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為象,以身觸界——《鹿港有條舊港溪》
8月
04
2022
鹿港有條舊港溪(狂夢藝術提供/攝影JUN )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小
中
大
字體
2284次瀏覽

梁家綺


「我眼中的鹿港,早早就變得暗暗的,……。但鹿港像是一盞明燈,是汪洋中的燈塔,是沙漠中的綠洲,是已然在都市中消逝的,那一片星空──」閃閃發亮的LED Poi球在表演者的手中懸盪搖擺,靈巧夢幻地飄移在窄仄暗黑的老宅,與獨白裡的意象相互咬合,Poi球與雜耍球如燈塔與星子,在綿長的反覆誦讀中成為鹿港譬喻的載體,落在觀眾的意識裡。


以物為象,以普遍經驗還原地方

漫遊第一站的第一道獨白,揭示這趟旅程是創作者作為先行者所塑的地方視角。《鹿港有條舊港溪》(後簡稱《鹿》)是狂夢藝術近年來「在地編創計畫」【1】作品之一,分成「街區漫遊劇場」與「移動式劇場」上下兩場,前者招募獨立表演者在鹿港街區發展作品,後者則由狂夢藝術核心成員以舊港溪(今鹿港溪)水文為切入點共同創作,以新馬戲、雜技、戲劇、舞蹈、行為等形式進行移動式的演出。


鹿港有條舊港溪(狂夢藝術提供/攝影 yoronglee )

上半開場時反覆錨定在觀眾心中的詩意意象,使後續巷弄移動時,每當看到騰起的Poi球,就令人想起紛飛的鹿港比喻,於是雜技並不只是熟練技藝的展現,物件(道具)溢出原本僅存於其與表演者的親密,蔓延至觀眾。物件意有所指,撲克牌卡成籤詩、扯鈴是從家中竄入高空的光火、打火機成為流星,是重現地方的一道光。

重構鹿港象徵物其來有自,從上下兩場創作者的獨白、自述,或音箱流出的在地訪談、口述錄音中,「老街,然後觀光客、懷舊、蚵仔煎、紅磚建築物……」、「鹿港不應該是觀光客眼中的鹿港,應該是來看看鹿港人生活到底在幹嘛。」不難發現,《鹿》試圖抵抗商業化、觀光凝視下的鹿港印象,進而尋找/建構一個關注文化層面且貼近真實的鹿港。


鹿港有條舊港溪(狂夢藝術提供/攝影JUN )

但真實的鹿港是什麼、在那裏?在意樓前的轉碟與魔術不奇觀嗎?鹿港溪旁忒修斯樂團的演唱對路人來說不觀光嗎?作為觀光條件的移動性,也同樣帶來外地的創作者,地方與移動性早已攜手並進,成為混種的一環。作為外來的觀眾如我,看完演出後,似乎無法在知識上多理解鹿港些什麼,最多能在行路時,從主要引路人黃子溢的口中撿起一些碎片:九曲巷是為避殭屍的故事、五營管轄分明的結界之說,或轉述在地人對舊港溪汙染的警語。

顯然,在地方的諸多取徑中,狂夢藝術沒有要劃定疆界、訴諸文史,也並不摸索物質、尋求襲產,作品不予你講途經眾多廟宇的歷史淵源,卻讓表演者在田都元帥【2】前一字排開慎重祝禱,讓提燈引路的舞者在轉角廟宇停下腳步,低頭歛眉、掌心合十;作品鮮少告訴你駐足之處是何方,卻能在磚瓦廢地上以肢體重建一座彼時的家屋與生活;作品沒有邀請地方鄉親說一個自己的故事,卻在龍山寺前廣場流轉了一輪地方成長、生老病死的人生場景。作品召喚了地方的普遍經驗,以此更改觀光上習於安置於紀念碑物、歷史建築的記憶。


鹿港有條舊港溪(狂夢藝術提供/攝影JUN )


以身觸界的表演者,同身共感的觀眾

下半場的演出脫離小型道具,表演者開始以身體蔓延至空間中的物質,在柏油路上滾動如輪軸,在廢地鋼架上攀爬懸掛,在漫草間任土石摩娑,前一秒黃子溢還在你身邊說話,一轉頭,他已躍上路邊紅磚高牆行走,下個轉角,他又身陷廢輪胎堆裡,身體每每出現在日常中不被認為是可被安放之處,於是身體觸界、越界,突圍了空間作為景框。

