可參考評論人梁家綺文章〈以物為象,以身觸界——《鹿港有條舊港溪》〉。(檢視日期:2022/10/05)

4、共同創作者包括:魏暉恩、曾少彤、趙亭婷、吳顥中、陳恩彤,及黃子溢(同時也是導演)。

《2034:未來鹿港》

演出|狂夢藝術
時間|2022/09/25 15:00
地點|彰化縣鹿港鎮玉渠宮、龍山寺、鹿港溪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如果逝去的祖先如劇中的「猴子」般忘了自己的名字,我們如何重塑我們的身分?誰會像「小鳥兒」般唱起深沉又響亮的歌聲,把我們的靈魂重新喚醒,擺脫周而復始的詛咒?
7月
25
2024
表演所留有的諸多空隙,讓「遊戲」中大量的關係實踐尚保有一些與「戲劇」的展演論述相抗衡的能量。甚至於當「戲劇」的意義能夠透過身體擴展為對於現實的注視──如雖然身處奇幻的想像,但死亡的現實注定了主角與祖父的失之交臂──時,過去與現在的交替也可以成為解構歷史記憶中認同本質的批判性立場。
7月
19
2024
《清潔日誌 No._____》無疑是一齣具有積極正面的社會戲劇,導演以「類紀實」的手法來呈現這些真實存在於社會的故事,並期許觀眾在觀看時都能夠「感同身受」所有角色的情感與生活。但也正因為這樣的演出方式,使觀者在觀看時不免會產生一種蒼白的無力感,究竟經歷過後所喚起的情感能夠改變何種現況?
7月
18
2024
烏犬劇場標榜以劇場創作作為「行動研究」,因此這個演出某種意義,是反映劇團對戰爭的研究思考,一年前即開始著手田調,半年前產出劇本,不斷進行修改;因此文本背後的史實資料相當豐富,即使取其一二稍加揭露改寫都已是現成題材,但烏犬劇場不願直書事件,堅持「戲劇轉化」,以意念、情感去「附身」穿越劇場敘事,刻意淡化事件的因果邏輯。
7月
16
2024
但是,看似符合結構驅動的同時,每個角色的對話動機和內在設定是否足夠自我成立,譬如姐夫的隨和包容度、少女的出櫃意圖,仍有「工具人」的疑慮,可能也使得角色表演不易立體。另外,關於家庭的課題,本屬難解,在此劇本中,現階段除了先揭露,是否還能有所向前邁進之地呢?
7月
11
2024
從《神去不了的世界》來看,作品並非通過再現或讓歷史主體經驗直接訴說戰爭的殘酷,而是試圖讓三位演員在敘事者與親歷者之間來回切換,透過第三人稱在現實時空中描繪故事。另一方面,他們又能隨時成為劇情裡的角色,尋找通往歷史陰影或傷口深淵的幽徑。當敘事者的情緒不斷地游移在「難以言喻、苦不堪言」到「必須述說下去」的糾結當中,從而連結那些幽暗的憂鬱過往。
7月
11
2024
此作品旨在傳達「反常即是日常,失序即是秩序」的理念,試圖證明瘋狂與理性並存。一群自認為正常的精神病患,如警察伸張正義、歌劇院天后般高歌等方式,活在自己的想像泡泡中。這些看似荒誕的行為,實則折射出角色內心的滿足與愉悅,並引發對每個人是否也生活在自己「泡泡」中的深思。
7月
03
2024
只是這也形成《內海城電波》某種詮釋上的矛盾,源於混搭拼貼下的虛構,讓內海城看似台南、卻也不完全是台南——也就是,我們會在內海城看到「所有的」台南,卻不一定是有脈絡的「全面的」台南,甚至有因果倒置的可能。杞人憂天的擔憂是:這會否造成對台南、乃至於「台南400」的認知落差?
6月
28
2024
這是一個來自外地的觀眾,對一個戲劇作品的期待與觀感,但,對於製作團隊和在地觀眾來說,《內海城電波》並不只是一個平常的戲劇作品,更有城市行銷的政治意涵,和記憶保存的個人意義。
6月
28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