《鹿》也一併挑戰觀眾的越界,首先,觀眾的身體屢屢被調度:如「一二一二!」左右腳步的指令,或煞有介事地讓觀眾蹲下再站起,一聲「有求!」接一句「必應!」;其次,演出共歷時四個半小時,從表定六點到九點,一路推移到十點半,雖是意外推遲的結果,卻實具挑戰(走到好需要含顆糖果!)。超時的現場、過載的人群、未能收斂的安排,在在顯示製作的感性有餘、節制不足,卻也正因如此.令人感受到馬戲(circus)一詞字源所指,在圓形場域奔馳而不斷堆疊陡升的能量。於是,當最後來到鹿港溪畔,吞火與甩火球不會只被當作一種奇觀,因為,觀眾並非觀之以閒散與餘裕,觀眾的身體同樣正在越過日常能量與意志的邊界。這個時刻,看到貫串上下場的黃子溢仍毫不停歇,飄盪在髒汙的溪水、滾落自岸邊坡地,當看到他手中甩動的立方體燃燒起烈焰光火,實在很難不熱血沸騰、感同身受。


鹿港有條舊港溪(狂夢藝術提供/攝影JUN )

於此,地方不再僅是一個被探詢的對象,透過身體,成為一種認識世界的方式。


註解:

1、「在現地編創計畫」是由狂夢藝術團長黃子溢2019時提出的,2020-2026六年編創計畫,「走跳台灣各地,收集田野素材,邀請觀眾一起參與作品。並藉由現地形式提出觀點,探索土地歷史、城鄉空間、地方居民、社會現實之間的連結與反思,實驗創作出將當代馬戲、肢體劇場、台灣日常、觀眾一同包含在內的作品。」節選自狂夢藝術網站:https://reurl.cc/ERzMrn

2、田都元帥是道教中的戲神,為表演者的守護神。

《鹿港有條舊港溪》

演出|狂夢藝術
時間|2022/07/03. 18:00
地點|鹿港地藏王廟、龍山寺、鹿港溪河道空間

Link
Line
Facebook
分享

推薦評論
在多語交織的日常音景中,理應有著不同語言各自獨特的抑揚頓挫、節奏起伏,呈現豐富而繁雜的聲音想像;可惜高度仰賴聲音敘事的《乘著未知漂流去》,最終也如其語言策略般趨向穩定單一,陷入固定頻率的迴圈。
7月
03
2025
這個提問,既讓華英真正地踏上了娜拉的離家之路,重新組織了讓妍青得以登台的新家庭;卻也讓這部作品從自歷史與性別結合起來的雙重議題中,找到快速又簡便的脫身之道
7月
03
2025
這齣戲,潛在著對戰爭的譴責,因為潛在,所以深刻地內化了戰爭難民的人道關切;然則,進一步呢?如何探究戰爭何以發生?並從民眾的觀點出發,追問戰爭難民流離失所以後,將何去何從?
7月
01
2025
果陀劇場《三個傻瓜》改編自2009年印度寶萊塢經典《三個傻瓜》(3 Idiots),不僅具歷史意義,也面臨極高的轉譯門檻。如何在忠於原著精神的基礎上,透過文化在地化的重組,讓這部挑戰傳統教育體制故事與臺灣當代觀眾產生情感連結,無疑是一大挑戰。
7月
01
2025
《上樑》演繹的與其說是勞資關係,不如說是創作者內心戲的兩種掙扎。而最為荒謬之處,還在於這種理想與體制的二選一,居然是讓工人的身體代為殉道,以維持創作者站在反體制立場上的純潔性。
6月
30
2025
本劇意圖戳破的人性,就這樣縈繞在兩人迥異的身分之間。顯然,小天是真心想幫忙,但我們卻也很難指責意欲維持尊嚴的阿修有什麼過錯,一切只因這幢大廈的結構已扭曲到讓任何善意,都只能被錯解為上對下的傲慢。
6月
30
2025
《上樑_下工後的修羅場》在舞台上創造了一個現實世界的模型,有相當豐富的細節,卻少了些粗糙的真實感,主人翁的際遇,令人感傷,卻難有深切的同感,如果有社會批判的意圖,也稍顯失焦。
6月
30
2025
本次演出試圖以魔術與戰爭這兩個規模懸殊的想像間交織張力,輔以演員的生命經驗敘事,直面觀眾並揭露出關於世界鮮為人知、或眾所皆知的秘密與真相。
6月
23
2025
相對於《騷動之川》以精密的當代語言,攪動邏輯,最後發現暴力最深沉處,無言可表;《落頭氏》則從古老東方傳奇中提煉身體與聲音,創作全新的意象,調動感官,超越語言邏輯的限制,開啟觀眾隱匿的記憶與經歷。
6月
18
2025